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沈大地劳模辈出

2017-06-05 14:14本刊编辑部
共产党员(辽宁) 2017年10期
关键词:劳模辽宁省

辽沈大地劳模辈出

几十年来,人们对劳模的记忆从黑白换到彩色,而劳模胸前的大红花始终鲜艳。从“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到“知识型、创新型、智慧型”,劳模的结构在变、形象在变、工作方式在变,但不变的是他们执着于事业、不断超越的热情和爱岗敬业、甘于奉献的精神。本刊选登10位在辽宁这片黑土地上涌现的著名劳模的事迹。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要从他们的事迹中汲取营养和力量,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认认真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一天,将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使普通的岗位成为精彩的舞台!

人物语录:“‘工人’这两个字,摞起来不就是个‘天’么,咱们工人得把天给挺起来!”

马恒昌——“马恒昌小组”带头人

马恒昌(1906-1985),辽宁省辽阳县人,中共党员,沈阳第五机器厂车工一组组长。生前曾任齐齐哈尔第二机床厂党委副书记、总机械师。

在支援全国解放战争中,马恒昌带领所在的车工一组,在敌机不断骚扰轰炸的情况下奋不顾身地完成一批批军工生产任务,以优异的成绩于1949年4月28日获得“生产竞赛模范班”的红旗。在授旗会上,这个组被正式命名为“马恒昌小组”,马恒昌任组长。从此,他们不断刷新生产纪录,多次立功受奖。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马恒昌小组”通过《工人日报》向全国职工发出了开展爱国主义劳动竞赛的倡议,在不长的时间内,得到了全国各地1.8万个班组的积极响应,许多企业劳动生产率成倍甚至十几倍地增长,促进了国民经济迅速恢复。这一年,“马恒昌小组”提前两个半月完成国家下达给他们的任务,创造了69项新纪录。从1950年至1978年,“马恒昌小组”29年累计完成了43年零10个月的工作量,实现技术革新840多项。他是第一至六届全国人大代表,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孟泰——鞍钢老英雄

孟泰(1898-1967),中共党员,生前系鞍山钢铁公司炼铁厂副厂长、工会副主席。

1948年,国民党政府撤退前,鞍钢遭到严重破坏。为迅速恢复生产,孟泰带领工友们夜以继日地搜寻器材。同时,他建立起了闻名全国的“孟泰仓库”,将收集到的器材及时分类整理,使鞍钢最早恢复的3座高炉的配管材料没花国家一分钱,为鞍钢在较短时间内恢复生产作出了巨大贡献。他勇于攻克技术难关,组织500多名技术积极分子开展了从炼铁、炼钢到铸钢的一条龙厂际协作联合技术攻关,先后解决了十几项技术难题。他自己设计制造成功的双层循环水使冷却热风炉燃烧筒提高寿命100倍。

孟泰在担任鞍钢炼铁厂副厂长的8年中,被工人们称为“身不离劳动、心不离群众的干部”。1967年,孟泰因积劳成疾病逝。他是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人物语录:“工厂是我的命根子!”

人物语录:“我们不仅要当时代的主人、国家的主人、工厂的主人,还要在技术革新的舞台上当具有创造精神的主人。”

王崇伦——走在时间前面的人

王崇伦(1927-2002),辽宁省辽阳市人,中共党员。曾为鞍钢工人,后任鞍钢工会主席、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哈尔滨市委副书记。

在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王崇伦大搞技术革新,研制了万能工具胎,在抗美援朝军品生产中作出重大贡献。他一年完成了四年的工作任务,被誉为“走在时间前面的人”。20世纪60年代初,党号召“奋发图强,自力更生,勤俭建国”,王崇伦与鞍钢老英雄孟泰一起在设备简陋的车间里搞技术革新,克服了许多“老、大、难”问题,实现了100多项革新,先后突破十几项重要技术难题,终于试制成功大型轧辊等一些过去依靠进口的设备,填补了我国冶金史上的空白。

