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帅
017年3月21—23日,由湖北省棉花协会牵头,湖北省农科院、湖北省纤维检验局参与,共同对湖北省棉花产业进行了深入调研。本次调研采取座谈会、实地走访等方式,选取了襄阳市棉花中转储备库(余家湖库)、宜城市流水镇、枝江市百里洲镇、公安县斗湖堤镇、仙桃市棉花产业办等重点产棉区和相关单位作为调查样本,与种棉大户、棉花加工企业、纺织企业、仓储企业、地方棉花协会等代表就如何振兴湖北省棉花产业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
调研情况概述
1.当前湖北省棉花产业发展现状。根据农业部门的数据,2016年湖北省棉花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分别为303.75万亩、62.04公斤/亩、18.8万吨,同比分别减少93.3万亩、13.01公斤/亩、11万吨,减幅分别为23.5%、17.34%、36.91%。自2014年国家调整棉花收储政策以来,全省棉花生产调整加快,与2013年相比,棉花面积调减51.27%、产量调减59.1%,目前全省棉花面积、产量均已居于历史最低位。本次调研中,加工企业和地方棉花协会反映,由于财政补贴主要依据农业部门的种植面积包干确定,农业部门的数据偏高,全省棉花的实际种植面积和产量比农业部门公布的数据要低。从产地仪器化公证检验数据看,截至2017年3月28日,湖北省2016棉花年度的公证检验量仅为1.16万吨,湖北省棉花产业面临萎缩的态势。
从棉花加工企业情况看,全省原有棉花加工企业367家,其中新体制棉花加工企业139家,旧体制棉花加工企业148家,2016棉花年度新体制棉花加工企业开秤收购的22家,已加工的3家;旧体制棉花加工企业95家,开秤收购的46家,已加工的10家。籽棉收购价格3.5元/斤~3.7元/斤,衣分36%~38%,长度27mm~28mm,马克隆值5.0~5.3。全省棉花加工企业因资源减少和行业不景气导致开工率较低。由于内地补贴政策不到位,调研中不少企业表示已经两年没有收购了,当初投资400型生产线花了1000多万,企业的加工设备也无法转型,产地棉的产量下降,也加大了纺织企业的用棉成本。
从调研的样本地区情况看,由于内地棉农的补贴与新疆目标价格补贴存在巨大的差距(新疆已确定2017—2019年连续三年目标价格补贴为18600元/吨,折算成对新疆棉农补贴为750元/亩,内地最高为218元/亩),同时由于内地补贴资金到位慢,导致内地棉农植棉积极性不高,种植面积下降。另一方面,棉花加工企业和纺织企业普遍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传导到上游导致棉农“卖棉难”现象开始抬头。国储棉临时收储取消后,内地各级农发行基本不再对棉花加工企业发放贷款,棉花加工企业在本就处于微利经营的状况下(如算上折旧处于亏损状态),全部自筹资金收购加工棉花面临极高的资金成本,同时各类商业性金融机构也基本不对纺织企业贷款,即使能贷到款要么利率上浮要么必须以房产土地等固定資产做抵押,机器设备抵押贷款的折价率仅三成。在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省棉花产业呈现急剧萎缩的态势。
2.2017棉花年度湖北省棉花产业展望。根据本次样本地区调研的情况,预计2017棉花年度全省棉花种植面积会有一定的恢复性增长,但这是市场的自发调节,源于农民对棉花与黄豆、玉米、水稻等其他农作物效益比较的自然选择,并不是政府政策扶持的结果。据农业部门的测算,湖北全省必须保证300万亩种植面积和18万吨皮棉产量的底线才能保证全省纺织工业的基本用棉需要。如果没有政策的大力扶持,湖北棉花产业的萎缩趋势不可能得到根本性扭转。湖北作为长江流域最大的棉花主产省,同时也是纺织大省,棉花这一传统产业仍需要国家的重点扶持,新疆棉、进口棉和国储棉不可能完全满足纺织工业的需求,一旦内地棉花产业彻底萎缩,国储棉抛储结束,那么数年以后国际棉价的定价权将被国外主导,纺织企业将面临价格波动的巨大风险。而就产业长远发展来说,棉花产业关系到棉农、棉花收购加工企业、纺织服装企业等产业链上下游各方的利益,纺织工业也涉及数以万计产业工人的就业问题。枝江市某棉花加工企业负责人认为,棉花生产加工设备一旦长期闲置,棉花种植一旦荒废,棉花产业也将岌岌可危,因为短期恢复棉花生产能力面临设备折旧和种植技术传承断档的双重瓶颈。
3.湖北省本地棉花产业面临的机遇。从纺织用棉企业的调研情况看,规模以上纺织企业用棉九成以上采用新疆棉,少量采用进口棉(取决于配额多少,全国总量为89.4万吨),其余采用国储棉和本地棉。调研中,纺织企业表示包括湖北在内的内地棉花质量与新疆棉、进口棉确实存在一定的差距,概括起来讲,新疆棉品质好,进口棉无“三丝”,储备棉色泽差,本地棉等级杂。但并不是湖北的棉花质量一定比新疆棉、进口棉差,宜城市某纺织企业负责人认为,湖北省主要传统产棉区如天门等地棉花的断裂比强度这一指标远优于新疆棉,新疆只有长绒棉质量较优,但由于新疆长绒棉产量较小,且基本上是机采棉,“三丝”问题难以杜绝;进口棉受限于配额和进口成本,尽管质量较优,也不具备比较优势,如果本地棉花质量能够达到要求,他们自然更加愿意购买本地棉花。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做高端产品的纺织企业对高质量棉花的需求有增无减,湖北棉花产业从种植到加工面临巨大的质量提升空间。
