让说理在现实中落地生根

2017-06-06 17:20杨红兵
作文周刊·高二版 2016年45期
关键词:萧伯纳节选自习作

杨红兵

一、细微中见精神

由个别细微的迹象窥见事物的发展趋势或者全貌是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写人就是要从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着力,抓取其中某个点加以集中描摹或延伸放大,最终洞悉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其精神品质、性格特征、价值取向。

【满分运用片段】

留白,是中国水墨画中荡开的浓重一笔,全卷只有几处重点物象是细心勾勒的,其余只是略作铺陈,甚至不沾半点墨,于是全卷意蕴从二维纸面伸展成了无限。

留白是与前人的叫板,南宋马致远与夏圭,人称马一角,夏半边,尤善留白。而宋前的山水画师,大多是事无巨细,皆一一列举出来,远见草丛中几块石子,几块污秽的牛粪,前人也会一丝不苟地记录下来,装裱以登大雅之堂。布满画纸的山水,自也有它的美,碧水蓝天,怪石嶙峋,强烈的视觉冲击满足了千年来中国人的审美要求。仿照古人的《清明上河图》,一千多人物,雕梁画栋,飞桥屋檐,美,大气!但马致远与夏圭,偏不爱这耗尽精力、体力的活儿。再者,前人已留下大量如此详尽的山水,再走这条路,恐怕历史上只会多两个无名的山水画师,而缺少了“马一角”“夏半边”。

(节选自学生习作《我言秋日胜春朝》)

【精彩点拨】

该文字首先形象而直观地诠释留白的定义,突出重点物象,其余一笔带过。接着介绍宋前山水画师事无巨细,反衬出马致远与夏圭别具一格的处理方式,名副其实的“马一角”“夏半边”,简简单单六个字却道出其与众不同的独特气质。难能可贵的是例后还有原因分析,说理有例有析,有血有肉。

二、反思中见真实

孔子的弟子曾参说:“吾日三省吾身。”意思是说每日都要自觉地检视自我行为有无不妥,在自查自纠中我们才能看清真实的自我和社会现实,正确地认识自我,从而迅速成长。自省自悟是最智慧的纠错方式,但当今社会,有些人面对别人批评往往不接受,自己又不肯大刀阔斧地自我解剖,却整日活在自我膨胀的虚假中,久而久之,人性就可能变形、扭曲,因此,让人性回归真善美是反思的最终归宿。

【满分运用片段】

且看那鲁迅先生激昂的文字,听听那不朽的声音。在万众沉默的恐怖气氛中,鲁迅先生第一个喊出了他的心声,亮出了他的思想之剑。“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这是他在民族的沉寂中发出的声音,宛如警钟般唤醒了东方的睡狮。

然而,现实中的我们,真的做到亮剑无声处的又有几人?王开岭先生在《古典之殇》中曾无奈地感慨:“我们唱了一路的歌,心发现无词无曲。”喧嚣匆忙的社会在发展,但我们不能失去自己的声音。何不在众人袖手旁观之际打破冷漠的沉寂,亮出自己的真知灼见?在新时代中,亮剑无声处需要的是“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是海子的那份“众人都要将火熄灭,而我独将此火高高举起”的坚持,抑或是斯巴达克斯为心中的太阳城而挣断绳索的激情。唯有亮剑无声处,方能无愧于己。

唯有于众人无声处亮出自己的声音,方能不枉此生。

(节选自学生习作《亮剑无声处》)

【精彩点拨】

该文字首先赞扬了鲁迅唤醒民众麻木不仁的声音,然后用“然而”引出对当下社会要打破冷漠的沉寂,要敢于发声的疾呼,接着作者写到亮出真知灼见需要勇气、坚持和激情,这里没有空洞的说理,而是用事例与观点融合的形式,有理有据地说理,引人深思。该文字联系现实中人们的心态,激励人们要勇敢地站起来,体现了说理的针对性,使得文章更加严密。