1961年,王崇伦被破格晋升为工程师。1962年,他被任命为鞍钢机修总厂北部机修厂副厂长。1975年,他任鞍钢工会主席。1978年,他任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1980年,他在带职担任哈尔滨市委副书记期间,当得知当地百姓吃豆腐难时,一连40多天跑遍了分布在7个城区的29个豆腐坊,解决了全市豆腐供应问题,还相继解决了冬季鲜菜和鸡蛋供不应求的难题。邓小平同志视察东北时,得知此事后,称赞王崇伦“抓豆腐抓得对,抓得好,我们应该有更多的这样解决市民生计的好干部。”王崇伦分别于1956年和1959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先后当选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二大代表,中共十二届中央委员会委员,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职工技术协作委员会主任,中国发明协会副会长。2002年2月1日,王崇伦因病逝世。

田桂英——新中国第一名女火车司机

田桂英,1930年出生,辽宁省大连市人,中共党员。1949年后,她任中长铁路大连机务段副司机、司机长,成为我国第一名女火车司机。1950年,她驾驶“三八”号机车,6个月安全行车3万多公里,同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后任沈阳铁路局机务处工程师、工程处工会女工科副科长。

当时的火车全是蒸汽机车,靠烧煤运行。要成为女火车司机并不容易,尤其是重体力劳动对女性身体条件的要求高——10多斤重的平板锹,15分钟要送280锹,相当于每3秒一锹煤。投出去的煤炭还要呈簸箕形(中间低平四边高,这样火烧得才旺)。经过种种严格训练和理论培训,1950年2月,田桂英和另外8个姐妹终于通过苏联专家的考试。因为田桂英毕业考核成绩最高,她被任命为司机长,她们的包车组被铁道部命名为“三八”号包车组。从1950年的3月8日到8月末,在不到6个月的时间里,田桂英的包车组创下了安全行驶3万多公里、节煤51.76吨的纪录。从此,田桂英的名字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当时无数女青年的偶像。

1950年和1951年,田桂英作为全国劳模两次进京,受到毛主席的接见。1955年,她考入唐山铁道学院机械系,1960年毕业后到沈阳铁路局机务处当工程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到沈阳铁路局工程处工会任女工科副科长。1985年,田桂英离开了工作岗位。离休后,她仍然闲不住,经常应邀到工厂、学校,给工人和学生讲革命传统。近年来,她又参加了沈阳市劳模物业公司,每天与20多位离退休劳模一起,义务维护沈阳北运河的卫生。

人物语录:“国家把这么重要的工作交给我们,谁都不觉得苦,姐妹们就感到幸福和自豪。”

人物语录:“能挑千斤担,不挑九百九。对党和人民的事业,我有多大劲使多大劲,能干多长时间干多长时间,小车不倒只管推。”

尉凤英——毛主席的好工人

尉凤英,1933年出生,辽宁省抚顺市人,中共党员,东北机器制造厂工人,曾任沈阳一三九工厂副厂长、工会主席。

1953年1月27日,当时只有20岁的尉凤英进入东北机器制造厂当学徒工。头一天上班,她就对师傅说:“您分配我干啥都行,我有力气,不怕脏,不怕累!”师傅告诉她:“干活儿想又快又好,光有干劲不行,还得多动脑筋想窍门。”于是,尉凤英白天照常生产,下班后在车间做试验,困了累了,就枕块砖头在车间睡一会儿。凭着这种对技术革新的痴迷劲儿,尉凤英这个夜校毕业的女工从1953年到1965年,共搞成技术革新177项,其中重大技术革新58项。她用434天时间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量,用120天时间又完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工作量。1964年,她被命名为“工人工程师”。

尉凤英两次当选全国劳动模范,13次受到毛泽东同志的接见,1965年5月9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向毛主席的好工人尉凤英学习》。一名工人获如此殊荣,在全国劳动模范中是不多见的。

尉凤英不仅有过崇高的政治荣誉,也有过很高的政治地位。她是第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九、十届中央委员,第十一届中央候补委员。1993年退休后,尉凤英却变得更“忙”了。她退职不退岗,主动与有关部门研究科技项目,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她还被聘为沈阳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成员,加入沈阳市“五老”讲师团,并担任多所中小学校的校外辅导员、名誉校长。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总工会亲自接见了尉凤英等全国劳动模范代表。

张成哲——贡献卓著的革新大王

张成哲,1933年出生,辽宁省盖州市人,中共党员。曾任沈阳铸造厂副总机械师、设备分厂厂长,沈阳市劳模物业管理有限公司经理,先后兼任沈阳市、辽宁省职工技协副主任。1979年、1989年,他两次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曾当选中共十二大、十三大代表。