振兴湖北省棉花产业的对策
1.实施无差异的补贴政策。尽管新疆是我国第一大产棉区,产量达到400万吨以上,但是新疆和内地采取差异化的棉花补贴政策,显然不利于内地棉花产业的发展。本次调研中不少棉农、棉花加工企业、纺织企业负责人均表示,如果继续采取这种“差异化”政策,内地棉花因补贴偏低失去生产成本优势,那么内地棉花形势只会进一步恶化。建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适当提高植棉财政补贴标准,增加棉花直补和农资综合补贴。二是直补政策要惠及内地棉农。2017年国家实行目标价格政策只在新疆实施,调查中,内地棉农都希望今年继续得到棉花种植补贴,并建议种植补贴在棉花育种前发放完毕,提高植棉积极性。三是加大政策倾斜力度。通过土地开发整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加大对棉花优势产区的政策倾斜,以财政补贴、协调贷款等方式对植棉大户进行资金扶持。
2.建立棉花专业合作社。棉花产业是一个大的产业,分散的棉农无法获得规模效应,同时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差,棉农科技运用水平低,从良种选用到种植技术再到采摘销售等各环节也无法和规模化的组织相比,因此必须走专业合作化的道路,用专业化的合作社将千家万户的棉农组织起来,统一购买种子、农药、化肥,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有效改善信息资源占有状况,增强其市场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3.推广订单种植模式。不少纺织企业反映高质量的棉花在市场上稀缺,低质量的棉花即使价格再低也不会买,因为企业现在做的是高端纺织品,而且也只有高端优质产品才有市场,只有高质量的棉花才能满足需求,而在调研中,优质优价在枝江百里洲镇等优质棉产区得到了印证,纺织企业也希望在棉花种植的源头改进棉花质量。调研组一致认为,推广订单种植模式,打通产业链上下游,即企业需要什么,棉农就生产什么样的棉花。我们呼吁要对湖北的棉花质量充满信心,“给我一份订单,我就能产出澳棉”并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切实可行的。具体推广的实施主体可以采取建立产业联盟的形式,确立一个牵头单位,明确棉农(合作社)、技术服务机构(良种供应、种植技术指导、收割服务)、收购加工企业、交易市场、纤检部门、纺织企业、行业协会的权利义务,用订单锁定价格和质量,用订单来引导生产,共同推动棉花产业步入良性发展道路。
4.探索提高棉花种植效益的途径。在对宜城市流水镇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当地作为“湖北西瓜第一镇”,西瓜和棉花套种已有20多年历史,西瓜已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农产品,棉花成为副产品,全镇10万亩左右农田保持基本稳定,既是西瓜田,也是棉田,西瓜在成熟上市期直销两广和海南地区,西瓜收获后才开始准备采摘棉花,获得了比较好的综合效益。由于当地是岗地,因此不宜推广机采棉,同时西瓜在生长期不宜给棉花施农药,棉花种植处于“望天收”的状态。而在公安县和仙桃市,由于地处平原地区,适宜采用棉花良种和推广机械化采摘方式,以降低人工成本,提高效益。另外仙桃市棉花种植也曾经探索过“棉花套种玉米”“棉花套种甜瓜”等模式,但后来都因棉价低迷,没有能坚持下来。枝江市百里洲镇作为万里长江第一大江心洲,在地理条件上具备棉花种植的天然优势,早在1956年,还因棉花单产过百斤周恩来总理亲自授牌,获得了“银洲”的美称,当地农民也曾经反反复复改种过沙梨、玉米等其他经济作物,但基本没赚到钱,实践证明当地唯有种植棉花这一传统农产品才有优势。通过调研,我们感觉到各地在发展棉花产业时应因地制宜,探索适合本地的提高棉花效益的途径。
对纤检机构的建议
调研中,不论是棉花加工企业还是纺织企业,都对纤检部门在棉花公证检验中发挥的作用和提供的服务表示肯定和感谢,但也提出了几点中肯的建议:
1.建议改进检验方式,提高棉花检验数据的可靠性。针对目前部分棉花加工企业委托送检的情况,建议纤检部门在棉花加工企业组批完成后实地检验或送至监管仓库检验,避免委托送样可能存在的样品不真实、调换条码等问题。
2.建议纤检部门在网上公布更多的质量指标数据,让纺织企业更加放心大胆地购买。虽然棉花公证检验做到了包包检验,只要输入条码号就能查到每包棉花的基本质量信息,但是纺织企业仍然希望纤检部门公布更多的质量指标数据,让企业做到心里有底,心中有数。
3.加强棉花质量监管,嚴把质量关。纺织企业反映就近使用湖北本地产的棉花成本固然低,但是本地棉花的品质不高也是事实,混等混级、异性纤维问题难以杜绝,这些都需要纤检部门加大棉花质量监管力度,切实提高棉花质量。
(作者单位:湖北省纤维检验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