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连云港市赣榆区动物卫生监督所 于治山
生态养猪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一)
■文/连云港市赣榆区动物卫生监督所 于治山
随着养猪业的迅速发展,养猪模式已经从传统的家庭式饲养过渡到专业户饲养或规模化饲养。文章概述了生态养猪的概念,回顾了其形成背景。分析认为,养猪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周边环境对养猪生产环境的污染在一些地区还很严重,畜产品安全越来越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迫使行业从业者对集约化规模化养猪业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产生了生态养猪。本文对国内外生态养猪的主要模式及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为提高生态养猪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保护环境、参与国际竞争、重视人类健康,必须走发展立体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化经营,完善体系建设,强化食品安全、改善产品品质、推进生态猪场建设,实现生态养猪业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观点。
生态养猪;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发展
我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养猪业已成为我国不可缺少的产业。目前我国生猪存栏数已超过4亿头,但平均出栏率仅达120%左右,一些危害人畜健康的疫病还在一定范围内流行,养猪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和周边环境对养猪生产环境的污染在一些地区还很严重,相关标准(兽药、饲料和食品)不健全、检测手段和设备落后、监管不严以及生产和流通过程中的经济利益驱动等主客观原因,畜产品安全已成为危及人民健康和畜牧业生存、影响出口创汇的严重问题。特别是瘦肉精事件和以前发生的猪链球菌[1]事件,畜产品安全越来越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我国加入WTO后,养猪业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以上问题,仍在低水平徘徊,则难于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因此,从国内外来看,养猪生产不能以牺牲环境与资源求发展,必须走环境友好、资源合理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探索生态养猪发展模式,提高生态养猪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保护生态环境,重视人类健康,减少和治理养猪与猪肉产品加工过程的环境污染,生产和制作无毒、无害、无污染、符合卫生检疫标准的猪肉制品,这不仅是养猪业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进而提高人口素质所应作的贡献,也是养猪业自身以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所在,更是我国加入WTO后生猪及其猪肉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旺盛竞争力的根本保证。
1.1 生态养猪的概念
生态养猪是一种跨学科行业,涉及养猪学、动物营养学、环境卫生学、生态学、生物学、农作物栽培学,农机工程学与土壤肥料学等学科。它是以养殖业为主体进行开发、利用对猪粪的科学处理,实行农牧结合,做到合理利用、互相促进,低投入,高产出,少污染的良性循环的生态养猪系统工程。
生态养猪:相对于常规养猪而言,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遵循牧业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基本原则,以猪为牧业生态系统中的动物要素,用农业生态工程方法协调环境、生物等关系,有机地组织生猪生产体系,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和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利用自然资源(水、热、生物、太阳等)、人力、物力等,通过物能的多次循环利用、增值而获取最大的生物量[2]。
1.2 生态养猪的形成背景