1950年,张成哲进入沈阳铸造厂当钳工。他爱学习、肯钻研,利用一切业余时间搞技术革新,1956年才23岁便已成为全国机械工业先进生产者。他曾在20世纪60年代研制“六〇大”暖气片机械化造型生产线,70年代研制自动化轴流式回转前炉,80年代研制铸铁管漂浮检验机,填补了国内铸造行业的多项空白,创造和节约价值达几千万元,被誉为“活着的孟泰”。

张成哲还是沈阳市群众技术协作活动第一批积极分子,并兼任辽宁省、沈阳市技术协作委员会副主任。在那个连肚子都填不饱的年代里,他拖着浮肿的双腿东奔西走,先后帮助苏家屯区30多家中小型企业和乡镇企业解决了技术难题,救活了普兰店铸造厂等三家企业。他参加省内技术协作大会战十几项,为省内外近百家中小企业无偿解决技术难题250多项,在厂内外共参与完成革新项目785个,填补国内、省内空白18项,节约各种原材料几千吨。1997年3月,退休后的张成哲创办了沈阳劳模物业公司,组织了104名离退休劳动模范和200余名下岗工人,承担起横跨市内5区、全长37.4公里的新开河看护保洁工作。从那时起,这位老劳模又找到了新的人生舞台。2003年,70岁的张成哲再次光荣地被辽宁省人民政府破例授予“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称号。

人物语录:“干了一辈子,停不下来呀,劳动让我更健康,不会垮的。”

人物语录:“企业发展靠的是优秀的团队,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不能只把自己的活儿干好,要让更多的人提高进步!”

杨建华——中国焊接机壳拼装第一人

杨建华,1953年出生,中共党员,沈阳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三车间铆工、高级工人技师,先后荣获“沈阳市十大能工巧匠”“全国机械工业有突出贡献技师”“沈阳市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等称号。2008年1月,他发明的“压缩机焊接机壳拼装法”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辽宁省首位获此殊荣的一线工人。

在生产中,杨建华不断改进、总结和提高焊接技术,1997年创造性地推出了“一四拼装法”,使沈鼓的大型压缩机机壳生产工艺一跃达到世界最先进水平。而这套工艺技术问世5年后,国外一家知名公司才得以掌握。伴随着沈鼓产品进入大型化、高等级的新阶段,焊接机壳的体积越来越大,技术的难度越来越高,杨建华的技艺也越来越纯熟。第一台国产化36万吨乙烯裂解气压缩机、第一台国产化10万吨甲醇压缩机、第一台国产化MA80轴流压缩机、第一套国产化4万空分空压机组、第一套国产化800万吨炼油装置用机组……沈鼓那些具有共和国里程碑意义的大型离心压缩机,其中大部分机壳都由杨建华领衔制造,他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焊接机壳拼装第一人”。

2003年以来,杨建华带头倡导并成立了“劳模技师协会”,把全公司的劳模和工人技师组织起来。协会大搞技术攻关、生产突击队、技能辅导、提合理化建议等活动,走出了一条培养技能人才的新路子。2014年,“杨建华技能大师工作室”在沈鼓集团正式成立,作为企业培训系统的重要一环,通过定期技能培训、能力鉴定、疑难问题解决等方式,搭建了一个为高技能人才进行技能攻关、技能交流以及带徒传艺的平台。

罗阳——魂系海天的航空工业英模

罗阳(1961-2012),辽宁省沈阳市人,中共党员,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生前任中航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党委副书记。

2002年,罗阳调到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担任党委书记兼副董事长,后又担任董事长兼总经理。他秉持航空报国的志向,开启了波澜壮阔的奋进征程。在罗阳的带领下,企业科研生产任务连年报捷,创下了近30年来交付飞机数量最多的新纪录,营业收入破百亿元,实现了从单一国内市场向国际军贸市场的开拓。企业用5年时间研制了比过去50年还多的新机型,实现了多个型号新机成功首飞,罗阳也是多个型号飞机研制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指挥者。

近些年来,航空武器装备高速发展,面对研制周期紧、技术难度高、风险大等困难,作为歼-15飞机等多个型号军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的罗阳,通过与相关单位签订“责任状”,带领团队开展重点型号攻坚决战,实现了多个重点型号军机的成功首飞和设计定型,为我国航空武器装备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2012年11月25日12时48分,在执行任务时,罗阳突发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经抢救无效,在工作岗位上因公殉职,终年51岁。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11月26日作出重要指示,号召广大党员、干部要学习罗阳同志的优秀品质和可贵精神。国务院追授他“航空工业英模”称号,中共中央组织部追授他“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中华全国总工会追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中共辽宁省委、省政府追授他“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称号。2013年,罗阳被评为“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人物语录:“航空报国不是荣誉,而是责任!”

