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振宇,杨雪英
(1.湖南省怀化市第五人民医院内一科,湖南 怀化 418000;2.湖南省怀化市第五人民医院超声科,湖南 怀化 418000)
阿托伐他汀钙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斑块的治疗观察
舒振宇1,杨雪英2
(1.湖南省怀化市第五人民医院内一科,湖南 怀化 418000;2.湖南省怀化市第五人民医院超声科,湖南 怀化 418000)
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斑块患者行阿托伐他汀钙疗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斑块患者180例,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成不同疗法组:对照组行阿司匹林疗法,研究组患者则于该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治疗结束后评估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斑块面积、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等指标和对照组相比(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TG、TC、LDL-C等指标和对照组相比(P<0.05)。结论临床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斑块患者行阿托伐他汀钙疗法作用突出,可改善斑块面积,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率,值得学习。
阿托伐他汀钙;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斑块;临床效果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诱发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因素,如不及时治疗或不长期治疗及复查,易致缺血性脑血管病再发,明显增加致残率及致死率,增加患者及家庭的负担。目前,临床针对该病症均实施保守疗法,然由于药物种类繁多、药效作用不一等,致使最终效果大不相同[1]。故而,探究安全、合理的疗法成为临床急需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评判该病症的治疗效果,现对本院收治者的资料汇总如下,旨在评定阿托伐他汀钙的应用价值。
1.1 临床资料 选取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斑块患者180例,按照入院的先后顺序分成不同疗法组:对照组90例,男50例、女40例,年龄40~89岁,平均(68.8±1.8)岁;合并症:60例高血压,32例糖尿病,28例高血脂;研究组90例,男51例、女39例,年龄41~92岁,平均(68.9±1.9)岁;合并症:63例高血压,27例高血脂,31例糖尿病。两组患者的合并症、年龄段等临床资料无区别,可给予评定。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180例患者均符合脑血管疾病诊断,均于入院就诊后立即或入院后1-2天内经CT、MRI检查确诊;(2)排除标准:心源性卒中、肿瘤、脏器功能异常、慢性炎症等患者于治疗前排出本次调查。
1.3 方法 对照组患者行阿司匹林片(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30078)疗法,药物方式为口服,每天75.0 mg;研究组患者则于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辉瑞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1408),药物方式为口服,每天20.0 mg,均为睡前服用。并且,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还需根据其情况行降血糖、抗高血压类药物。
1.4 评定项目 临床治疗结束后评定患者的斑块面积、IMT指标变化情况,标准:所选病例均使用意大利百胜多普勒超声诊断仪(Mylab70)进行检测,多患者斑块相对较多,需取最大、最小斑块的平均值;并评定其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指标,标准:于空腹状态下抽选外周静脉血进行测定。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版本为SPSS14.0的软件行文中数据的统计、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临床斑块面积、IMT指标评定 调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斑块面积、IMT等指标变化程度有区别(P<0.05)。见表1。
表1 临床斑块面积、IMT指标评定(±s)
表1 临床斑块面积、IMT指标评定(±s)
P值0.81 0.00 0.47 0.00组别 时间斑块面积 mm2IMT(mm)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研究组(n=90) 27.42±0.52 16.25±0.40 1.62±0.18 1.04±0.14对照组(n=90) 27.40±0.59 20.48±0.52 1.60±0.19 1.40±0.21t值0.241 61.168 0.725 13.532
2.2 临床指标评定 调查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指标有区别(P<0.05)。见表2。
