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敏
摘要: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意象形成则是主体对象化、对象主体化的结果。文章从中国古代文论中探微意象生成观。
关键词:意象生成;艺术想象;创作主体
“意象”一词,作为中国古代哲学范畴便出现的很早,中国三国时期魏国玄学家王弼的《周易略例·明象》提出的关于“意象”的学术命题:
“象生于意而存象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象也;生于象而存言焉,则所存者乃非其言也。然则忘象者乃得意者也,忘言者乃得象者也。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故立象以尽意,而象可忘也;重画以尽情,而画可忘也。”
《周易.系辞》对意、象、言三者的关系进行了精辟的论述,可以明确看出,“意象”包括“意”与“象”两个有区别的概念。意为虚,指向无限,是蕴含在具体形象中的主观意识和思想感情;象为实,指向有限,是渗入了创作主体思想感情的形象。从审美观照的特点来看,“意象”是表现对有限物象和概念的超越。
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的文学理论专著。其中对“神思”的重视,即将审美感受转化为审美意象的创作性活动。对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意象生成”的分析,已經有了较深入的论述。
“神思”是一种精神活动,即艺术想象。刘勰认为艺术想象在文学作品中有“杼轴献功,焕然乃珍”的作用。“形在江海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用以比喻人的想象力可以摆脱外物及环境的束缚,自由驰骋在主体向往的地方。“文之思也,其神远也”说明“神思”是创作构思中由此及彼的想象活动。“思理为妙,神与物游”就是说艺术想象是一种人的内心世界中的表象运动,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心理想象活动。
刘勰认为艺术想象又必须“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脏,澡雪精神”,“贵在虚静”这是刘勰从先秦道家和荀子那里引进并加以改造的理论,基本观点是:“虚则入”——心能虚才能摄取万里,“静则察”——心能静才能明察万物万理。[1]即在进行艺术想象时,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必须保持一种“虚静”的心理状态,消除一切主观的偏见和功利的欲望,排除干扰,专心致志,驰骋想象,由此次才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艺术想象在审美活动中的功能主要在于:通过想象,将对象化为生动、鲜活的图画,呈现在脑海里,而思想感情在艺术想象中起着决定作用。
“意象”是《神思》篇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作为心物交融,情景合一的结晶。意象是艺术创作中的关键环节,在创作过程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艺术体系中,“意象”的普遍性,主要在于情感的传达,即艺术家为了表现、传达内心深处某种情感思绪,借助艺术形象,以物传情,立象尽意。也可以说,“意象”的创造,就是情感化形象的塑造;而主体的情感体验是在“意象”形成的过程中自然产生的。
在中国传统绘画理论中,通常以“意象”作为表达艺术形象的概念,重在“表意”一直以来都是作为中国艺术的主体精神。意象的孕育大都从感受外部开始的,而意象的形成则是更多的是在内心艺术构思中进行,是一种艺术思维。唐代画家张璪提出了“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重要艺术理论,“外师造化”是意象生成的基本要求,即指艺术家要以客观物象,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为师,深入观察、体验生活。其意义是强调“意“是有生活中感受出来的,意象的产生需要从生活中提取素材;“中得心源”是指艺术家自身具有的学识、审美等方面的修养和水平,不同的思想感情和审美修养在接纳外部事物时就会对不同的物象感兴趣,是意象生成起着决定性的意义。从“外师造化”来看,是对“象”的逼真、生动的模拟、描绘,但是这个“象”已不是客观事物当中一般意义上的物象,而是经过选取、加工,有一定概念意义之“象”;从“中得心源”来看,是对“意”的真实、深刻的反映,这个“意”也不是艺术家一般的思想感情,而是经过提炼、升华的“意”,是艺术思维的结晶。[2]
从清代“扬州画派”画家郑板桥题画名句,也能说明意象生成的微妙过程:“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竹密枝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化机也。独画云乎哉!”[3]
“胸中之竹”可以说是高级的审美意象,是客观审美对象在审美意识中经过改造加工的产物。从郑板桥的众多墨竹图来看,作品是有极强艺术感染力的。在这里 “园中之竹”是客观现实中存在的审美对象,是具体的,是客观世界提供给郑板桥的第一手素材,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眼中之竹”是“园中之竹”反映在脑海中的感性视觉映像,即表象;“眼中之竹”在人的意识中再与人的主观感受、情感、思想相契合,经过想象的再创造,认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再加工,形成具有丰富的审美内容和审美价值的主客观高度统一的审美意象,即“胸中之竹”。换言之,借助中国画特有的笔墨、程式等因素在经过形象思维活动和心理活动将产生的意和象、情与景相融而成的高级映像,是直观客观物象到形象再现再到艺术的表现,其中经历一个知觉的接纳、归类和视知觉经验整理的过程。
参考文献:
[1]龙必锟.中国历代名著诠释丛书——文心雕龙诠释[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3.
[2]彭吉象.中国艺术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2.
[3]彭莱.古代画论[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