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玉香,李 娟
(1.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教学部, 福建 福州 350007;2.福州教育研究院 中文考研室, 福建 福州 350108)
学术话语的修辞激情
——赫尔德《论语言的起源》解读
郑玉香1,李 娟2
(1.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教学部, 福建 福州 350007;2.福州教育研究院 中文考研室, 福建 福州 350108)
德国著名哲学家赫尔德的《论语言的起源》是一部充满修辞激情的语言学著作,它以大量的惊叹号、有力的激问以及密集的语束,颠覆了学术话语重理性的表达风格,并引发学界对修辞新的思考。
学术话语;赫尔德;修辞;激情;《论语言的起源》
我们极少会在学术著作的开篇里看到这样的一幅心灵图景:
当人还是动物的时候,就已经有了语言。他的肉体的所有最强烈的、痛苦的感受,他的心灵的所有激昂的热情,都直接通过喊叫、声调、粗野而含糊的声音表达出来。一头蒙难的野兽如同英雄飞洛克泰特一样,假如被遗弃在一个荒岛上,看不到同类的行迹,不能指望得到同类的帮助,就会因痛楚而呻吟不休。它发出急促、恐惧的叫喊,仿佛这样可以更自由地呼吸;它让悄然的风带走它的呻吟,似乎这样能够消除部分苦痛,从天空中获得忍受苦痛的新的力量。[1]3
这样一段充满激情与诗意的开篇,谁能不沉醉其中?谁能不被带回人类初始的年代?那回荡在荒岛上空痛楚的呻吟怎能不深深印刻进我们的心灵!由此,我们开始了语言的探寻之旅,带我们走进语言之旅的人便是他——一个充满激情的德国著名哲学家赫尔德!
凭着坚定的人类本源说的语言主张,赫尔德的论文《论语言的起源》获得柏林普鲁士皇家科学院评委的认可,但是,真正征服评委的并不是赫尔德的推理和论证,而是那“充满激情的诗化语言。”[1]10《论语言的起源》也因此在三十篇参赛论文中一举夺魁,并成为传世的经典之作。
尽管《论语言的起源》从问世至今已近两个半世纪,但是,赫尔德对学术话语颠覆性的表达依然使我们充满了好奇:为什么学术论著可以被写得如此热情洋溢,并充满浓浓的修辞色彩?是赫尔德有意而为,还是发自心灵的本能召唤?我们是不是可以从赫尔德的激情中获得对修辞新的思考?
《论语言的起源》译序中说:“很少有人像他那样,在一篇论文中用了那么多的惊叹号。”[1]10而且几乎是每页都有惊叹号,多的一页可达八个,这在学术论著中是鲜有见到的。
惊叹号,又叫感叹号、叹号。主要用于感叹句末,表示强烈的感情。从这个意义上说,惊叹号在表示句末的停顿外,还附加了强化的效果,我们认为,惊叹号既是标点符号,也是修辞符号。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就将“感叹”列入积极修辞。当然,赫尔德也绝不吝惜使用惊叹号来表达他的激情,甚而达到符号与心灵的契合,我们也不得不为之感到惊叹!
为了进一步思考赫尔德的“惊叹”,我们把《论语言的起源》惊叹号的数量与萨丕尔的《语言论》[2]、海德格尔的《在通向语言的途中》[3]惊叹号的数量做了以下计对比(不包括引用、举例中的惊叹号):
表1 《论语言的起源》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语言论》惊叹号使用对比表
由上表可以看出,《论语言的起源》惊叹号的使用比率是最高的,赫尔德的“疯狂”可见一斑;而《语言论》的惊叹号仅为1个,少到可以忽略不计,萨丕尔的“冷静”足见功力。《在通向语言的途中》虽然有15个,但其中有4个是出现在日本手冢富雄教授的说话中。海德格尔自己的表述为11个,而且基本都是简短的应答,如“当然喽!”“当然不是喽!”“原来如此!”“然而且慢!”“也就足矣!”等,其文字的情感成分少。
但是,从重理性的学术论著角度看,行文是可以不用或少用惊叹号的,海德格尔和萨丕尔就是最好例证。既然如此,为何赫尔德却要高频使用惊叹号?这样颠覆性的符号使用是否会影响所谓的学术性呢?我们可以领略一下赫尔德的“惊叹”:
1.让我们想象一幅完整的画像,画的是一张悲伤的脸,一双浑浊黯淡、期盼着慰藉的眼睛里滚动着泪珠。这泪水多么感人啊!
