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涛+赵德起
[摘 要]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断崖式”下滑,出现硬着陆,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投资体制问题,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化,民营经济发展缓慢,东北人口红利的消失,东北体制改革需进一步的深化等。针对以上问题,新一轮东北全面振兴应该转变发展理念,淡化经济增速,着重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同时增加东北的含金量和含人量,进行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打造新型产业组织形式,加强与东北亚经济合作,实现东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关键词]东北老工业基地;失速;再振兴;创新
[中图分类号]F12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7)05-0043-05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从多方面考虑,由于地理因素和历史因素最终选择东北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苏联在“一五”时期援建我国的156个项目,其中有58个建在东北,占总项目的近40%,其中辽宁有24个,吉林有12个,黑龙江有22个。东北毋庸置疑成为了新中国建立之初最富有的地方,堪比现在的东南珠江三角洲,那时被称为“东方鲁尔”、“共和国的长子”、“新中国工业的摇篮”、“共和国的装备部”、“国家重工业基地和商品粮基地”等,各种赞誉伴随着它走过了上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直到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中心向南转移,国家大力发展东南沿海,全国资源向南配给,从此东北经济开始下滑,出现了“东北现象”,东北经济以计划经济为主,国有经济占很大比重,体制机制僵化,思想思维落后,经济结构过于单一,国有企业缺乏效率和竞争力等各种弊病与矛盾如岩浆一样喷发出来。2002年党的十六大正式提出“支持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加快调整和改造”,2003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文件下发,标志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开始。
对于此轮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改造,学者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调整改造(清理整顿)阶段,二是攻坚(技术改造)阶段,三是全面实现(产业结构多元化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阶段。调整改造阶段是为技术改造攻坚阶段奠定基础、创造条件;技术攻坚阶段是全面实现阶段关键环节、艰难行进;在全面实现阶段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基本完成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升级,经济有了新增长点,得到稳步快速发展。然而从2015年东北宏观经济数据来看,上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是不成功的,又出现了新东北现象,2015年黑龙江经济总量15083.7亿元,与2014年比较来看增长了5.7%,吉林经济总量14274.11亿元,与2014年比较来看增长了6.5%,辽宁经济总量28700亿元,与2014年比较来看增长了3%,在全国经济增速排名中分别是倒数第四、三、一,2016年上半年辽宁经济出现了负增长。对于东北面对的如此严峻的经济下行压力,2014年国务院出台28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意见》,2016年7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实施,标志着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拉开帷幕,与上一轮振兴有着本质的区别,解决的问题不同,上一轮东北振兴是解决生存问题,新一轮东北振兴是解决发展问题。面对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我们要进行新思考,同时针对问题用新的思路解决制约东北发展的瓶颈问题。
一、对当前东北老工业基地经济问题的理性思考
投资体制问题是当前东北经济失速的原因之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下降,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这架“马车”乏力,导致东北经济增长缓慢。深层次原因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东北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化,偏向于重化工业。民营经济在东北发展缓慢,东北经济活力不足,国有经济缺乏竞争力和效率。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外流,人口老龄化、生育率低等问题。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的重点仍是混合所有制的改革,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共同发展,同时加强行政体制改革,提高行政办事效率,优化东北的营商环境,建设法治东北,诚信东北。
1.投资体制问题。东北经济“断崖式”下跌与固定资产投资有着重要的联系,投资规模下降,东北经济失去了拉力,导致东北经济增速放缓。在2013年东三省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达46465.57亿元(其中辽宁固定资产投资24791.4亿元,吉林固定资产投资9880亿元,黑龙江固定资产投资11794.17亿元),占全国固定资产投资总量的10.64%,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上东三省普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在2014年以后首先是黑龙江固定资产投资出现严重问题,2月份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为24.92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速度下降35.45%,之后固定资产投资速度的下降导致经济增速的下跌。