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音来
1991年获得第一名的是二十三岁的法国钢琴家弗朗克·帕勒(Frank Braley),法国钢琴家获第一名已属罕见,更罕见的是,他以贝多芬的《第四钢琴协奏曲》作为决赛曲目赢得头奖。得奖后他红火了一阵,但随后呼声逐渐消减。原因在于他不属炫技型,演奏风格偏内向,有时甚至有心理障碍。记得有一次他与我们列日皇家爱乐乐团(Orchestre Philharmonique Royal de Liege)合作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排练时有一个段落听得出他有负担,排练后他反复在台上练习那个段落。按理说应该练得烂熟了,可到了演出时,他还是没能甩掉心理包袱,磕磕绊绊地差点砸在台上。
长江后浪推前浪,每年涌出的一批批年轻选手都各怀绝技,很快就把前浪冲到观众视线之外了。像弗朗克·帕勒這样既不会煽情,技术又不属最过硬的钢琴家,就不再光彩夺目。如今他在一个室内乐团任音乐总监,很少演奏大型协奏曲,大多出现在室内乐音乐会中。
弗朗克是第二个获得伊丽莎白比赛头奖的法国人,至今,在整个比赛史上只有两个法国人获得过这个荣誉。第一个获头奖的法国人是沃龙达(Pierre-Alain Volondat)。那是在1983年,才二十岁的沃龙达引起了轰动,因为他不仅是第一个获得头奖的法国人,也是第一个获得钢琴头奖的西欧人,在他之前,除了1978年由黎巴嫩选手埃尔-巴查(EL-Bacha)获头奖,其他头奖全部被苏联和美国包揽。
沃龙达是个奇人,他有着与众不同的神态,那直愣愣的眼有点像自闭症患者,让人感觉他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与现实社会格格不入。大家都知道他来比赛时不像其他选手那样抓紧练琴,而是在布鲁塞尔到处闲逛。所有决赛选手都为那首指定的新作品恐慌不安,多数人一周下来能勉强练好就不错了,可他比赛时却能背谱演出。
沃龙达每次音乐会出场总是让大家忍俊不禁,迈着极慢的步子,目不斜视,面无表情,活像放慢了的电影镜头。可当他的双手一触到琴键,就立刻变成另一个角色了。他把自己融进音乐中,也把所有在场的人都吸引了进去。我有幸参与过为他协奏的演出,亲眼见到这个奇人。记忆最深刻的是他的返场曲目,记得那年有连续数场音乐会,他每次弹完协奏曲,都爽快地加演至少五首返场曲,次次不重,令人叫绝,很少有人能如此慷慨。如今,我已经有很多年没有听到他的消息,他似乎已不再活跃于舞台。
比利时国家虽小,但主办的伊丽莎白国际比赛却是难度最大的。除了比赛曲目繁重以外,进入决赛的选手还要与世隔绝地被关闭在皇家音乐宫殿一周,练习专为决赛而创作的新作品,这是为了考验选手的独立作战能力。很多著名的音乐家都曾是伊丽莎白比赛的获奖者。
第一届伊丽莎白比赛始于1937年,只限于小提琴,名为“伊萨伊国际小提琴比赛”。那年的一等奖得主是大卫·奥伊斯特拉赫。后来比赛因“二战”暂停。战后1951年恢复比赛时,决定用王后伊丽莎白的名字来命名,那一年由来自苏联的柯岗获得头奖。此后,比赛加入了钢琴和作曲,1988年又加入了声乐。
1955年的小提琴比赛,众人又习惯性地都看好苏联选手,可是宣布名次时,却不是大家一致认定的苏联选手席特克夫茨基(Julian Sitkovezky),而是美国选手森诺夫斯基(Berl Senofsky)。据说当晚席特克夫茨基痛苦地在布鲁塞尔街上走了一夜,回去后不久就因忧郁过度去世。而获得头奖的森诺夫斯基为自己的意外成功傻了眼,过后居然不敢上台演奏了。所以人们都说那年的比赛,一下子毁了两个小提琴家。1981至1982年,我在新加坡交响乐团担任第一小提琴时,与森诺夫斯基合作过贝多芬的协奏曲。当时我还不知道他的故事,对他的演奏不太满意,过后听说了他的比赛经历才恍然大悟。相信对于那年已经五十多岁的他,重返舞台是很不容易的举动。