2.自然并不是简简单单地发出声音,而是把声音深深地灌入心灵!
3.天哪!这是一座多么出色的观念和语言的课堂!
4.整个丰富多样的神造的自然正是一位语言教师,一位缪斯女神!
5.但是东方民族却能听到愤怒!他们不仅听到怒气冲冲的鼻息声,而且通过它听到了胸中燃烧的怒火和眼里迸出的愤怒的火花!
6.打开最早最好的东方语言词典,一种强烈的自我表达欲望便扑面而来!
7.特别是初生的婴儿,他多么需要人的帮助和社会的体贴啊!
赫尔德的惊叹绝然不同于海德格尔的惊叹,一种强烈的修辞感、画面感扑面而来,直击心灵。赫尔德说:“语言应当唤起图像。”[1]7当我们读到上例第一句时,怎能不为之动容?人类发出的声音是与生命联系在一起的,“在大自然积极作用的整个画面中,这些声音是感人至深、内容充盈的。”[1]6赫尔德认为,语言的产生是大自然的赐予,大自然图像的映射,激发了人的心灵力量。在赫尔德看来,“整个丰富多样的神造的自然正是一位语言教师,一位缪斯女神! ”[1]44面对大自然的神妙,赫尔德怎能不由衷感叹呢?
赫尔德用惊叹号传递了自己的语言观点:“我们的自然音的使命是表达激情! ”[1]12否则,又怎么能把“声音深深地灌入心灵? ”[1]43声音如是,文字应如是。
正是大量惊叹号的使用,赫尔德把一种语言的信念植进了柏林普鲁士皇家科学院评委们的心,也植进了一代代语言研究者们的心。
除了表达信念的惊叹之外,还有强烈的批驳:
1.语言被设计得这么糟糕,而有人却还以为这是神的安排!
2.有无数的事实证明,在所有的民族、国度和环境里,语言都萌芽于理性之中并随着理性的成长而成熟起来!谁能对世界各民族的这一普遍的心声充耳不闻?!
3.这样的推论太荒唐了!
4.不管怎么掩饰,语言神授说都是彻头彻尾的无稽之谈!
赫尔德在自己的论著里强烈批判当时的语言神授说,从以上例子看,单就措辞已是够犀利的,假如我们把惊叹号都改成句号,批判依旧是坚定的。但是,用上惊叹号,批判就更具冲击力,一如火箭的助推器,强而有力地揭穿语言神授说者们的逻辑矛盾,这就是符号的修辞作用!由此,我们便可知赫尔德对惊叹号的钟爱了。
在《论语言的起源》里,赫尔德对自己的表达进行了松绑,他不拘泥于学术话语的理性,而是让激情自然飞扬,让修辞随心而驭,那一个个的惊叹号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语言学家真真切切的本心与学术思想的和谐统一。
译者姚小平教授在译序中说:“许多情况下,与其说在辩驳,不如说是在声讨,与其说在论证一种观点,不如说是在申诉一个信念。”[1]10信念的申诉,必定要激情满怀,否则就难以动人。为此,赫尔德在大量使用惊叹号外,还运用激问的方式,以达到更有力的言说效果。
激问,是一种“为激发本意而问的”[4]修辞方法。它可以强化语意印象,“是表达者在某种激情状态下意欲凸显自己的某种情意,并希望接受者与自己达成情感上的共鸣。”[5]显然,平静的叙述和完全理性的分析难以释放赫尔德的热情,因为他觉得“人是自由的,携着世界上最美好的禀赋来到自然之中;他的各种力量和生命力处于最新鲜旺盛的状态。”[1]82赫尔德正是这样的一个人,他的激问坚定而有力,可以看看下面的句子:
1.看到一个不停抽搐哀泣的受难者或一个濒临死亡、尚在呻吟的人,甚至看到一头痛苦地挣扎着的牲口,有谁能不从心底里喊一声“啊!”?难道世界上会有那么毫无感情的野蛮人吗?