紧接着是辽宁,在2014年7月份固定资产投资速度降为个位数9.75%,在2014年10月份时固定资产投资速度为-1.02%,到2015年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速为-17.65%,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负增长也导致辽宁经济增速的负增长,2016年上半年辽宁经济增速为-1.3%。东北经济失速的最根本原因可以归结为投资体制的问题,投资偏向于资源能源房地产等产业,投资结构有问题。若把固定资产投资总量和速度看作是短期行为,固定资产投资结构和效率将是长期问题。从投资结构的产业投向分析,与全国平均水平进行比较,东北地区一是偏向投资农、林、牧、渔等第一产业,黑龙江最为明显,超过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吉林超全国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二是偏向投资采矿业,2008年吉林和辽宁投向采矿业的投资占总投资的比例为6.43%和12.9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46%。在制造业方面的投资2013年辽宁占比35.10%,吉林占比44.67%,黑龙江占比30.72%.,分别高于全国33.10%的平均水平。在振兴东北的10年中,东三省的制造业也得到较快的发展。房地产行业2013年辽宁投资占比28.10%,吉林占比15.27%,黑龙江占比18.66%,只有辽宁高于全国26.62%的平均水平。从生产性服务业投资来看,2013年辽宁投资占比10.00%,吉林占比8.28%,黑龙江占比8.69%,都低于全国11.24%平均水平。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东北经济失速的根源要归结为投资问题,但不是投资规模的问题,而是投资结构的问题,投资的一大部分都投向了房地产行业,辽宁最为严重,每年的投资近1/4都到了房地产行业,所以房地产行业库存极为严重,出现了很多鬼城与空城。接下来应对东北经济下行的压力方式还是进行投资体制改革,加大投資规模,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战略新兴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及传统产业改造的投资。
2.产业结构过于单一化。东北老工业基地在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以重化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特点,目前已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效率的要求,从而形成东北经济问题。东北地区资源型产业、重化工产业、重型装备制造业比重较高。东北地区的产业特点决定当市场对其需求量较大时,东北经济增长较快,当产能过剩严重时,对其冲击较大。东北产业主要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二产业以重化工业为重,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工业企业在产业链上的位置比较靠前,许多大型国有企业偏向于资源型,“原”字号,“初”字号居多,产业结构严重失衡。2014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增加值为4.3%,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加值增速为-0.4%。吉林省较好一些,2014年汽车、石油化工、冶金建材、纺织、食品、信息、医药等优势特色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615.89亿元、886.1亿元、835.33亿元、135.86亿元、1136.31亿元、129.73亿元、502.26亿元,与上一年相比分别增长6.2%、4.5%、9%、14.9%、3.4%、6.4%、15.4%。黑龙江大庆石油产能过剩,2014年使黑龙江税收减少了数十亿元。从当前国内外市场环境来看,内需不足、外需乏力,国内产能过剩,尤其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产业,全国工业增长放缓,给东北装备制造业产品市场造成巨大压力,国际市场复苏缓慢,这都倒逼东北地区要进行产业结构的升级与改造。
3.民营经济发展缓慢。东北振兴只靠国有经济已经被证明是行不通的,只有在东北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才能提高东北经济的活力,实现东北全面振兴。在2003年之前东北国有经济占比达80%-85%,中央提出振兴东北战略之后国有经济占比有所下降但也在50%左右,仍是全国国有经济占比最高的地区,民营经济在东北缓慢发展,也制约了东北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东北的民营企业大多在生产经营上依附于东北的国有企业而存在,在体制上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是“寄生”关系,一般的民营企业很难进入东北主要是由于东北的经济特点决定的,东北产业以重型结构为主,民营企业要想进入东北首先对资本规模有一定的要求,这是制约当前东北民营经济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因素,东北经济的发展要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改变以往融资方式,首先让民间资本进入东北,再发展民营经济。
4.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的数据东北地区人口净流出多达219.1万人,其中黑龙江和吉林人口流出达204.7万人、91.6万人,辽宁好一些,净流出77.3万人。回看2000年时人口普查的数据是东北人口净流入36万,说明东北的人口红利在逐渐消失,人口流出、人口老龄化及低生育率是东北各大城市面临的人口问题。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认为,有人的地方才能有发展,人是消费者的同时也是生产者,人口的流入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促进作用,人口的流出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制约作用,人口的流入可以增加迁入地区的人力资本,优化迁入地区的人口结构,增加迁入地的人口红利。我们从2010年普查的数据可以看出东北人口流失问题非常严重,部分城市将面临人口空心化的问题,对东北振兴无疑起到釜底抽薪的负面影响。东北地区的流失人口分布是高学历人口,即大专及以上受教育人口占流出人口的比例较大,并且这部分人打算长期居留在所在城市,永不再迁回东北;非农户口比例人群流失也较为严重,非农户口人口占流出人口的比例42.9%,这部分人的流出对东北城市的发展具有严重损害;年富力强者和事业有成者也都不愿意留在东北,超过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口的迁出东北意愿不亚于甚至强于“90后”迁出东北的意愿,这部分人有更多的生活阅历,丰富的人生体验及较好的技能,他们的流失对东北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5.