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章迎庆 ZhangYingQing 梁 可 Liang Ke
上海嵌入式养老社区模式探讨
■ 章迎庆 ZhangYingQing 梁 可 Liang Ke
面对未富先老的国情,如何结合供给侧改革,对嵌入式养老社区模式进行必要的前瞻性探究,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上海的老龄化程度相对于全国是最高的,笔者就上海市养老问题展开研究,希望通过对嵌入式养老社区相关经验的总结,进而科学地指导新增养老设施的规划建设。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结合上海已有的嵌入式养老案例,针对嵌入式养老社区如何优化养老设施、调整服务结构、补齐服务短板、降低养老成本等方面进行论述分析。
供给侧;嵌入式养老;社区改造
据统计截止2014年底,中国的老年人口数量已达到2.12亿人,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老年人口破2亿的国家。另外据《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研究报告》预测,本世纪中叶中国老年人口才达到峰值。上海市作为全国第一个进入老龄化社会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414 万人,占上海总人口的28.8%,远高于全国15.5%的比例,已经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十三五”期间,上海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剧,到2025年上海老年人口将突破600万。当前的养老设施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功能服务上,都难以满足迅速增长的养老需求。从空间层面来讲,上海中心城区的养老问题尤为严重,矛盾也最为突出。在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相关政策明确指出,要以存量规划引导新增规划。因此,以嵌入式养老社区模式(即以社区为依托,以城市微更新为手段,在尽量不改变既有建筑存量的基础上,嵌入养老设施或功能以解决社区养老问题的一种养老模式),解决上海的养老问题显得十分重要,相关项目的实践经验亟待研究,进而指导新增养老设施的规划建设(图1)。
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验,建立上海老年人口对社会养老机构床位数的需求模型,简称年龄模型,则所需床位数=60~69岁人数×0.8%+70~79岁人数×2%+80岁及以上人数×8%,这个数字无疑十分巨大,床位缺口问题十分严重。以上海市民政局所属的上海市民政老年医院为例,建筑总面积近2万m2,核定床位数为400个,主要收养社会退休孤老以及自费寄养的老人,面对全市435万老人(2016年)可谓杯水车薪。同时,空巢老人、需要护理的高龄老年人、独生子女家庭的老年人、患有失智症的老年人等,对养老设施的需求更加强烈,如何解决这些人群的特殊需求,从供给侧改革的角度来讲是机遇也是挑战。
那么我们能否在上海远郊建立规模较大的养老设施解决中心城区养老需求呢?显然不可能。以上海静安区为例,由于城市中心区地价高昂,而选择在城市远郊建立大规模的养老设施,来满足该区的养老需求,但效果不佳。究其原因,老年人通常不愿离开熟悉的环境、市区便利的医疗资源而选择远郊陌生环境生活。另一方面,新建养老社区的服务类型大多以定位高端的机构养老为主,收费普遍较高,难以解决大多数家庭的普遍性需求,仅适合高收入家庭。如上海浦东新区亲和源,一张动辄几十万元的会员卡就难住了很多家庭。除此之外,新建的养老地产项目许多还停留在利用养老概念来提高销售业绩的层面,离真正符合社会需求的养老社区还有很大距离。据业内人士透露,“约80%都是在炒作概念,仅有20%是真正的养老项目”。具体原因来源于多个层面,但总体上来说仍是供需结构不合理,中心城区未针对解决养老问题形成系统的指导意见,新建养老社区没有科学的理论指导。