1967年小提琴比赛的头奖获得者易赫勋(Philippe Hirschhon)也是苏联选手,决赛时他的帕格尼尼协奏曲震撼了全场。1981年,他担任了比利时瓦垄室内乐团(Orchestre de Chambre de Wallonie)的首席兼音乐总监。据说他很任性,排练休息时喜欢打台球,常常兴致来了就不肯放下球杆,忘记自己要带领大家排练了;他喜欢喝酒,喝了酒讲话就冲,经常得罪人,与乐团经理以及乐队员的关系不好,因此没干几年就离开了。他与我们乐团合作过不少次,他的演奏与他的脾气一样,很随性,也很主观。有辉煌至极、让你感动不已的时刻,也会出粗糙的、莫名其妙的错误。有次他与我们合作贝多芬的小提琴协奏曲,音乐会由电台现场直播,演奏进行中居然出错停顿下来。那以后乐团就很少请他来演出了,后来我听说他患脑癌去世了,连五十岁都不到。
1980年日本选手崛米柚木(Yusuko Horigome)获头奖,成为伊丽莎白小提琴比赛史上第一个获头奖的亚洲人。对于她的获奖有不少争议,很多人认为她虽技巧高超,但乐感差,也有人认为这就是日本人表现西方音乐的风格。在与她合作数次后,我们乐团有一个第二小提琴手开始追求她。这小子有心计,说话很讨女士欢心。经过他甜言蜜语的狂轰滥炸,崛米柚木终于成了他的媳妇。但婚后二提琴同事因不甘总是低老婆一等,几年后毅然辞职改行当指挥去了。只是他至今未能当上专业乐团的指挥,未能成为凌驾于老婆之上的指挥。
1984年获小提琴第一名的是台湾选手胡乃元,那年令欧洲听众震惊的是前六名获奖者有五名是亚裔,就连第三名都是南美人,没有一个欧洲选手。从那以后,每年获奖的亚裔选手越来越多。胡乃元当年二十四岁,赛后与我们乐团有好几场演出。我们与他结识、交谈后,他竟然不想去酒店入住,说太闷气了,愿意跟着我们回家。当时我们刚刚搬家,东西都堆在客厅里,提供给他的房间简陋得只有一张折叠床,他却毫不在意。第二天演出前,我发现他的演出服袋子被我家猫猫钻进去睡了一觉,蹭上了大片猫毛,只好赶紧冲去商店买来沾毛卷筒,在他上台前把他的演出服清理干净。
尼古尔斯基(Andrei Nikolsky)是1987年伊丽莎白钢琴比赛的头奖获得者,他是那年毫无争议的第一名。他与我们乐团有过不少演出。记得有场演出他背谱出错,与乐队完全对不上了。我看到对面的中提琴首席边拉边对着指挥做出一副不知所措的表情,老指挥那次表现不错,很镇静,听到出了错,两手没停继续挥着,尼古尔斯基也没停下来,最后终于跌跌撞撞地找回地方,与我们又合在了一起,大家都惊出了一身冷汗。几年后,尼古尔斯基因车祸去世,据说他有两个毛病:爱喝酒,爱飙车。
1989年的小提琴比赛,初赛第一个上场的是列宾(Vadim Repin),因为他抽到了一号签。通常比赛第一个上场的选手绝大多数都会因为被评委遗忘而遭淘汰,而一号签得第一名的,历史上大概只有列宾了,因为他实在太出众了,鹤立鸡群,令人无法忘记。他的十八岁生日就是在那次比赛中度过的。在得奖后的巡演中,他与我们乐团合作柴科夫斯基的协奏曲,速度快得吓人,让我们全乐队跟得气喘吁吁,真是年轻气盛。今年列宾四十六岁了,将近三十年来他一直奔波在世界各地演出,一等奖获得者能像他这般保持经久不衰的,很少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