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从市场化改革的角度来看,东北老工业基地是计划经济体制存量最大的地区,制度变迁的难度也最大,体制改革要落后于东南沿海等国内其他地区。东北地区体制改革落后于经济转轨的进程,政府职能转变力度还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在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上,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仍待破解。体制改革是振兴东北的关键环节,体制改革的核心应该是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目标是国有经济、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混合发展,同时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东北国有经济占比仍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除关乎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国民装备及国际竞争力的国有企业以外,其他领域国有企业和中央企业更应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步伐,进一步释放东北经济活力,改善东北的营商环境,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改变东北计划思维,建设法治东北与诚信东北,改变“投资不出山海关”的现象。
二、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抉择
对于新一轮的東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应该淡化经济增长速度,着重提高东北经济的发展质量与东北经济的含量。振兴东北的首要前提要重视东北的金融业发展,为产业的发展提供金融支持,同时要提高东北人力资本的利用效率,探索人才引进方式,留住东北的人才,引进国内外的优秀人才参与到东北建设。新一轮东北振兴打造新型产业组织形式,实现东北产业结构的升级改造。要进行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保障东北再振兴。新一轮东北振兴要考虑国际和国内环境,继续加强与东北亚地区的合作与交流。
1.淡化经济增长速度,着重提高东北经济发展质量。东北正处于双重转型时期,体制转型与发展转型并重。体制转型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发展转型是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的转型。在双重转型时期体制转型仍是工作的重点,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以体制转型带动发展转型。计划经济的体制对东北的束缚是全面的,不打破计划经济体制转型的束缚和限制,东北不可能实现全面的振兴。在双重转型的过程中,不应看重经济增长的速度,更应看重经济增长的质量,这是一种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发展的质量包括民生质量,公共服务质量,社会管理质量。对于民生质量,其中包括收入与就业质量,文化教育质量,生态与环境质量,居住与出行质量,安全与健康质量。东北经济下行压力很大,对于民生质量中保就业还是重中之重。公共服务质量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科教文卫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公共安全建设,住房保障建设。社会管理质量包括城乡统筹管理,社会保障建设,就业与收入分配调节。探索创建新的评价指标方式,绿色GDP更加看重发展的质量而不是数量,不唯GDP,淡化GDP,不以增速排名论成败。一个地方发展质量的好坏,只有一个地方的人民最有发言权。东北三省2015年GDP总量是58057.81亿元,其中黑龙江经济总量15083.7亿元,吉林经济总量14274.11亿元,辽宁经济总量28700亿元,2015年全国GDP的经济总量为67.67万亿元,东三省占全国经济总量的8.5795%。而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的经济总量分别为72812.55亿元,70116.4亿元,63002.3亿元分别占全国经济总量的10.7599%,10.3615%,9.3102%。都比东三省8.5795%高。这并不能说明东三省在全国的位置不重要了,对于一个大国而言,综合国力的体现是多方面的,但重化工业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国民装备、国际竞争力,装备制造业只能靠自己,不能靠引进。尤其是现在国际关系错综复杂,中国周边不安全因素还很多,台湾问题,南海问题,朝鲜核问题,美日韩频频军事演习,包括最近的美国在韩国部署“萨德”系统等,都说明国家应着重提高东北经济占全国总量的比重,提高东北经济中装备制造业的含量。
2.振兴东北要增加东北的含金量,更要增加东北的含人量。金融市场是要素市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商品市场和其他各种要素市场的重要枢纽,也是贯通生产、流通、分配、消费各个环节的桥梁。金融活动贯通整个国民经济,在资源配置中起着核心作用。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金融的健康规范运作滋润着整个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转,有助于促进和加快生产力的发展。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金融发展对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一直以来东北地区对金融业的发展不够重视,东北老工业基地金融业存量规模大,增量发展比较缓慢。从重庆经验,贵州路径,深圳质量,包括现在的杭州模式的发展方式来看,产业资本背后必定有强大的金融资本为支撑、为后盾,产业发展的前提是金融业的发展。产业资本是东北的过去优势,金融资本应该成为东北未来的优势,产融结合才能使东北实现振兴,振兴东北的前提要增加东北的含金量。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发展中的核心要素,一个地区或国家人力资本的状况决定了其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国与国之间的竞争更是人才的竞争。中国人比较多,人的智力与能力是服从正态分布,中国人多人才也多。人力资本一定能使中国经济赶超美国。然而东北的现实情况是,从人力资本存量排名来看在全国辽宁排在第三位,吉林排在第六位,黑龙江排在第八位。从总量来看东北是不缺人力资本的,但从人力资本的利用率来看辽宁排在第21位,吉林市排在第12位,黑龙江排在第27位,东北的人力资本利用率不高是制约东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新一轮东北振兴要增加东北的含人量,提高东北人力资本的利用效率,我们可以预测产业资本加金融资本再加人力资本一定能实现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3.