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霄 李红霞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在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上一直在进行着一系列的改革。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升,根据我国经济实际状况的需求,教育模式也进行着不断改革。在2001年时教育部就明确的发文要推进新课程教育的改革。在这次的改革之中,教育部对课堂的教学模式,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提出了一系列具体而详细的要求。在教育部下发的相关文献之中对现阶段的教育课堂的要求是“课堂教学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虽然教育部对教学课堂有着明确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由于老师,学生等多方面的原因,常常使教学课堂陷入各种而样的问题之中。外国学者和我国的研究人员的研究表明,小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行为问题在逐年增加,这些行为问题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出现连带效应,即如果小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问题未得到良好的解决,那么这些问题将会造成师生间的一种对抗情绪
甚至于引起课堂纪律失控的局面,更严重的是还会造成其他一系列消极影响,例如: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阻碍学生道德品质的发展,造成师生间矛盾和冲突。
一,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基本理论
在探讨小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时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课堂。在人们通俗的认识之中,常常将教室与课堂混为一谈,然而事实上教室与课堂存在着本质的差别,教室指的是“进行各种教学活动的场所”。我国学者对课堂的解释是“它是教师,学生及环境之间形成的坚强而有力的互动情景,是一个具有多种结构的功能体,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课堂是一个培养人类心智的互动环境;从行政的角度上讲,课堂是老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一个场所,是学校行政体系之中的基本构成单位,从社会学的角度上来讲,课堂是一个微型社会是社会这个大系统的一个小系统,这个社会系统是学生个体自行构建,它与其他的社会系统相比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我国学者陈光旭教授认为课堂可以认为是一个由具有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的个人发展水平的老师和学生构成的一个教学组织单位,它存在的意义是为老师和学生创设了一定的空间和时间来进行对话,交流及情感和思想上的沟通和交流。这两种对于课堂的定义在学术界得到了人们的赞同,这两种定义从课堂作为一个多结构的功能体和课堂文化两个方面的定义。这两种定义的区别是观察的角度和强调的重点存在一定的区别,但同时这两种定义都强调了课堂是一种“互动的情境体,空间体,组织体”。因此在本文的探讨之中,课堂主要指有学生和老师组成的存在情境的完整的基本教学单位。
在20世纪50年代后,“问题行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得到了大量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关注和重视。这些科学家在这一领域的投入也使得在“问题行为”领域的研究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美国教育学家林格伦对“问题行为”的界定得到了学术界的认可。他认为“‘问题行为从广义上讲是一个专业术语,它泛指各种引起麻烦的行为。”根据他的这一定
义,林格伦将“产生长期对抗”,“长期不合作”等表现都认定为一种“问题行为”。我国学者认为“儿童的问题行为主要是指那些障碍儿童身心健康和智能发展及为学校和家庭增加不必要麻烦的行为”。另一种对于学生的“问题行为”的观点是指在学生身上出现的心理和行为失调的一种状况。
在课堂上课堂问题是会随时出现的,这为老师实现积极有效的管理和组织课堂造成了沉重的负担。而这些发生在课堂范围内的问题就称之为“课堂行为问题”也称作“课堂问题行为。”我国著名学者陈时见教授对“课堂行为问题”的定义是“学生在课堂中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程度不等的妨碍以及干扰课堂活动的正常进行或影响教学效率的行为。”事实上关于“课堂行为问题”的概念和定义是比较多的。例如我国学者李志认为“课堂问题行为就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与课堂教学目标的不一致影响自己或干扰他人学习的行为”;学者马彦宏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妨碍自己的学习,有时干扰教师教学和其他同学的学习,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的行为。”笔者在认真研究了这些关于“课堂问题行为”的定义与概念之后归纳总结发现,尽管每一种定义和概念都有所差别,但又有大量的共同点。笔者通过对共同点的研究认为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这一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这一问题的发生范畴为课堂的教学过程;二是这一行为的研究主体对象是学生;三是这一问题的产生往往会对课堂教育有效性产生巨大的影响,并且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巨大的影响。
许多国外的研究人员在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问题时,对课堂行为问题进行了分类。美国学者将课堂上的行为问题分为三个类型,第一个类型是情绪型问题;第二个是人格性问题;第三个是行为型问题。情绪型问题主要是指学生在课堂上由于过度的紧张和焦虑而产生的一系列行为问题。例如上课不敢举手,缺乏自信。人格型则主要指学生过于依赖别人,遇事胆小怯懦。行为型问题则是指具有对抗性,攻击性或破坏性的问题。我国学者吕静在对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进行研究时也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行为不足,行为过度和行为不适。吕静认为“行为不足”是学生正常应该出现的行为未发生;“行为过度”是指某一种行为发生的次数过于频繁;行为不适是指学生的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等不恰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课堂行为问题的分类是比较多的。笔者在对各种分类方式进行研究之后认为,教育的过程是多变的,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表现出一些行为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因此我们在看待小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问题时,更应该强调从整体出发,通过全面的探究和了解,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小学生课堂行为问题
