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春婷
017年伊始,实施了十几年的棉花资格认定制度取消的消息对于棉花加工市场无异于一个重磅炸弹。国家不管了?棉花可以随便加工了吗?那棉花质量怎么办?各方的疑惑和担心都聚焦在这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的最前端。
面对这些问题,国家发改委明确指出,简政放权不等于放任不管,而是转变管理方式,采取事中事后监管的一系列措施和办法。质检总局、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将按照职责分工,进一步健全棉花加工抽检、预警机制,健全质量追溯体系,加强棉花加工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加大违法责任追究力度。
3月20日,质检总局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印发了关于《取消棉花加工资格认定行政许可后加强棉花质量事中事后监管的通知》。这是继2017年1月21日,国务院公布《关于第三批取消中央指定地方实施行政许可事项的决定》通知后,针对棉花质量监管问题,两部委联合出台的首份具体措施。
针对这项措施的出台背景和内容以及对于棉花加工企业的影响等问题,记者采访了中国纤维检验局纤维质量监督处处长熊宗伟。
记者:之前实施的棉花加工资格认定行政许可是在什么背景下推出的,对于棉花产业的发展有什么作用?
熊宗伟:2001年,针对棉花市场放开后,各类型的棉花加工企业并存导致的争抢资源、棉花加工秩序混乱、质量难以保证等情况,国务院颁布实施了《棉花收购加工与市场管理暂行办法》,对加强棉花市场监管,维护棉花正常流通秩序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特别是推行棉花质量检验体制改革后,一些规定已不能适应形势的变化。2006年10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改委、国家工商总局、国家质检总局对《棉花收购加工与市场管理暂行办法》进行了修订,并更名为《棉花加工资格认定和市场管理暂行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该办法的颁布和实施,对于搞活棉花流通,淘汰一批规模小、设备差的棉花加工企业,实现棉花加工业的升级换代,进一步深化棉花流通体制改革起到了重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办法实施以来,我国棉花加工企业从2001年的2万家减少到现在的2000家左右,而且绝大部分都是400型以上的新体制加工企业,加工质量基本得到保证。
记者:取消棉花加工资格认定,是国家基于什么考虑?
熊宗伟:在棉花资格认定实施的十几年时间,棉花加工行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加工企业的产品规模、管理水平、质量意识都得到显著提高,基本改变了过去小、散、乱的行业局面,但仍然存在着加工能力过剩、部分僵尸企业退出困难的问题,市场机制不够灵活。尤其是近几年棉花临时收储政策的实施,新疆棉花目标价格改革试点工作实施等政策影响下,内地棉区植棉面积锐减,企业面临着收购资源大幅下降、收购成本高、竞争力降低的窘迫局面。在不断变化的新形势下,国务院推行一系列简政放权举措,全面激发市场活力,转变政府监管方式,把更多的经营管理权交给市场,让市场在配置资源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是完善市场经济的重要举措,对棉花加工行业来说,虽然面临一定的挑战,但给行业主体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记者:基于以上考虑,中纤局在加强棉花质量事中事后监管方面有哪些措施?
熊宗伟:为落实国务院决定精神,加快转变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能,确保棉花加工资格认定取消后的监管衔接工作平稳过渡,我们将组织全国各级专业纤检机构认真贯彻落实两部委印发的通知要求,在以下7个方面加强工作力度:
一是要推动企业全面落实质量主体责任,严格执行棉花国家标准的有关要求。加强棉花国家强制性标准及相关技术规范的宣贯,开展技术服务,帮助企业解决收购、加工、检验中的技术疑难问题,提高企业质量管控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落实GB/T 18353《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技术条件》对棉花加工设备的底线要求,依法查处企业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棉花加工设备,推动企业升级加工设备、优化加工工艺,不断提高加工质量。
二、强化纤检机构对加工企业日常监督检查。中纤局要依据《棉花质量监督管理条例》和新形势新要求,制修订相关规范性文件,不断完善监督检查工作制度和保障措施,加强对全国棉花质量监督工作的督促检查和指导。地方专业纤检机构要严格落实监督检查制度,将日常监管和重点检查结合起来,通过巡回检查、抽样检查、标识核查等方式,督促企业落实各项质量责任。
三、加大对棉花质量问题的追溯和违法行为责任追究力度。对接上下游产业,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归集棉花生产、加工、销售及在政府部门、行业组织、科研院所、消费者等各方质量信息,以棉包条形码为载体,打破信息孤岛,强化部门联动,建立健全棉花质量问题追溯机制,对发现的违法行为加大责任追究力度。
四、建立棉花质量监测数据库和棉花质量预警机制。以公证检验质量重量数据、监督检查信息为基础,探索建立棉花质量监测数据库。加强棉花行业各主管部门、行业协会之间的沟通联系,加强对各自职责范围内信息的分析研判,及时发现苗头性、趋势性问题进行预警,建立信息报告和预警通道。
五、完善棉花加工企业信用评价,推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加大对本地区棉花加工企业的排查力度,全面完善企业质量诚信档案,健全棉花加工企业信用评价體系,科学评定企业质量信用等级,对企业安全信用等级实施分类监管。
六、推动大包型棉花企业发展,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引导大包型棉花加工企业,继续按照改革要求使用逐包编码等技术开展生产加工,提高棉花加工企业技术含量。
七、继续完善棉花公证检验制度,发挥公证检验数据有效性。继续在大包型棉花加工企业实施公证检验,持续完善以公证检验数据为核心、以棉花大数据平台为基础、以成包皮棉编码技术为手段的棉花质量追溯体系。引导棉花经营企业参与现代市场贸易,以公证检验数据作为贸易结算的依据。鼓励大中型纺织企业应用国产棉花自动配棉系统,根据公证检验品质结果和纱线质量要求合理选择调配原棉。
记者:资格审定取消后,是否意味着任意企业都能参与到棉花加工行业中来?
熊宗伟:国家取消资格认定,并不意味着监管没有了。没有准入条件,但另一方面加强了对棉花市场质量的预警机制,通过对棉花加工企业的事中监管和质量追溯与追责的事后管理控制棉花质量。门槛虽然取消了,但是能不能走得远,走得好,还是要看企业自身。
而且,“两小一土”( 小皮辊机、小锯齿机和土打包机)是国家明确禁止的,这个要求没有改变。
小包型加工企业是可以进行棉花收购加工的,但也不是完全没有要求,GB/T 18353《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技术条件》对棉花加工设备有底线要求,虽然不是强制要求,但结合市场对高品质棉的需求以及政策对大包棉的支持,转型为大包型企业是必然选择。
记者:加工资格的放开,对于现有的棉花加工企业有哪些影响?
熊宗伟:加工资格取消后,小包型棉花加工企业会出现一批,在棉花资源分配上肯定对现有的大包型企业有一定冲击。但随着我国供给侧改革的进行,高品质棉的短缺与纺织企业对高品质棉的需求这个矛盾不断显现,市场将更倾向于能提供高质量产品的企业。因此,提升产品质量才能抵御市场变化对企业的影响。
另外,在政策实施初期,一些鼓励性政策也会向大包型企业倾斜,对于质量诚信好的大包型加工企业,中国纤维检验局将推行一系列引导政策,如免费进行公证检验,发挥棉花公检制度与棉花政策性贷款挂钩、防范信贷风险方面的作用,促成有限得到资金保障等,帮扶鼓励产品质量好的企业提升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