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是以人为本,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构成危害,随着畜牧业的飞速发展,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已成为当前国内、外发展养猪生产的主要趋势。但伴随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一个年产万头规模的养猪场,年排污量至少在3万t以上,如果不加以处理地任意堆弃和排放,势必对大气、土壤、水环境和作物造成严重的污染,成为畜禽传染病、寄生虫病和人畜共患病的传染源[3]。养猪的粪污公害已经成为妨碍集约化、规模化、工厂化养猪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与种植业分离,城镇周围发展起来的规模化猪场,其粪污易对河流、地下水源、土壤、空气造成污染,严重威胁人们的生活环境。虽然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科技对猪场粪尿污水进行无害化处理,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防止猪场内部及其周围环境污染是一个很重要的,但又是高度专门化的问题[4~7]。大量的猪粪尿污水在猪场有限的土地上不能很快吸纳,从而产生了环境污染,规模化猪场易被饲料中的有害物质污染,猪产品品质难以保证。这些问题影响着养猪业的可持续发展,迫使对集约化规模化养猪业进行深入研究,从而产生了生态养猪。随着生态养猪的发展,人类的生态文明意识也在形成。生态养猪是一种符合生态文明原则的养猪方法,更是养猪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一个持续发展的系统所追求的是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考量。
为向社会提供天然、无污染、高品质的绿色食品,满足国家和国际市场的需求,所有猪场都应走循环生态型养猪的路子[8]。
生态养猪利用生态学原理组织生产各环节,使生猪生产系统结构达到最优程度,并能充分发挥生物生产潜力,最大限度利用自然生产过程,减少人工化学物质和矿物质投入。
随着行业的不断发展,要求能更好地减少环境的污染;减少猪的疾病;提供优质、营养的肉食品;改善肉的品质和风味;扩大出口创汇;把动物、植物、微生物三大生物资源科学结合起来,形成一条良性的生物食物链,变废为宝,综合利用,以最少的成本投入,创造出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养猪正是发挥这种作用而逐步形成的,生态养猪不是传统养猪的复兴,更不是工厂化养猪的否定,而是现代养猪技术的完善和发展。
2.1 国外生态养猪的主要模式及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20世纪70年代末发达国家提出了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的概念,通过极廉价能源和大量政府农业补贴来实现。并认为这是发展农业的长远之计,发达国家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户日益增多。生态农业[9]包含了生态养猪业的基本概念。
2.1.1 生态农业的三种模式
2.1.1.1 以“食物链”原理为依据发展起来的良性循环多级利用型模式 生物之间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一个生态系统中往往同时并存着多种生物,它们通过一条条食物链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如按照食物链的构成和维系规律,合理组织生产,就能最大限度地发掘资源潜力,节省资源,并且减少环境污染。如利用作物秸杆作饲料养猪、猪粪养蛆、蛆喂鸡、鸡粪施于作物,在这种循环中,废弃物被合理利用,可减少环境污染。利用食物链组织生产的还有作物-畜牧-沼气循环;作物-食用菌循环等。利用生态系统小生物间相互制约,即一个物种对另一物种相克或捕食的天敌关系,还可人为地调节生物种群,达到降低害虫、杂草及病菌对作物的危害,如利用赤眼蜂对付玉米螟,杀螟杆菌防治稻纵卷叶螟等。
2.1.1.2 根据生物群落演替原理发展起来的时空演替合理配置型模式 根据生物群落生长的时空特点和演替规律,合理配置农业资源,组织农业生产,是生态农业重要内容之一。采用这种模式,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使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并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例如,为了让农副业生产向空间或地下多层次发展,可在田间实行高秆、矮秆作物搭配种植,同时在田间的沟、渠、过道的空间搭设棚架,栽种葡萄、芸豆等爬蔓作物,或在温室、蔬菜大棚、专业化生产工厂里,采用普通栽培、无土栽培等方法,进行多层次生产;还可将植物种植和动物养殖搭配起来等。在时间演替上,可采用间作方式,在同一土地上种植成熟期不同的作物,以充分利用资源。