通过上面的探讨,我们可以认识到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对教学有着严重的消极影响,并且学生产生这种行为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为进一步探讨解决小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的方法,针对小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对小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有了一个更加全面的认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小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存在一定的普遍性。老师认为小学生在课堂上发生率最高的行为问题就是“注意力涣散”和“随便说话,打闹,吵闹”。对于这两个问题,老师坦白地说他们在处理的时候也觉得非常的棘手。在课堂上许多小学生看上去在跟着老师的讲课思路走,但是,当对他进行提问时,你又会发现他基本不理解老师在讲什么。还有一部分学生虽然人在教室内,但思绪却不在学习上,老师也搞不清楚他们在想些什么问题。学生在课堂上随便讲话,吵闹这种行为问题给教学带来了更坏的影响。老师反映在课堂上许多同学在老师讲课的时候和身边的同学聊天,打闹,严重地破坏了课堂的教学秩序。小学生还很喜欢在别人回答问题的时候给回答问题的同学给予提示,这种行为直接影响了教學活动的正常进行。
在调查的过程也发现虽然小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问題存在普遍性,但对于每一个学生而言,个人在课堂上的行为问题出现的情节都是轻度的,因此这些小学生的行为问题未造成什么具体的,直接的破坏性后果。但是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这种轻度的小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却存在着巨大的潜在危害。在课堂上当小学生表现出若干的行为问题时,老师将会提醒他注意课堂教学纪律。这种行为经过一定的量的积累就会对学生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这种消极影响从学生的角度上看,会造成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减少,降低学生学习的效率,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容易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对自己的身心发展和道德品质的养成产生消极的影响。对一个班级之中的其他同学来讲,违反课堂纪律的同学会扰乱他们的听课思路,分散他们的注意力,并且会造成一系列其他方面的问题。对整个课堂的教学环节而言,小学生的行为问题,将会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和教学进度,降低教学效果。
三,小学生课堂行为问题的归因分析
小学生的课堂行为问题,涉及了大量的小学生,对我国的基础教育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解决小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行为问题已经成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在针对问题提出解决方法之前,我们首先需要对引起问题的原因做一个具体的全面的总结。笔者的调查发现小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行为问题是各种各样的,但是诱发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一是由于家庭因素或社会因素的延伸;二是小学生受到了周围环境的不良影响即小学生的自身因素引起了课堂行为问题;三是老师错误的教学方式和不良的课堂环境。
小学生在课堂上出现一系列的行为问题,这与个体在处于“小学”这个特点的年龄段有着一定的关系。这一时期的孩子的六个特点使他们在课堂上出现了行为问题。一是这一时期的孩子开始追其关注与地位。当他们进入学校,他们为了得到同学和老师更多的关注,便采取了一系列的行为,这些行为之中就包括课堂上的问题行为。二是此时的小孩子希望自己有一定权力,他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够控制别人。这种心理就导致了小学生喜欢通过与老师或同学的争吵等来感受到自己的权力。三是迫于学业的压力。学生面对的最大的问题就是学习,我国长期实行的“应试教育”使小学生承担了过重的压力,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对教学活动的抵触情绪。四是生理障碍,这主要是指由于人与人之间先天的一些发育差异,导致了部分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了挫败感放弃了学习。五是性格差异。有些同学由于天生的外向性格,又由于年龄较小,自制力较差,因此容易在课堂上出现行为问题。六是认知能力的失衡。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与学生对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极大的关系。通常情况下当小学生不理解老师讲授的知识时就容易出现一些课堂行为问题。
从老师的角度上看,小学生在课堂上出现行为问题,一是由于老师对自己的职业认同感不强,对待学生的态度存在差异;二是老师在课堂上教授的内容不合理或是采取的教学方法不合理;三是教师教学经验的匮乏;四是老师缺乏足够的自控能力,对小学生没有足够的耐心和容忍度。
从环境的角度上看造成小学生在课堂上出现行为问题的原因主要来自四个方面。一是家庭方面。家庭对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父母和家人的一些行为习惯对孩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家庭的不良教育是导致学生在
课堂上出现行为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父母对孩子不正确的态度也容易导致孩子在课堂上表现出行为问题。二是学校的环境。学校的环境对一个学校的课堂气氛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课堂氛围是影响学生是否表现出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三是大众媒体。现阶段大众媒体所发布的大量信息都涌入了校园,而这些信息的内容极易对辨别能力尚不成熟的小学生产生错误的引导,致使他们在课堂上出现行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