目前国内养老服务,公共福利为导向的养老设施起到兜底的作用,机构养老则交给市场。养老服务具有明显的公共性、福利性,而高端的机构养老则主要侧重赢利性。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大量社会资本希望进入养老服务行业,政府适时提出了“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政策导向。目前的鼓励政策主要聚焦于机构养老,充分利用民间资本解决养老服务面临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的双重矛盾。目前上海最为突出的养老需求概括起来就是,持续深度的老龄化、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带来的老年人照护需求上升。如何以原居住社区为依托,以家庭为核心,嵌入合适的养老设施和功能,在自己熟悉的家庭和社区环境内养老,是今后90%养老的选择,也是所谓的“9073”目标(90%的老年人在社会保障体系和服务体系支持下通过家庭照顾养老,7%的老年人由社区提供日间照料和托老服务,3%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至关重要的是,在完善嵌入式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的同时,还要及时总结经验,指导新建养老社区的规划建设。从而实现优化机构养老的服务结构,升级养老服务模式,这对于提高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促进养老机构健康有序发展,推动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图1 上海市主要年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情况(数据来源:2014年上海市统计年鉴)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针对机构养老服务存在的供需结构矛盾,需要政府主导,充分调动市场配置功能,补齐养老服务的短板。现在最急需的“补短板”就是在现有社区嵌入养老设施,实现经济实惠、专业化、常态化、多样化且可选择性强的养老服务模式,并且这种模式要充满人性关怀。每年上海有近十万老人去周边区域养老,这种情况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被迫所为,因为对老年人而言,从原来熟悉的社区搬至陌生的养老设施,并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居住和简单照顾的需求,更意味着他们必须重新适应一个新的环境。老年人脱离以前的环境及生活习惯,每天以所在的居住空间为活动范围,生活作息受到养老设施的约束;在这种非常态的生活环境中,往往会因居住的空间尺度,服务管理模式,地理迁移等问题,使养老设施的服务和老年人口的需求之间存在不可回避的矛盾。
2.1 植入养老服务要素
与传统的机构养老服务不同,嵌入式养老模式是在老年人原来居住的社区基础上,植入生活照护养老服务要素,涵盖衣食住行、医疗健康、心理关注、自我价值再认识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等在内的全面需求,营造出全新的养老生活方式。其核心是将不同资源类型的社区养老设施配置网络化。这方面上海做了不少实践,如杨浦区延吉社区长者照护之家(图2)建筑面积仅647m2的3层小楼,里面却有为老人提供的各种各样服务:既有“全托”,又有“日托”,还可以读书、下棋、看电影,甚至可以理发、洗澡。插建于几个社区之间的做法值得借鉴,延吉社区长者照护之家以其功能复合、设施综合、资源辐射广的特点,成本低、可推广、容易为社区居民接受,具有就近居住、连续照护的优势,已经取得明显成效。
图2 上海延吉社区长者照护之家
图3 长寿家园养老院
图4 上海宝山区复星星堡中环养老公寓
2.2 插建老年服务设施
上海中心城区寸土寸金,社区养老设施缺乏,如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曹杨新村,房屋结构老化,老年服务配套严重不足。类似社区可结合原有配套更新改造,插建老年服务设施,如日间照护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政府与民间机构可以利用零碎地块新建或与其它建筑合建,或者通过对既有建筑改造如中小学校幼托(少子化带来学校规模在减少)等进行改建。养老设施配套规模上可以借鉴日本的经验,面积一般在500m2左右,服务周边1~2万人规模的社区。插建或改建的老年服务设施规模小、功能多,一般有社区医疗站、公共供应餐厅等为社区老人提供护理、送餐、洗浴等服务。如普陀区长寿路街道将菜场与管理中心,及养老服务设施垂直布局(图3),嵌入式养老社区通过人性化的休闲养老模式使得老年人重新获得自由、独立、安全、快乐的生活方式,提高老人平均寿命,延缓老人的衰老过程,使其焕发应有的活力,安享晚年。这也正是推动积极老龄化和健康老龄化的社会发展需要。
2.3 借已有社区结构架构完善养老服务
