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鹏+张玮+沈文颖
摘 要 依托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践行“互联网+”创新发展理念,全媒体融合发展之势为公众气象服务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如何利用好全媒体融合解决目前公众气象服务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进一步提升公众气象服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1],为公众提供更快、更准、更优的气象服务产品,是全媒体时代下,公众气象服务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以河南省公众气象服务为例,通过分析公众气象服务的发展现状,总结出其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发展建议。
关键词 全媒体;公众;气象服务;融合
中图分类号 P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7)185-0087-02
伴随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媒介渠道層出不穷。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具优势,并行发展,日益融合互通,媒介发展已进入“全媒体时代”。
公众气象服务是气象部门通过多种媒介向社会公众提供气象产品的过程[ 2 ]。在网络信息技术高度普及的全媒体时代,公众气象服务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气象部门在不断优化、提升传统媒体的同时,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公众气象服务,其中包括微信、微博、App客户端等,进一步丰富了公众气象服务渠道和手段。
1 公众气象服务现状
目前,面向公众提供气象服务的媒介有以电视、短信、声讯、报刊、户外显示屏等方式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有以互联网、4G、云计算等技术为基础,快速兴起发展的网站、App客户端、微博、微信等方式为代表的新媒体。
1.1 传统媒体下公众气象服务发展情况
近几年,公众气象服务短信用户数连年下滑,一方面受新媒体发展影响,另一方面传统媒体自身因素也限制其发展,比如因短信字数有限,无法实现天气深度解读与细微服务[ 3 ];声讯12121拨打服务因内容缺乏新意,拨打量仍主要依赖季节和天气过程;其他传统媒体手段也均受到不同程度影响,面临形势也日益严峻。
传统媒体的市场垄断地位正在面临新媒体的巨大挑战,承载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尤其在青年群体的市场占有率,但二者并非对立关系。传统媒体已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其建立起的受众用户、品牌效应以及舆论导向上有着新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 4 ]。以河南省气象服务中心数据为例,图1中可看出,短信用户总数和声讯拨打量虽逐年下降,然而从2013年开始,其下降趋势较前年明显减缓。随着对传统媒体实施机制改革、技术升级、内容改版等一系列措施,其发展将进入平稳态势。
1.2 新媒体下公众气象服务发展情况
据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中国网民数量达7.31亿,手机网民占比达95.1%[5],微信和微博在众多社交APP排名中均列前3。“河南气象”作为河南省气象服务中心官方微博,自创建以来发展迅速,目前已有粉丝数30万,名列全国气象微博第17名。主要以权威发布河南本省天气预报、预警信息为主,24h跟踪天气,第一时间发布各类突发天气事件,微博已经成为了公众气象服务的一个重要渠道。在微信端,“河南气象”订阅号发展势头向好,因其内容丰富、转发便捷,粉丝数、阅读量均逐日递增。在Web端,以中国天气网河南站为例,2014—2016三年期间,点击量分别达1.4亿、5.4亿、6.7亿次,此外还有“气象博士”App客户端等,新媒体公众气象服务发展借助其信息传播互动性、信息内容丰富性、覆盖面广等优势,迅速获得广大公众用户的青睐。
相较于传统媒体,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下的公众气象服务平台,在发布天气预报、跟踪灾害性突发天气、发布预警和气象科普等方面,更具及时性,内容更灵活,形式更多样,可预见新媒体下公众气象服务的发展空间仍然巨大。
2 全媒体下公众气象服务面临的问题
传统媒体下公众气象服务发展趋于平稳,新媒体下公众气象服务影响力与日俱增,“全媒体”并行发展下的公众气象服务综合水平不断提高,用户满意度稳步提升。但是在并行发展同时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气象服务系统多、发布手段多、设备种类多。河南省公众气象服务手段包括短信、声讯、微信、微博等近11种服务手段,虽然服务内容有差异,但有很多相近内容需要不同人员进行重复操作,无疑增加了人力成本和工作量,有限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发挥。如表1中所列7种服务手段简况,其中影视、短信一列不包括后期制作人员数及后期制作用时。
2)多种服务手段的单一性和封闭性,导致各类服务手段无法集约化。表1显示7种服务手段涉及4套相对独立的后台系统,这样给业务人员带来信息发布时切换过多的系统、信息发布不及时、信息发布后回馈无法统计等问题,尤其预警类等服务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得不到保障,在后续服务信息流程上势必会扩大其延时,其后果难以估量。
3)公众气象服务的广度、深度、对象等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复性和盲目性,针对性不足。公众气象服务信息同质化严重;缺乏对公众进行分类精细化服务,比如儿童、青年与老人等关注的信息内容、方式存在差异,公务出差人群与旅游出行人群关注信息的内容、方式也不同。
4)从气象服务产品内容上看,受目前技术水平制约,预报产品种类、精细化程度、预报准确率等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不能满足各类公众用户的需要,直接影响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
5)气象服务业务人员年轻化同时,气象服务理念全部融入到思想、工作中,仍需要一定时间;市县级业务工作量重,业务人员偏少。
3 全媒体下公众气象服务发展策略
1)公众气象服务全媒体融合发展。集成现有气象信息发布渠道,通过接口封装、远程调用等建立信息发布服务管理调度系统和统一、快捷的发送机制,实现信息发布自动化、快速化和一体化的全媒体融合发布平台,有效集约各类服务手段,优化业务流程,合理组织安排人员结构,保障气象服务信息在发布源头上零延迟。
2)深度细分公众气象服务对象。从不同层面细分服务对象,制作分类气象服务信息;通过微博粉丝、微信关注、App下载、用户调查等各类大数据分析,根据公众用户类别主动推送服务手段方式,方便用户获得个性化气象服务产品。
3)丰富气象服务内容,发展分众服务产品。开发、完善与公众工作、旅游、健身、医疗等息息相关的分众气象服务产品,做到个性化服务,满足各类公众用户[6]。
4)建立完善的气象服务评价体系。包括终端反馈、定期用户调查等,搭建互动交流平台,提高气象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
5)强化气象服务理念,提高气象服务团队综合素质。
4 结论
全媒体时代,公众气象服务融合发展是必由之路。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化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基础服务建设为根本,服务内容为重点,在公众气象服务工作中推动全媒体时代下各类服务手段在内容、渠道、平台、管理等各方面深度融合[7],建立集约化、智能化、一体化的公众气象服务系统,进一步提高气象服务效益,不断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
参考文献
[1]褚希,周笑天,韩琇,石振彬.提高公众气象服务能力的实践与思考[R].南京:中国气象学会,2013.
[2]任振和.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方法的研究[D].南京: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09.
[3]滕景文,樊慧娟.浅析新媒体在气象服务中的应用与发展[J].气象研究与应用,2016,37(S1):109.
[4]艾菲.全媒体视野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融合路径探析[J].科技传播,2014(20):158.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7.
[6]时里.传统媒体资源在公众气象服务中的有效应用[J].科技传播,2013(16):5.
[7]彭莹辉,刘立成.新媒体时代的气象信息传播公共政策[J].阅江学刊,201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