2.难道理性地思维一定是指用成熟的理性思维吗?婴儿运用悟性思维,难道就意味着他像讲坛上的论辩高手或内阁里的政治家那样善于推理吗?
3.更多人则相信一种约定论的说法,对这种说法,卢梭是最激烈的批评者。的确,什么叫天然的语言契约?难道还有比这更莫名其妙的表达么?
4.在群集的民众中间,什么才能引发奇迹,什么才能打动他们的心,震动他们的灵魂?是抽象的言辞和形而上学的表述么?是比喻和形象么?还是艺术和冰冰的信念?在尚未彻底陶醉之前,他们身上一定发生了许多事。上面说的种种因素,都起了作用么?特别是彻底陶醉的那一片刻是由什么造成的呢?完全是由于另一种力量的作用!那就是自然的音,加上丰富的表情,简谱的乐调,突然的转折,低沉的音,——除此以外我还能举出什么来呢?
多么酣畅淋漓、震撼人心的激问啊!经统计,在《论语言的起源》中,问号总数是234个,其中表达激问的是196个,总比率高达83.8%,哪一部论著能与之匹敌呢?以大量激问的方式进行学术话语的表达,是不是太感性而缺乏理性呢?不是的,赫尔德感性激问的表层下是深刻的理性,而且这种理性比谨小慎微的理性更有冲击力。
就如例1,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赫尔德在激问中,坚定地相信人性善良的一面,相信在人的内心深处一定有着最温柔的力量。例2,赫尔德用近乎荒谬的对比进行激问,既驳斥了观点,又反讽了对方,可谓是一箭双雕。例3,赫尔德直截了当,毫不隐晦,一语中的,“难道还有比这更莫名其妙的表达么?”例4的7个问号,多为短句,节奏明快,与前面相比,例4的激问温婉了许多,但也一样发人深思。
赫尔德是智慧的,他的激问张弛有度,收放自如,或深情、或犀利、或急促、或舒缓……
除了惊叹、激问外,赫尔德的修辞激情还表现在多个词语或句式的连续排列上,我们称之为语束。意即一串词语或句式被捆绑在一个语段或句段中,以此达到强化情感的效果。赫尔德在书中说:“心灵力量可以比作一束捆绑在一起的箭,它是折不断的;但如果把它拆散开来,所有的箭就都可以折断。”[1]93语言也是如此,被捆绑的词语或句式,会产生一种聚合力,既能传递激情,又易渗入人心。
在学术著作中,语束式的表达亦有所见,但远不如赫尔德那样热情澎湃,就以萨丕尔的《语言论》为例:
1.例如,我们所举的英语、德语、雅纳语或汉语的句子里,都没有提到农民、鸭子、说话的人、听话的人的位置关系。
2.动词和名词有哪些时制区别(例如所谓“过去时”可以是不定的、直接的、遥远的、神话的、完成的、在先的)。
3.哪几种语气是被承认的(说明的、命令的、可能的、怀疑的、希望的、否定的,还有许多其它的)。
以上几个语束,其语词之间的关系是平行的,语气语调上是平和的,如例3中的“说明的、命令的、可能的、怀疑的、希望的、否定的”这一语束,只是补充说明语气的几种情况,而没有产生附加的修辞意义。例1、例2亦相同。
与萨丕尔相比,赫尔德的表达形式更为多样,也更具修辞张力,充满了速度与激情。我们分别从词束和句束两方面进行分析。
先说说词束,在赫尔德的论著里,词束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
第一、连续性词束。看如下例子:
1.如果把他(指新生婴儿)放到动物中去的话,那他就是自然界中最孤苦伶仃的孩子,全身赤裸,贫困孱弱,羞怯胆小,无力自卫。
2.那羊儿就站在那里,他的感官告诉他:它是白色的,柔软的,毛茸茸的。
3.他同时看到、触摸到、感觉到所有朝他的耳朵说话的东西。
4.“曙光”这个词在我们听起来意味着美丽、光辉、清新。
先说说例1,我们可用图解法把原句和删减部分词语后的句子做个比较分析。
表2 原句与删减句对比表
由图可知,连续性语束可以使语义表达更具体,心灵图像更明晰,修辞效果更有力。
再看例2的“白色的,柔软的,毛茸茸的”,是不是让我们看到了一只温顺可爱活泼羊儿的图景呢?如果没有这样连续地描述,我们还能有丰满的印象吗?而例3“看到、触摸到、感觉到”也充分调动了我们的感觉系统。例4的“美丽、光辉、清新”三个词语的连续,打开了我们的联想空间,“曙光”瞬间浮现脑海,一个词语幻化成一个美丽的画面,同时,“美丽、光辉、清新”的连用也唤起了内心的感动,并驱策了人们去追寻。大自然就是“一位缪斯女神”,它赋予人们以语言的灵感和表达的激情。
再看以下例子:
1.演说者慷慨激昂的陈词,诗人如泣如诉的表达和巫师念念有词的占卜难道不是常常在模仿,都很接近于这种自然的语言么?