借已有社区结构架构,通过融入养老产业和健康产业等要素,构造合理的空间模型,建立密切的关联网络,以提供完善的养老服务。养老设施选址在社区附近,既能缓解中心城区养老床位资源短缺的压力,还能为老年人就近提供照护服务,让其在获得专业化照护的同时,保持原有社区关系的归属感。针对老人特点(独立、协助及专业护理等)加入了休闲、医疗保健综合服务等护理功能。这方面做得较好的有上海宝山区复星星堡中环养老项目(图4)。该项目位于上海宝山区大场镇环镇南路复星中环社区内,毗邻低层居住区、商务办公楼和绿色休闲区,由一座13层办公楼改建而成。该项目是将商务办公楼改造为适老化建筑,在服务模式创新、空间环境设计、设备改造、满足消防规范等方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功能上分为独立生活区和助理生活区。助理生活区为老人提供住房、酒店式服务和用餐,并负责组织文化和体育等活动,安排出行交通;独立生活区强调生活方式,使老人生活在一个生机勃勃的社区环境里,有很强的归属感。在空间环境设计上,公共活动空间集中布置于低层区,内容包括健身中心、麻将室、艺术工作室、图书馆、中医按摩室和餐厅等。以传统商业街为主题,主要交通空间穿插了诸多城市元素。空间设计力求室内空间室外化、社区空间城市化,让老人在休闲交流的同时能感受到城市的活力。公共空间以偏红暖色的樱桃木饰面和米色石灰石作为主要材料,并以红、桔黄或橄榄绿等秋天色彩的背景墙作为衬托,创造了一个适合老年人生活、亲切而富有活力的社区生活空间。
星堡中环养老公寓市场反应良好,从这个项目可知,成功的养老社区首先要有优质服务模式作为支撑。设计从呵护老人心理展开:首先,住宅小型化但功能齐全,强调独立生活和私密性,并充分考虑老年人的使用习惯;其次,社区生活空间丰富,通过开敞式布局形成“里弄”“四合院”“商业街”式的社交空间,鼓励邻里交往,防止出现老年孤独;再次,老年公寓要特别注重与周边社区的开放与互动,如多功能厅的布置,从城市街道和广场能看到室内的文体活动;将咖啡店布置在南入口以吸引周边的居民和办公人流,把城市生活带进高层老年社区。
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上海郊区新建社区应以嵌入养老设施或功能的方式,提供适老型住宅、老少宅、老年公寓,配建老年日间照护中心等。此类开发应规模适度,从老年人的养老意愿来看,临近公园和医院可考虑较大规模,否则不一定为市场接受。有独立生活能力的老人一般都乐意帮子女照顾下一代,但因生活习惯差异而又容易产生矛盾,倾向选择分而不离的居住模式,这种居住理念更符合当下的国情。
总之,根据用地的紧张程度,嵌入式养老模式在主城区内以改造、补建和插建为主;而主城区外则按照政策引导和配套标准化进行规划。针对养老服务的客观实际需求,形成上海养老设施内补外配、内外互补的基本网络格局。
图5 浦东新区洋泾社区长者照护之家
目前,上海的养老服务机构普遍收费较高,例如星堡中环养老公寓,一个老年人的全包式月费就要8 000元,对大多数老年人来说是个不小的经济压力。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机构养老已经成为政策扶持的发展方向,但是仍面临数量少、收费高等问题。养老收费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是中心城区缺乏养老设施土地储备,使得在上海中心城区建立养老机构的成本非常昂贵;其次,机构养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嵌入式养老成本的降低需要通过标准化管理与规模化经营。
养老设施配置标准化方面,社区公共设施宜集中设置,设立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室、便民服务站4类社区设施,整合社区现有老年服务设施,形成社区居家养老服务5min(150~200m)生活步行范围全覆盖。如浦东新区洋泾社区长者照顾之家(图5)设在一幢居民楼里,将“嵌入式”的概念进行到底,设施本身和居民楼是一体的,在这幢6层建筑中,养老机构占用了1楼的全部和2楼的一半。该养老机构理念上紧扣“家门口的养老服务”“一碗汤的距离”,充分体现了嵌入式养老的地理优势。服务内容定位介于社区日托中心和敬老院、护理院之间。功能上床位设置30张,根据“规模小功能不减”原则,涵盖康复(乐)、助浴、心理咨询等一般养老机构的所有功能。与其他嵌入式养老设施不同的是,这里还形成了洋泾特色,为周边居民提供助餐、医疗、休闲等服务内容。该项目所在的街道十分注重积累可推广复制的经验,发挥洋泾特色,优化“长者照护之家”的发展。街道准备在洋泾地区再筹建2~3个“长者照护之家”,以通过扩大组织规模、优化资源配置来降低运行成本。洋泾长者照护之家通过服务创新和标准化的管理在上海取得了突出成绩,并作为上海市的试点模式在类似区域推广。
