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
一、引言
很长时间以来,很多教师在课堂英语教学过程中,将语音、单词、句子、语法规则、课文等拆分开来教,而没有将语言作为一个整体来教。学生更多关注的是语言的形式,而非语言的意义。
全语言教学(Whole Language Approach)最著名的倡导者K.Goodman教授认为,教师的这一意识,即强调语言要素以及按顺序和等级排列的规则,认为语言是由各个要素和规则组成,推迟了语言学习本来的目的一意义的交流,把语言变成了抽象的东西,这与孩子们的需要和体验毫无关系,长期以往,学生成了语言学习的“应声筒”,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全语言教学理念认为语言是一个整体,因此语言应先从整体开始,然后再注意到细节,学生需要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去学习语言中的各部分技能(语音、语法、词汇)。
二、本文基于全语言理念。探索小学英语教学过程中的“三个聚焦”:
1.聚焦“真实”的语言材料
学习语言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能够在生活中运用语言,所以作为教师,我们除了让学生学习教材里的英语课文,也尽可能围绕英语教材每单元的主题,搜集一些真实的英语材料供学生学习。
比如,当我们学到英语6下(译林版)An interesting country这一单元的时候,我搜集了很多有关澳洲和其他国家的原版图片材料以及简易的文字材料、以及视频材料,比如,文中涉及了澳洲足球,笔者就准备一段关于澳洲足球的视频,这让学生通过视频了解澳洲足球比赛。学生在课堂能够接触到“鲜活”的资料,他们接触到的不仅仅是英语,更是“生活”。在杜威、陶行知看来教育即生活,学校活动的实施就是儿童在生活。对语言教学而言,应把语言世界与儿童的生活世界联系起来,这样才能激发他们的兴趣,不能把“死板”的语言材料给学生。
2.聚焦“整体”的语篇教学
语言的学习就是输入和输出的过程,无论是输入还是输出,我们都应该考虑整体性的要求。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先分析语、词、句,然后在归纳、综合、概括出语篇的主题,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教学过程。语言的知识点是分散的,语法、词句的讲解是孤立的,在归纳主题前,看不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形不成整體概念。
如何在输入和输出过程中把握整体呢?完形心理学的一个基本原理认为:靠研究组成部分来解释整体是不可能,整体多于其各组成部分的总和,整体不是各组成部分的机械相加。所以语言输入时,要围绕主题整体输入,即主题先行,整体渗透。具体做法如下:(1)课文整体输入之前,围绕主题进行头脑风暴,探究主题知识脉络,为接下来的整体输入做好知识储备。(2)提出几个能够构建文章框架的问题,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听力或者阅读输入。学生在完成这些问题的同时也能对文章的脉络有所了解。(3)在理解课文整体脉络的同时,也要让学生对课文背后隐含的其他信息有所发掘。以译林版牛津小学6B Unit 1A部分课文为例,里面说:“…butmy mum says:Jimmy is also her child…Thats Jacks dog.”这里面我们如果就理解到原来他们家的另外一个小孩是只狗的话,就是比较浅。这里面还富含着丰富的西方文化在里面。在西方,狗代表着好的事物,是忠诚的象征,很多人把狗看做家庭成员。
整体输入是为了更好输出。在语言输出环节,我们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不要用固定几个的句型结构把学生的思维“框死”;要更关注学生语言表达的意义而非形式,形式最终是为意义服务。我们可以围绕“真实任务”来设计语言输出活动。这个任务首先要有真实情境,其次要能激发学生思维。
比如,学完go camping主题的课文,我们可以让学生完成如下任务:假设你有300元,你和你朋友要去野炊,请问根据列出的野炊购物清单,列出你所需要的物品,但不能超过300元,并简要说出理由。如果简单让学生列出所需物品,相信这个任务也接近生活情境,但是加个“300元内”这个条件的话,他们就得好好思考和商量了,这时候,语言作为一个交流和思想工具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学生学语言不只是为了掌握知识,更要去交流和思考。
3.聚焦“活跃思维”的师生话语交流活动
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话语交流是很重要的一部分。很多老师在话语交流中,往往有如下现象:(1)英语问题缺乏意义和深度,不能促发学生的思考。一般这些问题都是明知故问式,或者为了操练某个句型而机械地问。(2)中英夹杂,学生往往依赖中文提示来思考。这是由于某些教师的自身语言水平不高或者英语表达“懒惰”而造成的,这恰恰破坏了学生英语整体知觉的机会。(3)师生话语交流方式单调,一般都是教师问,学生答,多用一般疑问句,有些问题浅尝则止。
全语言教学理念认为教师在语言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应该是策划者、启发者,教师在这些话语互动过程中应该从为了传授知识或者巩固技能的目标上转变到尽量创造真实的语言交流环境为目标,来启迪学生语言整体思维。教师在师生话语交流时可参考如下几点:(1)你的问题要促发学生的思维,不问明知故问式的问题;(2)借鉴“头脑风暴”活动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3)适当对学生进行有意义的追问,促进他们的思维往深层次发展。(4)注重学生语言的意义,而非形式,不要立刻纠正学生的错误。Watson强调:“不管是口语还是写作,为了对学生的错误做出表面的纠正而在学生富有创造意义的时刻使他们停下来,这样做很可能阻断学生的语言和认知路径。”
三、结束语
总之,语言是表达意义的T具,而不是学生学习语法规则、进行机械操练的T具。全语言教师也教语音和语法,其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使用语言,而不是为了学语言而学规则。学生在使用目的语的过程中,应该关注意义而非形式,形式本身最终是为意义服务的。我们应该平衡意义和形式之间的关系,纠正外语教学中过多偏向形式的倾向,最终在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多文化思维能力发展和自身综合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