2.怒吼的暴风雨和轻柔的微风,清澈的泉水和强大的海洋——他们的全部神话体现在其古老的宝藏即语言的动词和名词里。
3.表达同样的爱意,夜莺用甜美的歌声,狮子用大声的咆哮,野人用发情的狂呼,猫儿用呜呜的长嚎。
上述几组语束中,都有相同结构的短语,即前偏后正式的偏正短语。这种短语的基本格式为“修饰语+中心语”,其中,修饰语处在醒目突出的位置,它决定了整个短语的语义指向,不可忽视。假如我们把例1至例3的修饰语去掉,只留中心语,情形又会怎样呢?那一定会少了画面感,少了想象感,少了情感的渲染,这对十分注重“心灵图像”的赫尔德来说,无疑是失去了语言的活力。
由上分析,我们发现,连续性语束在时空上的排列是密集的,这种密集让词语之间形成一种快速的节奏,这种节奏又推进了情感表达的强度。于是,激情被点燃了,我们的心灵之门也被推开了,诚如赫尔德在书中引用了罗马诗人荷拉修所说的那样:“直到他们发明词语和名称,把感情和有声的感觉唤醒。”[1]41赫尔德以自己的激情唤起了他人的激情,同时,也以自己的激情颠覆了学术话语的冷静,我们相信,没有一个读了赫尔德论著的人会不被折服。
第二、间隔性词束。
连续性词束以实词为主,间隔性词束则以虚词(多为相同的词)为主,二者相得益彰,形成了赫尔德论著中一道独特的语言风景线。
1.最初的语言发明者必须把观念从一种感觉中强行分离出来,并把它传递给另一种感觉,而那些特别迟钝、特别冷漠或特别清新的感官正是观念的主要来源。
2.假如有一个像动物那样不会说话,甚至在其心中也不能用词思维的人,那他就是创世主造出的最悲惨、最没有意义、最遭冷遇的生物。
3.他的感觉那么分散,那么迟钝,他的能力那么弱小,那么定向不明,他的本能那么不专一,那么慵懒乏力。
4.竟然会有一种连最起码的理性运用也没有的理性生物,或一种没有语言,却能运用理性的生物!一种不具理性的生物,却能为理性所教化;或一种能够教化的生物,却不具有理性!一种不知如何运用最简单的理性的生命体,然而却是人!一种不能依靠自身固有的力量使用理性的生命体,但通过超自然的传授却能学会自然的运用!一种根本不属于人,即并非由人类力量生成的人类语言,或一种完全属于人的语言,没有它,人的任何固有的力量都无法表现出来!
