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易俭如(北京)
岁月人生
叱咤风云显豪杰
——记开国大将张云逸
文 易俭如(北京)
在新中国开国将领中, 张云逸大将是一位饱经沧桑、叱咤风云的战将。他早年追随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出生入死参加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而后为中共领导的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百色起义立下赫赫战功,为人民军队和革命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1892年,张云逸出生在广东省文昌县(今海南省文昌市)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后来,他考入黄埔陆军小学和广东陆军速成中学学习军事知识,从此走上从军救国道路。
为推翻腐败无能的清政府,张云逸曾戳血作誓。他加入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参加孙中山领导的黄花岗武装起义,自告奋勇担当炸弹队队长。当袁世凯复辟帝制时,他响应孙中山的号召,积极投入反袁斗争,之后他参加北伐战争,在国民革命军中担任师参谋长,在攻打汀泗桥、贺胜桥和武昌战役中身先士卒、英勇顽强,为北伐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北伐中,张云逸受到共产党人的思想影响,于1926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新的奋斗历程。
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后,在白色恐怖下,张云逸遵照党的指示,不顾个人安危,继续留在国民革命军中从事党的秘密工作。当时,他所在的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要成立警卫团,中共决定派共产党员卢德铭担任团长。一开始,第二方面军总指挥张发奎不同意,张云逸利用自己的影响,据理力荐,终于使警卫团成为中共领导的革命武装。后来,警卫团转战湖南,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卢德铭成为秋收起义部队的总指挥。南昌起义爆发时,张云逸所在第25师的师长突然以商量要事为名,把第25师团长、共产党员周士第召到师部,企图把他控制起来。周士第一到师部,张云逸就悄悄告诉他,汪精卫在庐山召开了反共军事会议,形势突变,嘱其提高警惕。在张云逸的秘密掩护下,周士第安全返回部队,果断率领本团人马及另外两个团的三个营和一个重机枪连,马不停蹄地追赶南昌起义的部队。
1929年,党中央派遣邓小平、张云逸等到广西发展革命力量。张云逸利用担任南宁军官教导队负责人兼广西警备第四大队大队长的便利,在这两支部队中安排了一批共产党员,并吸收大批反对土豪劣绅的农民武装,把旧式军队改造成为新型人民武装,成为举行起义的基本力量。
1929年12月11日,百色城红旗招展,欢声雷动,身穿灰色新军装、军帽上绣着红五星、衣领上系着红带子的起义部队和工人、农民、城镇居民5000多人在百色东门广场隆重集会,庄严宣布举行起义,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张云逸任军长。红七军的诞生和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开辟了广西革命斗争的新局面。
随后,敌人纠集大部队疯狂扑向红七军,红七军运用机动灵活的战术,以不足两个团的兵力英勇反击,他们将主力拉到外线,甩掉追兵,进军贵州苗山,把红旗插上了贵州榕江县城。在补充弹药和兵员后,红七军又突然杀了个回马枪,回师直指百色。敌人火力凶猛,红七军进攻受阻,张云逸急红了眼,深入前沿阵地观察指挥。“快把那门山炮调来!”他嘱咐炮手沉着冷静,瞄准机枪嚎叫的主碉堡。“轰、轰、轰”三声巨响,敌碉堡被炸飞了。红军战士呐喊着一举收复起义圣地百色城,并乘胜横扫右江两岸之敌,巩固了革命根据地。然而,当时党中央推行“左倾”路线,命令红七军攻打大中城市,致使红七军接连失利,从此被迫艰苦征战,寻求与中央红军会合。他们声东击西,开展游击战。在攻占湖南道县后,敌人分三路包围过来,张云逸当机立断,率领部队冒着鹅毛大雪连夜向湖南江华县疾驰。此时,这支红军队伍从军长、政委到士兵仍然穿着单衣、短裤,脚上的草鞋早已磨烂。张云逸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带领部队避开敌人的锋芒,翻越桂、湘、粤三省交界的老苗山。当他们在粤北抢渡水深流急的乐昌河时,又被扑来的敌人截成两部。张云逸临危不乱,重新组编队伍向湘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区江西永新县进发。1931年5月,张云逸指挥部队与兄弟部队一起攻打江西安福县,取得消灭敌人一个团、缴获枪支近1000支的重大胜利。接着,他们又乘胜连克湖南茶陵、安仁,江西宜春、遂川等县,连战连捷,有力地配合了红一方面军的第二次反“围剿”。
红七军部分干部长征到达陕北后在延安合影,后排左四为张云逸
1931年7月,红七军经过7000里征程,转战桂、粤、湘、赣四省,历经大小战斗百余次,冲破敌人的重重围攻堵截,终于在江西于都县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从此,红七军成为红一方面军的组成部分。在瑞金,张云逸得到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红一方面军总政委毛泽东和红军总司令朱德的赞扬,被授予 “转战千里”的大红锦旗。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达成协议,将分散在南方的红军游击队改编成新四军,张云逸肩负着组建新四军的任务。
