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倩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手段,是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措施。预习的目的在于了解教材知识点,初步理解课文和找出疑难问题,以便能在课内注意听讲,有利于达到学得快、理解透彻的目的,也有利于教师在课堂上精讲,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预习课文,是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知识信息、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之一。
有一次上课前,我这样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已布置作业)
①昨天,你预习新课文《泉城》了吗?
②看这一单元的导读了吗?这一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
③你是怎样预习课文的?
有98%的同学表示预习了课文,有43%的同学表示读了一遍,有50%的同学表示能读得很流利。有12%的同学看了阅读提示和思考题,没有人看导读,能说出这一单元都有什么课的学生很少。自然,没有人能说出学习本单元课文的重点是从景物描写中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和大自然的情感。我意识到,有必要教给学生一些预习课文的方法。
预习过程不仅是学生理解活动的开始,而且是阅读教学的发端。小学生由于自身的特点,对于预习可能感到无从下手,或者是不得要领。古人说“不动笔墨不读书”,教师应要求学生预习时手不离笔,随时勾画。翻开预习过的课本,应能看到学生在许多地方做了标记,字里行间写着不少如蚁小字。如果哪个学生预习过的课本干干净净,找不到一个自己的字,那么,可以说这个学生还没有学会预习。预习时,要学会做记号、画重点、记要点、多思索、提疑问,掌握了这些基本方法,便可以学得活、记得牢。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只要能动眼、动手、动脑,熟练使用预习符号,很快就会掌握方法,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为了便于同学、师生之间的检查和交流,我在全班统一了阅读符号:
刚开始,我把预习放在课堂上。全班分成几个组,每组选一个预习习惯比较好的孩子,带领学习较为困难的孩子学习方法。经过一段时间之后,才把预习安排成家庭作业,让孩子们自己回家预习。学生养成课前充分预习的习惯,也使阅读起步训练有了一个很好的开端。
对预习,我还关注差异,增加预习的弹性。所谓“预习差异”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课文类型的差异,如现代文和古诗有所不同;二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差异,有的记忆力强,有的朗读水平高,有的理解能力超群等。教师应该重视这些差异,在检查预习情况时,只要学生表现得比原来好,或者确实努力了,都值得表扬。
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预习习惯,教师就要及时检测、评价。我动员小干部们课前检查同学预习时在书上做的标记,当然主要是教师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检测。通过检测,教师掌握了学情,明了学生对课文的学习情况:哪些地方易懂,哪些地方难以理解;一些学生预习情况好,学习跑在了前面,另一些学生没有预习或者效果不好,需要课堂上多加提点。心中有数,课堂效率也就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对于认真完成预习作业的同学要表扬,对于预习作业完成不完整的同学要进行指导,对于胡乱做一通甚至不做的同学必须批评并责令其补完。
预习是上好语文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引导学生有效预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学生的坚持,更需要老师和家长的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