例1用3个“特别”,例2用3个“最”,例3用了6个“那么”,例4用8个“一种”,这样的表述在学术论著中是少有见到的。为什么赫尔德会不厌其烦地密集地使用相同的一个词呢?也许在他看来,重复也是一种力量,它就像集束炸弹一样,可以迸发出无穷的威力。
接着说说句束。句束是指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的连续排列,如下例:
1.所以,动物的领域越小,就越不需要语言。感官越灵敏,想象越专注,本能越强大,它们对可能会有的发声、符号和表达就越难以认可。
2.人要么屈服于自然,要么就必须统治一切;要么以任何动物都不具备的智慧建立秩序、占有万物,要么就死亡。
3.无论史前时期的洞穴,还是卡比伦的峰顶,都有人的踪迹;无论奥斯铁克人的熏炉,还是莫卧尔人的金殿,都是人类的成就。
4.蜜蜂会嗡嗡叫,如同它会啜吸花粉一样;鸟儿会唱歌,如同它会筑巢一样。
5.树叶沙沙作响,给这个孤寂可怜的人送来阴凉;溪水淙淙淌过,催他进入梦乡;西风轻轻吹起,拂过他的脸颊——咩咩的羊儿供给他奶,潺潺清泉供给他水,簌簌抖动的大树供给他果实。
例1连用“越……越……”的递进格式,使表达层层加深,引人思考;例2连用“要么……要么……”的选择格式,表达干脆利落,掷地有声;例3连用“无论……还是……都……”的条件格式,可强化中心语义,凸显人的地位;例4连用“……如同……”的比拟格式,可以进一步认识现象;例5则连用结构相同的描述性句式,可以激发对美好自然的想象。
我们认为,不论是词束还是句束,都会形成密集的节奏与速度,这节奏与速度可以使激情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
赫尔德走着自己不同寻常的以情驭理的学术话语之路,他遵从于内心的呼唤,他的热情是对自然的尊重,对人类的尊重。同时,他也以这份热情赢得了柏林普鲁士皇家科学院的一致推许。译者姚小平教授在译序中也说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在参加角逐的三十篇论文中,其中有四篇论文均有独到的思想,学术水准不在赫尔德的获奖论文之下,而其推论的严密、行文的谨慎尤胜于赫尔德[1]10。可最终获奖的是赫尔德,这是为什么呢?在译序里,也揭示了其中的秘密:“他那充满激情的诗话语言征服了评委们的心。”[1]10
赫尔德坚信语言是来自“心灵的力量”,他坚信每个人在“看到一个不停抽搐哀泣的受难者或一个濒临死亡、尚在呻吟的人,甚至看到一头痛苦地挣扎着的牲口,有谁能不从心底里喊一声‘啊!’?”[1]12赫尔德认为,语言不可以是“失去灵魂的躯壳,”[6]65正是这样的一种语言信念,他的论著才有了“感性生命力。”[6]49正是这“感性生命力”引发了我们对修辞新的思考:
第一,从赫尔德的心灵语言观看,他的激情是修辞与本心的融合。由是可知,修辞不纯粹是技巧层面有意识的语言活动,同时,还有本能不自觉意识的参与。
第二,海德格尔说过,语言是存在的家园,我们也可以从赫尔德无法抗拒的激情中感受到“修辞是语言的家园”!
第三,赫尔德以自己的激情表达证明了:联结语言和灵魂最重要的桥梁便是修辞!
[1]J·G·赫尔德.论语言的起源[M].姚小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1.
[2]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9:114.
[3]海德格尔.在通向语言的途中[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43.
[4]陈望道.修辞学发凡[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1:143.
[5]吴礼权.修辞心理学[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1:114.
[6]童山东,吴礼权.阐释修辞论[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
Study on the Rhetorical Passion of Academic Discourse: An interpretation of Herder’s Treatise on the Origin of Language
ZHENG Yu-Xiang1, LI Juan2
((1.Department of Common Courses, Fuji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Agriculture; Fuzhou 350007; 2. Section of Chinese Research, Fuzhou Institute of Education, Fuzhou 350108, Fujian, China )
Treatise on the Origin of Language written by German philosopher Herder is a famous linguistic work full of rhetorical eloquence. It subverts the conventions of rationalistic academic discourse with its frequent use of exclamation points, powerful questions andword clustering, offering new insights into rhetoric.
Johann Gottfried von Herder; rhetoric; passion; Treatise on the Origin of Language
H051
A
1007-5348(2017)01-0032-05
(责任编辑:陈 娜)
2016-09-04
2014年“理论粤军”重点课题“广东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问题研究”(WT1420)
郑玉香(1971-),女,福建尤溪人,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公共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