降低机构养老成本要充分利用上海的社会资源优势。例如为了降低养老服务中的助餐成本,可以选择有资质和一定规模的品牌餐饮企业,政府给予适度补贴,为老年人提供配餐、就餐、送餐服务。另外,养老机构还可以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平台,使老年人可以足不出户就享有方便快捷的送餐服务。针对老年人的看护还可以尝试引入P2P模式,在增强服务类型可选择性的同时降低机构养老的成本。
在节约成本方面与老社区适老化改造对应的是,新建居住区应规划建设混合功能型社区中心,为养老设施嵌入预留空间。其次,养老设施预留空间可结合社区配套商业设计,便于根据社区的需求量灵活调整养老设施规模。另外,新建养老设施宜安排在建筑底部易于到达的位置,并设置老年户外活动空间。新建社区的住宅户型设计应增强适应性及灵活性,充分考虑后期可改造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的使用需求的养老空间。着重在通行无障碍、操作无障碍、信息感知无障碍等方面进行针对性设计,预留今后改造的条件。例如上海万科城市花园规划之初就提出过“全龄型社区”的概念,后来该小区内“智汇坊”的建设,就是充分利用小区的预留用地插建养老设施,结合该社区原有的适老化设计内容,在嵌入式养老设施解决社区养老问题方面成效显著。
上海老龄化进程领先全国,因此在嵌入式养老社区模式的建设上,针对有关经验应尽快进行总结,形成科学的理论以指导其它地区的规划建设。嵌入式养老社区将养老机构、健康产业形成的多元产业融入社区,形成医疗保健、健康教育运动等构筑复合型多功能混合社区;该模式在原来的居住环境基础上,建立相宜的健康管理和医疗服务体系,做到人性化以及全方位的关怀和照顾,为老年人提供人性化的生活环境,最终使老年人从心理上回归社会。
养老问题事关每一个家庭的生活幸福,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巨大的社会需求和养老设施服务结构的突出矛盾共同促使了上海嵌入式养老模式的产生。供给侧改革背景下,政府应出台更多的相关政策,优化服务结构,鼓励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降低养老成本,引导嵌入式养老社区快速健康发展。并且,最终以嵌入式养老社区模式解决中国城市养老这一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难题。
Discussion on Embedded Nursing Community Mode of Shanghai
Confronted to the poor and aging society of China, it has great theoretical and realistic meaning that how to carry out necessary prospective exploration to the embedded nursing community mode integrating the supply-side reform. Shanghai has the highest aging degree nationwide, so the author researched the nursing problem of Shanghai in the hope of scientifically guiding the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of newly added nursing facilities by summarizing relevant experience of the embedded nursing community of Shanghai.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upplyside reform and according to existing embedded nursing cases of Shanghai, this paper discussed and analyzed how to optimize the nursing facilities, adjust the service structure, strengthen the service weakness and reduce the nursing costs for the embedded nursing community.
supply-side, embedded nursing, community reform
2016-12-06)
章迎庆,同济大学工学博士,上海大学美术学院讲师;梁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