人物语录:“一个共产党员,要为党、为国家、为人民的事业奉献自己的一切,这是天经地义的,不需要任何理由!”

郭明义——当代雷锋

郭明义,1958年出生,中共党员。1977年1月参军,曾被部队评为“学雷锋标兵”,1982年复员到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工作至今,现任鞍钢集团矿业公司齐大山铁矿生产技术室采场公路管理员。他先后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当代雷锋”“2010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首届中华儿女年度人物”等荣誉。2012年11月当选中共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2013年11月当选中华全国总工会(兼职)副主席。

入党37年来,郭明义时时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先后任职的7个工作岗位上都取得了骄人的业绩。自1996年担任采场公路管理员以来,他每天提前两个小时上班,徒步巡检采场道路十几公里,21年来累计献工1.8万多个小时,相当于多干了6年多的工作量。他研制的采场公路建设的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流程,填补了矿业公司多项技术空白,为企业降耗增效近4000万元。

郭明义始终以雷锋为榜样,把扶危济困、播撒爱心当成毕生天职,先后捐款近40万元,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孩子、11个国家精准扶贫户;无偿献血6万多毫升,相当于自身全部血量的10倍;第一批加入鞍山市造血干细胞捐献和遗体(器官)捐献志愿者行列。无论是身边工友、同事,还是社会上素不相识的群众遇到困难,他都毫不犹豫伸手相帮。为了发动更多的人参加社会公益活动,2009年7月,他发起成立了“郭明义爱心团队”。目前,全国各地成立的郭明义爱心团队的分队已达700余支,拥有170多万名志愿者。2014年3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给郭明义爱心团队回信,对爱心团队广大志愿者深入开展“跟着郭明义学雷锋活动”取得的成果给予充分肯定。

毛丰美——农民代言人

毛丰美(1949-2014),辽宁凤城市人,中共党员,生前系辽宁省凤城市大梨树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他连续当选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先后荣获“辽宁省优秀共产党员”“辽宁省特等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十大杰出村官”“2012年度中国法治人物”等称号,2015年被追授“全国时代楷模”称号。2015年12月15日,中共辽宁省委作出关于开展向毛丰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

毛丰美是新的历史时期辽沈大地成长起来的先进典型,是优秀基层干部的代表,是践行“三严三实”的典范。30多年来,他带领党员群众把昔日贫穷落后的大梨树村建设成为“中国最美乡村”,闯出了一条农、工、商、贸、旅一体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道路;他紧紧抓住改革开放的历史机遇,在农村改革发展的每一个关键阶段都敢当“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把党的富民政策落实到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致富上;他大力倡导并带头践行“干”字精神,苦干实干加巧干,充分展示了中国农民的朴素情怀,折射出一名党的基层干部沉甸甸的责任与担当;他被人告过多次,也被组织调查过多次,但一次次的调查结论让人们更清楚地看到了真正的他:一名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好干部;他连续五届、22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忠诚履职、心系百姓直到生命最后时刻,先后提出200多件议案和建议,取消农业税、特产税,促进农村金融改革……近年来我国出台的涉及“三农”方面的政策、法规,背后都有他的积极建言和大声疾呼,被百姓赞为“农民代言人”“最敢为农民说话的代表”。

人物语录:“干才能出成果、出经验。不干,就连总结教训的机会也没有。”

猜你喜欢
劳模辽宁省
动物“劳模”竞选
陕甘宁边区的劳模运动
榜样的力量!致敬水产劳模
浅谈辽宁省高速公路(阜新段)不动产确权登记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礼赞劳模精神 致敬最美芳华
一座城与它的劳模记忆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实验中学分校(北校)简介
排排坐,数劳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