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茹
(湖北省潜江市江汉油田总医院 儿科, 湖北 潜江, 433124)
红臀预警报告表在小儿腹泻护理中的应用效果
李月茹
(湖北省潜江市江汉油田总医院 儿科, 湖北 潜江, 433124)
红臀预警报告表; 小儿腹泻; 护理
腹泻是小儿常见疾病,多见于不满1周岁的婴幼儿,因为小儿的胃肠系统未发育完善,易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故极易发生腹泻[1]。腹泻患儿大便次数增多,粪便中的代谢物质会对臀部皮肤造成刺激,加上小儿皮肤角化层较薄,皮肤细嫩,若家属更换尿布不勤或清洗不到位,极易导致患儿发生红臀,若不及时处理,情况进一步恶化,可能出现水泡甚至糜烂,导致患儿哭闹不止、拒食、夜间睡眠不足,严重影响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2-3]。有文献[4]显示,对腹泻患儿进行红臀预警评估,可有效降低红臀发生率。本研究探讨了红臀预警报告表对腹泻患儿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3月—2016年3月本院儿科收治的300例腹泻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50例。观察组中,男78例,女72例,年龄30 d~2岁,平均(11.69±6.57)个月,病程2~8 d, 平均(5.16±2.44) d。对照组中,男76例,女74例,年龄30 d~2岁,平均(12.03±6.83)个月,病程3~8 d, 平均(5.22±2.31) d。2组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 法
对照组入院后仅接受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入院后采用红臀预警报告表对每位患儿进行风险评估, ≥19分为低风险, 15~18分为中度风险, ≤14分为高风险[5], 根据评分等级实施分层护理。对于高风险患儿,立即予预警处理,针对患儿具体情况在最短时间内制定并实施相应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患儿床头挂红色标识,加强巡视,做好交接班及护理记录,病室温度及湿度控制在适宜范围内,注意通风,定期紫外线消毒,患儿大小便后立即以温水清洗,勤换尿布,保持臀部皮肤清洁干燥,避免受到粪便及尿液的长期刺激。对于中低度风险的患儿,做好预防工作,经常巡视,注意患儿皮肤的改变,降低红臀发生风险。
1.3 观察指标
对比2组患儿红臀发生率及治疗有效率。治疗有效率为显效率与有效率之和。判定标准[6]: 皮损在3 d内消退面积超过60%, 创面干燥,症状明显改善,为显效; 皮损3 d内消退30%~60%, 症状轻微改善,为有效; 皮损在3 d内消退低于30%, 或者皮损处糜烂且有渗出,为无效。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将检验标准设为a=0.05,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2组患儿红臀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有22例出现红臀,发生率为14.67%, 对照组有47例出现红臀,发生率31.33%。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红臀发生率显著更低(P<0.05)。
2.2 2组红臀患儿治疗有效率比较
观察组红臀患儿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
表1 2组红臀患儿治疗结果比较[n(%)]
与对照组比较, *P<0.05。
婴幼儿因胃肠功能未发育完全,腹泻发病率极高,加上其皮肤角化层较薄,表皮层细嫩,血管丰富,易受外界刺激,腹泻时大便稀且次数多,使得患儿臀部皮肤长期处于潮湿环境,受到大便中代谢产物的刺激,最终导致红臀的发生[7]。研究[8]表明,腹泻患儿的红臀发生率达32.6%。此外,腹泻患儿因进食少、胃肠道吸收不良,营养状况大多较差,严重红臀可能会导致患儿病情加重,从而引起严重不良后果[9-10]。因婴幼儿病情难以预知及掌控,实施早期预警评估能提高医护人员对病情较重患儿的重视[11], 以便尽早对红臀风险较高的患儿实施干预及治疗,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减少患儿并发症,保证其生命安全[12-13]。
红臀预警报告表是指通过对患儿的性别、年龄、胎龄、喂养方式等基本情况以及精神状况、全身发热情况、腹泻情况等进行全面评估,并根据红臀预警评定等级采取对应等级护理措施的一种护理预警评估方法,可方便医护人员及患儿家属对高风险患儿予以重视,减少红臀发生并促进恢复,同时分层护理对护士的要求也较高,故还可全面提高护理人员的业务水平[14-16]。本研究结果显示, 2组中均有患儿出现红臀,但观察组红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且观察组红臀治疗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表明,对腹泻患儿使用红臀预警报告表,能有效降低红臀发生率,且预警等级分层护理能有效提高患儿的红臀治疗有效率[17-20]。
综上所述,在腹泻患儿中应用红臀预警报告表并根据预警风险等级实施分层护理,能有效降低患儿红臀发生率,并提高红臀治疗有效率,促进患儿恢复健康,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1] 刘丽. 小儿腹泻172例临床护理[J]. 吉林医学, 2011, 32(24): 5138-5138.