组建新四军,首先要把分布在南方八省十三个地区深山密林中的红军游击队找回来。中央红军主力开始长征后,留守的红军为防止国民党军队的清剿,都隐匿于山林,警惕性很高。张云逸冒着危险,跋山涉水,深入闽西龙岩山区邓子恢、张鼎丞等人领导的游击队,向他们传达党中央的命令。之后,他又风风火火地赶到闽东叶飞所部和闽北的游击队驻地,动员他们顾全抗日大局,把游击队战士从密林深处召唤出来。紧接着,张云逸奉党中央之命,到澳门迎接北伐名将叶挺,请他出任新四军军长。1937年12月25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10天后军部移至南昌,张云逸担任新四军参谋长兼第三支队司令员。
新四军刚刚组建,张云逸就率领部队在皖南与日本侵略军开战,且连战皆捷,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之后,他带领军部的两个连直插被曹操称为 “难有作为”的安徽无为地区,开辟皖中抗日战场。他积极发动群众,壮大武装力量,队伍很快扩大到近万人,成立了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张云逸担任指挥,这支队伍不但背负着抗战重任,还得提防国民党顽固派在背后捅刀子。
1940年春,国民党安徽省顽军妄图吞并新四军津浦路西根据地,张云逸率路东部队前去支援。初战刚刚获胜,江苏省顽军又乘机以十几个团的兵力进攻新四军路东根据地,直逼根据地心脏地带半塔集。当时,新四军路东部队仅有千人留守,势单力薄。张云逸临危不乱,一方面公开揭露顽军破坏抗战大局的恶劣行径,另一方面紧急部署,严令留守部队凭险固守,同顽军激战七昼夜。千钧一发之际,张云逸率路西新四军部队回援,与江南指挥部赶来增援的部队联手,给顽军来了个反包围。顽军见势不妙,全线溃败。张云逸领导的反顽斗争有理、有利、有节,取得重大胜利,从而避免了出现皖南事变那样惨重的损失。
皖南事变后,张云逸被任命为新四军副军长。他率领部队在津浦路东西两侧连续作战,给倚仗飞机狂轰滥炸对根据地疯狂扫荡的日伪军以迎头痛击,巩固了抗日根据地。抗日战争进入反攻阶段后,华中军民向日伪军发动了进攻,歼灭日伪军3万余人,苏中、苏北、淮南、淮北解放区连成一片,新四军兵强马壮,队伍发展到31万余人。
毛泽东有句名言:“兵民是胜利之本。”张云逸漫长的军事生涯中,积极贯彻了这一军事思想。
1937年,张云逸在延安
解放战争时期,张云逸担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山东军区司令员。他不仅重视正规军和野战军的建设,而且非常重视地方武装建设,注重发挥地方武装的作用。在他的领导下,山东的地方武装迅速发展壮大,在对敌斗争中创造了野战军、地方军和民兵三结合的光辉战例。1946年6月,国民党调动10万大军,从青岛、济南两地对进,企图在半个月内打通胶济线,以便调兵遣将,实施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敌军来势汹汹,张云逸从容应对。他一边命令沿线部队找准敌人弱点痛击,一边部署地方武装和民兵中的120个子弟兵团,村村布雷,四处阻击纠缠敌军。敌人苦苦折腾两个多月,不但路没打通,还损兵7000余人。翌年2月的莱芜战役中,张云逸领导地方武装又大显神威。他们对胶济线开展破袭战,一夜之间200多里的敌占铁路铁轨被拆除,枕木被拆光,路基被毁坏,切断了敌人的交通,致使敌人运输联络中断。敌军进退无路,成了瓮中之鳖。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的一个重大战役。当华东野战军前线指挥部制订决战计划时,远在千里之外西柏坡的决策者们就在为大军的“米袋子”犯愁,因为集中几十万大军进行大兵团作战,光粮食就需要2亿斤之多,后勤保障跟不上,决战计划就会泡汤。此时,华东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却拍着胸脯打包票说“没问题”。他的底气正是来自张云逸。新四军成立以来,他俩就是同一条战壕里的战友。陈毅在前方指挥打仗,张云逸就主持后方工作,担任中共中央华东局后方工作委员会书记,统领解放区的土改和支前各项任务。为了支援前方,张云逸带头过紧日子,取消了为照顾首长开设的小灶。在他和邓子恢的领导下,华东根据地的群众紧急动员起来筹集粮食,赶制前方官兵急需的棉衣。支前民工推着满载粮食和各种军需物资的小车奋勇向前,冒着危险穿过敌人的封锁线,把粮食和弹药送到了最前沿。
人民解放军依靠源源不断的后勤保障,将国民党数十万大军久久围困至山穷水尽的地步,确保淮海战役大获全胜。据资料记载,在淮海战役中,山东共出动民兵和民工190余万人,小车38万余辆,将大批量的粮食和作战物资运到了前方。陈毅曾动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山东人民用小车推出来的!”
在解放区人民的大力支援下,人民解放军突破国民党军队自称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千军,拿下广东,直捣广西,把胜利的红旗插上了当年举行武装起义的百色城。
新中国成立后,张云逸先后担任广西省委书记、省政府主席、广西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等职。他领导广西军民清剿国民党残匪,为稳定广西社会秩序、恢复各项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1955年,张云逸被授予大将军衔。
责编/文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