打造新型产业组织形式,实现东北产业优化升级。从东北的产业结构分析来看,第三产业基本上已超过了第二产业,表面看是实现了产业升级,其实则不然,第三产业超过第二产业不是因为第三产业自己发展实现的,而是因为第二产业的萎缩造成的。从对现在的东北的经济结构分析来看,国有经济占比达50%以上,一般的民营企业很难进入东北,东北的民营企业多是依附性的企业,不同于南方自主性的民营企业。对于东北大型企业要进行“雁阵式”的发展,对于大中型企业实行“狼群式”的竞争,对于小微企业进行“鸟窝式”发展,遍地开花。新一轮东北振兴要全面推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重点还是重化工业,以重化工业为突破口,带动整个工业部门乃至三次产业的有效融合与协调发展。从工业发展阶段来看,东北地区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及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加值的比重等各项指标都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在这个阶段,应顺应“中国制造2025”的大背景,加快发展重化工业,走再工业化的发展道路。
4.技术创新很重要,制度创新更重要。2014年夏季在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新,万众创业”,双创之风在中国大地上兴起,但就东北来说成效甚微。从历史的视角来看,每次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都是创新,一个接一个的创新推动了经济的前进。对于创新本身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制度创新,二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个慢变量,制度创新是个快变量,二者最大的区别在于技术创新的投入与产出成比例,有了技术创新申请专利可以获得应有的收益。但制度创新却不同,制度创新的成本与收益是不均衡的,成本无限大,没有专利的保护,收益不归个人所有,归于全人类。技术创新首先是一种技术的发明与发现,发明与发现是发明家与科学家的事情。但是如果没有企业家,始终是发明与发现,不能称之为创新,创新是对经济生活发生重大的影响。东北现在缺少的是企业家,不缺发明家。企业家不来东北,为什么?东北体制机制僵化,行政效率低下,营商环境差,不适合企业家的成长与生存,“投资不过山海关”的说法是有原因的。面对这些问题,怎么办?进行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制度变迁可以分为强制性的制度变迁,即自上而下的制度变迁,比如我们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诱致性制度变迁,即自下而上的制度变迁,比如我们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东北要进行自上而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改变现在的体制机制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提高行政的办事效率,进行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企业家做事情最讲效率,但效率有两个基础,即物质技术基础与道德基础,两个基础应同时存在也同等重要。效率的物质技术基础,只能产生常规效率,效率的道德基础却可以产生超常规的效率。蒙牛乳业总裁牛根生先生说过一句话,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录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也讲的是同样的道理。脑袋决定口袋,思路决定出路,思想观念很重要,只有思想观念的快速更新才能有新思路,有了新思路才有新出路。熊彼特定义创新,即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今天是信息化的时代,只有先进行信息的收集、整理、重组才能够使生产要素有效重组。单纯生产资料的重组,没有信息,可能是无效的重组,比如今天经济的产能过剩,产品大量积压,楼市库存多,出现空城与鬼城。产能过剩东北尤为突出,也是东北经济断崖式下滑的重要原因。东北人思想观念更新过慢,东北是最早进入计划经济,也是最晚退出计划经济,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五)加强与东北亚经济合作
东北振兴要充分考虑周边环境,包括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对于国际环境尤其要重视东北亚地区(中国、日本、韩国、俄罗斯、朝鲜和蒙古)。东北亚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经济总量也很巨大,经济发展呈现梯形结构,相互之间的经济依赖日益增强。2014年中国与东北亚域内贸易额达7120.32亿美元,占中国对外贸易总量的17%。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东北要继续增加与东北亚经济合作。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短期内的任务是技术改造,提升产业结构。从理论上来说,可以進行自主开发创新和引进创新。但自主开发创新耗时较长,投入成本较高,所以短期内应以引进创新为主。在东北地区,日本、韩国与俄罗斯的产业技术层次较高,钢铁煤炭、石油化工、机械制造等领域的技术较为先进,这些恰恰是东北地区产业升级和技术改造的重点,所以要有效利用韩国、日本与俄罗斯的技术,实现东北地区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升级。
参考文献:
[1]林木西.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理性思考和战略抉择[J].经济学动态,2003,(10):39-42.
[2]林木西,时家贤.体制创新—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关键[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253-255.
[3]林木西.发展混合经济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J].经济学动态,2005,(2):51-53.
[4]杨东亮,赵振全.东北经济失速的投资性根源[J].东北亚论坛,2015,(5):94-128.
[5]林木西,杨哲英.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东北亚经济合作[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5,(3):68-71.
[6]程伟等.东北老工业基地改造与振兴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7]杨东亮.东北流出流入人口的城市居留意愿比较研究[J].人口学刊,2016,(5):34-44.
[8]厉以宁.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