[2] 徐世琴, 孙笑茜, 吕毅, 等. 酪酸梭菌活菌颗粒加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婴幼儿慢性腹泻的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13): 161-162.
[3] 李杨方, 高瑾, 赵玫, 等. 新生儿急性生理学评分与危重病例评分在新生儿疾病诊治中的应用[J]. 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11, 26(6): 396-399.
[4] Heimall L M, Storey B, Stellar J J, et al. Beginning at the bottom: evidence-based care of diaper dermatitis[J]. MCN: American Journal of Maternal-Child Nursing, 2011, 37(1): 10-16.
[5] Khamrin Pattara, Okame Makiko. A single-tube multiplex PCR for rapid detection in feces of 10 viruses causing diarrhea[J]. Journal of Virological Methods 2011, 173(2): 390-393.
[6] 许丽璇, 黄湘晖, 蔡颖莉. 新生儿尿布皮炎联合给药对经皮渗透影响的实验研究[J]. 护理学杂志, 2012, 27(9): 45-47.
[7] 张晶晶, 熊洁, 张少华, 等. 渭良伤科油治疗婴幼儿红臀的效果观察[J]. 护理学杂志, 2012, 27(5): 60-61.
[8] Elias E R, Murphy N A. Home care of children and youth with complex health care needs and technology dependencies[J]. Pediatrics: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2012, 129(129): 996-1005.
[9] 何梅凤. 红外线烤灯治疗早产新生儿红臀的疗效观察[J].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25(17): 2143-2145.
[10] 谌丽, 苏颖, 曾春英. 蓝光导致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发生红臀分析及对策[J]. 护理学报, 2011, 18(3): 70-71.
[11] Cohen S H, Gerding D N, Johnson S, et a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in adults: 2010 update by the society for healthcare epidemiology of America (SHEA) and the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 (IDSA)[J]. 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 2010, 31(5): 431-455.
[12] 陈锐, 黄英华, 杨进, 等.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院前与院内急救无缝隙链接中的临床应用研究[J]. 中国急救医学, 2010, 30(6): 512-516.
[13] 张树忠, 赵宏俊, 张玉振, 等. 639例住院小儿腹泻治疗现状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21): 223-224.
[14] 李星, 宗娜娜. 规范化管理在新生儿红臀护理中的效果[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 20(8): 197-199.
[15] 汪钟, 沈四国. 布拉氏酵母菌预防婴幼儿肺炎继发腹泻疗效观察[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E02): 86-86.
[16] 李明. 酪酸梭菌散剂联合应用蒙脱石散治疗小儿急性腹泻临床疗效观察[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21): 150-151.
[17] 张丽. 小儿感染性腹泻的预防控制分析[J].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3, 36(6): 96-97.
[18] 吴让琼, 杨静容. 小儿抗生素相关性腹泻的临床治疗及疗效影响因素[J].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15, 35(2): 104-106.
[19] 胡莉, 王燕. 小儿急性腹泻流行病学的病源学调查[J]. 海南医学院学报, 2016, 22(19): 2339-2342.
[20] 张树忠, 赵宏俊, 张玉振, 等. 639例住院小儿腹泻治疗现状分析[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5, 19(21): 223-224.
2016-10-17
R 473.72
A
1672-2353(2017)04-223-02
10.7619/jcmp.201704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