三、延伸中见丰厚

西晋文学家陆机的《文赋》有言:“精骛八极,心游万仞”。意思是说人们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思想可以纵横驰骋,不受时空的限制。文章如果单调复沓、平面滑行,是索然无味的,真正的好文章必须有立体感、层次感,在内容上层层递进,写作的角度要不断求变,充分展示作者的思维魅力,这样文章才有厚重感和可读性。

【满分运用片段】

诚然,激烈的社会竞争环境与中国向来重视考试的传统都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学校与家长对孩子考试分数的普遍关注,但有没有更深层、更本质的原因呢?将分数进退当作唯一依据的背后,不正是我们缺乏对孩子成长的客观全面的评判标准吗?古代便有“为己之学”,以修养完满人格为目标,而不是以取得官位为目的。而今,社会更需要综合素质优秀、人格健全的人才,而非“巴掌”与“吻”滋养出的分数型人才。君不见今年的校园投毒案中,犯罪的青年虽分数耀眼,但人格上有着致命缺陷,如若仅凭“巴掌”与“吻”一味注目分数浮动,还能说是“育人”吗?培育的到底是栋梁还是外表光鲜,内里朽烂的速生木?

(节选自学生习作《巴掌之吻,教育之痛》)

【精彩点拨】

该段文字不断延伸探究人们关注考试分数的原因,首先作者承认了激励的竞争环境和传统的重视教育的原因,接着用“但有没有更深层、更本质的原因呢?”将原因掘进更深层次的评价标准的原因,避免了绝对化,具有思辨性,对问题剖析更加全面。接着连续追问,评价标准不科学的问题本质暴露无遗,结尾反问回应开头,句式又略作变化。全文文气涌动,文脉清晰,皆赖于精益求精的拓展之功。

四、剥笋中见缜密

有人认为说理如抽丝剥茧,的确,道理之肌理得一根根抽、一步步理、一层层析,朱光潜先生在《艺文杂谈·谈对话体》中说:“疑难是思想的起点与核心,思想由此出發,根据有关事实资料,寻求关系条理,逐渐剥茧抽丝,披沙拣金。”诚哉斯言,事物可谓千头万绪,心浮气躁去说理只会越理越乱,越说越累,唯有平心静气寻求事物发展的规律,才能做到事半功倍。这就要求我们彰幽显微,步步为营,周密分析,唯有抓住肌理的核心,我们才能做到析理势如破竹、舒展自如。

【满分运用片段】

萧伯纳说:“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我曾深深地折服于这位伟人的智慧,他把欲得而未得的痛苦和已得而失去追求的无聊这双重悲剧表述得如此轻松俏皮。但后来又有人反其意而说:“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寻求和创造;另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比起萧伯纳,后者似乎更推陈出新,它所达到的思想高度,也是值得景仰的。

曾经以为,我对生活的评价是无懈可击的评价。但随着知识积累的增加,若再来反复推敲后,便觉得自己好像宇宙空间里失重状态下的宇航员,总那么轻飘飘的,甚至很难守住自己心灵的大树。

所以,我不否定自己为名副其实的“理想主义者”,正如泰戈尔诗里叹息的人——“我相信,一切欢乐都在对岸。”河的彼岸一声长叹:“唉,也许,幸福尽在对岸。”

事实上,一直以来,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只须伸出手臂,便能掂出它的厚重,不是吗?

当梦想照进现实,幸福便开始蔓延……

(节选自学生习作《梦想照进现实》)

【精彩点拨】

该文字从萧伯纳关于悲剧的认识到后来有人反其意而行之的观点,再到作者切实感悟,说理之门次第打开,在层层推进下顿悟“幸福就在对岸”之理,分析事物如剥笋,层层剥开,最终见到庐山真面目。作者还善于引用引用说理,无论是萧伯纳还是泰戈尔的话,都引用得恰到好处,站在巨人肩上说理,视野会变得更加开阔。

猜你喜欢
萧伯纳节选自习作
萧伯纳幽默化解打击
上学啦
Bernard Shaw’s Wisdom 萧伯纳的智慧
似水流年
十月
名家写夏天
萧伯纳续传
萧伯纳反讽米商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