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彪
没卧过薪只尝过胆
●孟彪
说起吴越那段历史,我们不禁会联想到沉鱼落雁、东施效颦等典故,这其中,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要数勾践“卧薪尝胆”了。可实际上,勾践尝胆是真,却并没有卧过薪。
公元前494年,吴国大败越国,越王勾践委屈投降才保住了性命。按照吴国的要求,勾践到吴国服三年苦役,给阖闾看坟,连同伺候夫差的衣食起居。考虑到复国大计,勾践强忍着吴国对他的精神和肉体折磨,对吴王夫差毕恭毕敬。夫差生病,勾践主动查看大便了解病情,令夫差深受感动。三年苦役结束后,夫差不顾众臣的反对,放勾践回国。
据说,勾践回到自己的地盘后,时刻不忘吴国对他的羞辱。他躺在乱柴草之上,并且在屋里挂一只苦胆,三餐前都要尝其苦味,提醒自己勿忘雪耻。这就是今天所说的卧薪尝胆的故事。司马迁在《史记》中说:“越王勾践反(返)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吴越春秋》也有“悬胆于户,出入尝之,不绝于口”的相关记载,可见尝胆并非虚妄,但并没有提到卧薪。
对此,《吴越春秋》有这样的记载:勾践苦心劳身,夜以继日。日卧则攻之以蓼。蓼是一种苦菜,堆积在一起称为蓼薪。《诗经》云:有敦瓜苦,蒸在蓼薪。意思是说,圆圆的苦瓜,长在蓼薪之中。勾践既然为了磨炼意志,肯定备有很多苦菜,如此一来,“日卧则攻之以蓼”就很好理解了。勾践日夜操劳,极度疲乏,瞌睡时就用苦蓼来刺激自己。可见,勾践并没有睡在柴堆中的经历。
然而,卧薪尝胆作为一个成语连在一起用,还得归功于北宋大学士苏轼。他曾为前人孙权向曹操起草了一篇《拟孙权答曹操书》,书中设想孙权在三国鼎立时曾“卧薪尝胆”。大概是由于勾践有过尝胆的经历,后人在以讹传讹中把苏轼的这个设想安到了勾践身上,弄出一个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今天看来,这实在是一个天大的误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