2.1.1.3 在生态经济学原理指导下的系统调节控制型模式 在一个生态系统中,生物为了繁衍生息,必须随时随地从环境中摄取物质和能量,同时环境在生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也得到某些补给,以恢复元气和活力。环境影响生物,生物也影响环境,受到生物影响而改变了的环境又对生物产生出新的影响。如果不顾这个规律,过度开发,只顾索取,不给回报,便会使环境质量下降,资源枯竭。所以生态农业必须通过合理耕作、种养结合来调节控制生态系统,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如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有机和无机相结合,资源利用和保护相结合,促进生态和经济两方面的良性循环。
2.1.2 日本的发酵菌养猪模式 日本洛东式发酵养猪模式为日本发酵舍零排放环保养猪技术。它和生态型生猪养殖模式一样,都是将粪尿转换为有机肥,实现污染物无害化、资源化。但常规的生态型生猪养殖模式除猪圈外,还需另外占用土地消纳污染物和建设沼气池。以养100头生猪为例,需另外占用1亩鱼塘,或5亩耕地,或10亩山坡地消纳污染物。而日本洛东式发酵养猪模式采用有效菌直接将粪尿转换为有机肥,不需另外占用土地,可从根本上解决畜禽养殖污染问题,实现污染物排放最小化、效益最大化。此外,该法还具有缩短养殖周期、增强猪体抗病力、提高猪肉品质等优点,是一种更为先进的养殖模式。但由于这种模式需消耗大量从日本进口的有效菌,与常规的生态型生猪养殖模式一次性投资建设相比成本较高。利用该模式每养一头猪,大约要消耗500g从日本进口的菌种,并把菌种和谷壳、锯末等混合铺在猪舍的地上。从长远来看,该养殖模式具备使猪长得更快、节省饲料供应等优点,养猪成本可以降低。采用这种新养殖模式后,可以免去冲洗猪圈。同时经过发酵的混合物中因含有“菌体蛋白”,还可小部分转化为猪饲料,可节省饲料30%。再加上不需要用水冲洗猪圈、采用自动给猪饮水技术,饲养过程可节水90%以上。2.1.3瑞典的绿色养猪模式
瑞典的养猪模式由于其先进性与安全性被誉为绿色养猪模式。模式由以下3大体系构成:
2.1.3.1 无污染饲养管理体系 这一体系主要反映在疾病的早期预防、检测、诊治和优越的环境条件上。为减轻疾病的传播,猪只按猪龄分批次、分阶段、分群、分舍饲养;为防治细菌感染和保护动物福利,禁止断尾、断齿等创伤;此外,规定每2.2头母猪或10.5头育肥猪必须具备1公顷农地用来消纳粪尿污水,粪污必须被连续收集在封闭系统8个月以上,经发酵后施放。
2.1.3.2 无公害兽医卫生体系 该体系重于法规建设,严于监督管理。为防止滥用和尽量减少用药,抗生素(瑞典全面禁止饲用抗生素,并不是绝对不用)用于预防和治疗疾病时,须由国家授权的兽医按照《瑞典兽药使用规范》具体实施,兽药购买须凭兽医处方。兽医既对疫病防治提供全程服务,又要监督执行政
府的各项禁令。
2.1.3.3 无抗生素添加的饲料生产体系 禁止使用抗生素和激素作饲料添加剂,代之以寡聚糖、酶制剂等无公害添加剂,严格控制饲料的营养与卫生品质,鼓励生产和使用安全与环保型绿色饲料,确保猪肉品质控制从源头抓起。
2.1.4 丹麦的种、养结合养猪模式 丹麦的法律规定,农场主的牲畜总数必须和他拥有或租来的土地成一定的比例关系,养猪先要有土地,有土地才能养猪。养猪场要有与生产规模相配套的粪便污水储蓄池,饲养过程中产生的粪便污水全部储藏在池内,经过9个月的自然发酵后,再全部还田。既保护了环境,又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粪便污水的排放,采用种养结合型、养养(水产)结合型、干(粪)湿(污水)分离型等多种处理方式,最大限度地节约投资成本,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养猪事业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
2.1.5 德国生态养猪模式 德国生态农业协会(AGOEL)规定其成员企业生产的产品必须95%以上的附加料是生态的,才能被称作生态产品。1999~2000年度对150家生态养猪企业的收益状况调查表明,由于生态养猪企业中种草养猪不使用化肥和农药,生态产品产量有所下降,但生态猪肉产品中无药残,对食用者健康有益,生态猪肉产品价格远高于传统猪肉产品,故企业总利润及人均收入仍高于传统养猪企业。由于生态农业不使用化肥和农药,土壤一直施用有机肥,并且采用轮作间作种植方式,这样不仅提高了土壤肥力,而且促进了种草养猪业的发展,从长远利益看,生态猪肉产品产量会逐渐高于传统猪肉产品。同时种植的饲料草发达的根系能促进有益微生物繁殖,进而分解土壤中的有毒物质,修复植被生长环境;饲料草还有防风治沙、防止水土流失,吸收二氧化碳、放出大量氧气,具有地球“绿肺”功能。■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