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精细,还是限制

2017-06-02 15:28李秀丽
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 2016年2期
关键词:工业革命公开课英国

李秀丽

期中考试后,区教研员决定在我校开区级历史研讨课。经过半个多月的准备,我设计出了教学方案。我认为,这一教学方案的出彩之处是学生的表演。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工业革命的影响,我编排了历史剧,台词如下:

主持人:英国,这个被人们称为“小店主”的国家,在历史性的转变中抢占了先机,率先到达了文明的入口处。近代英国的崛起与工业革命密不可分,那么工业革命对英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下面请几位学生站在历史的角度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学生1:工业革命前,我家开了小作坊,挣来的钱只够养家糊口;工业革命后,我家使用大机器生产,开了好几家颇具规模的工厂。

总结影响:大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生產。

学生2:我原来是农村人,靠种地为生,后来城里开工厂了,我到城里打工,时间长了,我也成了城里人。

总结影响:城市人口增加。

学生3:在农业社会,人们习惯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工业化以后,钟表应运而生,人们的时间观念一下子强了起来。

总结影响:生活方式的变化。

学生4:我家住在泰晤士河旁边,工业革命前该河水清鱼多,是英国人的生命之河。工业革命后,该河的水质迅速恶化,鱼类几乎绝迹。

总结影响:环境污染。

历史剧编排好后,我找了几个活泼的学生进行排练,要求他们牢记台词,不得遗忘。

上课那天,听课的老师有很多,学生们在兴奋之余有一点紧张。在导入时,我以图带史,学生迅速地进入了学习状态。然后,我按照预设进行教学,学生群情激昂、配合默契。接下来,我分板块回顾了英国的崛起历程。在回顾“英国崛起之工业先声”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上台表演,学生们侃侃而谈,很有历史感。轮到最后一个学生阐述观点时,他突然面红耳赤,局促不安,小声嘀咕道:“我家住在泰晤士河旁边。”然后就没有下文了。大家都把目光投向他,我心里非常紧张。记得上课前,他还对我说:“老师,我保证一字不差地把台词说出来,顺利完成任务。”短暂的沉默后,旁边的学生小声递词,他支支吾吾地重复着。最后,主持人总结陈词,他们几个匆匆下台。

课后,那个学生到办公室向我道歉:“老师,我让你失望了。不知为什么,我上台后,大脑一片空白,把后面的台词都忘了,我不敢随便篡改台词,怕给你添乱子,于是我就越发紧张了。”学生的一番话引起了我的思考。

为了顺利进行教学,我在课前做了大量精细的工作,每个过渡都反复推敲,每段台词都字斟句酌,要求学生熟记于心、照本宣科。但这过分的精细却束缚了学生。精细,本来是好事,但太过精细,就会成为限制。

1.限制了教师的思维。

精细在更多的时候是为了让教学按部就班,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当这节课讲到尾声时,我让学生分组讨论:英国的崛起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是什么?学生纷纷回答:解放思想、科教兴国、改革创新……这些答案都是我事先想到的,他们说的每一点我都能作出很好的点评。但有一个学生回答道:英国的崛起与它的殖民扩张有很大的关系,殖民扩张为它积累了巨额资本、市场、劳动力。这一回答是我始料未及的,于是我轻描淡写地进行了评价,未作详细点评。后来我想,这位学生说得很好,但由于我事前设计好了方案,限制了我的思维,不敢随意打乱,从而忽视了这一教学生成。

2.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在公开课上,学生总是努力地配合,力求精益求精,避免犯错。就像上述那位忘记台词的学生,他完全可以用自己的话语说出大意,但由于课前我们做了精细的准备,因而他宁肯让课堂陷入沉默,也不愿自主发挥。

表面上看,公开课丰富多彩,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交流、乐在其中。但实际上,学生活跃的思维、独到的见解,都有编排的痕迹。公开课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就像线和风筝的关系,虽然课堂是动态的,但控制权还在教师。

总之,精细要恰到好处,激发师生活力。对此,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以不变应万变,激发学生创新的火花,焕发课堂教学生命的光彩。

猜你喜欢
工业革命公开课英国
英国的环保
煤、铁、蒸汽与工业革命
第四次工业革命与超级智能时代
欧盟同意英国“脱欧”再次延期申请
英国圣诞节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工业革命
工业革命的扩展
“一网打尽”还是“循序渐进”——由公开课《水调歌头》说起
英国立法向酗酒“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