表2 临床指标评定(±s)
表2 临床指标评定(±s)
LDL-C(mmol/L)3.51±0.83 3.14±0.41 3.53±0.80 3.42±0.39组别研究组(n=90)对照组(n=90)时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TC(mmol/L)4.80±0.74 4.25±0.67 4.82±0.71 4.75±0.80 TG(mmol/L)1.42±0.64 1.01±0.34 1.40±0.61 1.25±0.91
动脉粥样硬化是临床的一种特殊性病症,管壁弹性丢失、管腔狭小等为主要症状[2]。调查报告显示,动脉粥样硬化由各种因素引发,如:(1)高血压。高血压疾病和动脉粥样硬化存在密切关系,是促使动脉粥样硬化病发的关键因素,而动脉硬化所造成的肾动脉狭窄也可引发继发性的高血压。一般来说,高血压疾病发生后可冲击血管内膜,致使管壁增厚、管腔变细,脂肪沉积等,久而久之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2)糖尿病。糖尿病疾病发生后可致使机体出现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以脑、肾脏为主。糖尿病患者引发动脉硬化的关键因素为糖化蛋白的出现和细胞内间质的过量表达;(3)高血脂症。高血脂症是诱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又一主要因素,脂质代谢障碍为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基础,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病变从内膜开始,一般先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及血栓形成,进而纤维组织增生及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导致动脉壁增厚变硬、血管腔狭窄;(4)吸烟。长时间吸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因素,也是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长期吸烟可损伤机体内皮细胞,提高CO浓度,增加平滑肌细胞总量,诱发动脉粥样硬化。并且,烟中所含有的糖蛋白成分还可激活凝血因素,增强血小板的凝聚功能,降低HDL水平,为动脉粥样硬化发病因素之一;(5)肥胖。肥胖是一种炎症状态,脂肪组织分泌的炎症因子在粥样斑块的形成的炎性进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通过激活单核/巨噬细胞在斑块部位的聚集,并产生其他炎症介质和泡沫细胞,导致动脉内膜增厚、内皮功能紊乱,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增生,加快粥样斑块形成的进程。加之与肥胖密切相关的脂质代谢紊乱、血流流变学改变、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引发细胞的迁移增殖和脂质的沉积,通过各种途径诱发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从多个环节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3]。一般来说,颈部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增加是动脉硬化病症的早期病变,亦是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主要特征[4]。目前,因CTA、MRA、DSA检查费用较昂贵,需使用造影剂,且DSA检查有创,不适合常规检查及作为脑血管病变的筛查,多普勒超声检查能很好显示病变,费用相对较低,且无创,重复性好,故临床多借助多普勒超声检测诊断、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疾病和治疗效果,以制定、更改治疗方案,提高病症效果。
阿托伐他汀钙是临床的新型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具有降低氧化反应,减轻炎性反应,预防泡沫细胞形成,稳定斑块的作用。并且,该药物还可减少相应蛋白酶含量,保护斑块稳定性,预防纤维帽破裂,以实现最终的抗动脉粥样硬化目标[5-8]。本次调查结果显示,临床通过对90例患者实施阿托伐他汀钙疗法后,预后的斑块面积、IMT指标变化程度和阿司匹林疗法对照组相比(P<0.05),说明:阿托伐他汀钙相对于阿司匹林相比,可更好地稳定患者斑块;从预后静脉血的检测结果上来看,阿托伐他汀钙疗法组的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C)等指标和阿司匹林疗法对照组相比(P<0.05),说明:阿托伐他汀钙可更好地改善患者临床指标,进一步证实于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斑块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和姜晋灵等[9]报告基本相似。此外,姜晋灵等报告还表明,临床除给予患者针对性的治疗外,还需为其制定个性化的饮食方案,以提高机体营养,加快病症缓解速度;同时,还需叮嘱患者适当身体锻炼,如:慢跑、打太极等,提高机体免疫力。当然,身体锻炼过程中需严格限制运动量,以自身不过度疲劳为宜;保持愉悦心情,借助看电视、听音乐等方式缓解负性情绪,便于稳定病情,预防临床并发症。
综上,临床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斑块患者行阿托伐他汀钙疗法作用突出,可改善斑块面积,减少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率,值得学习。
[1]李宝琴,王彦永,马晓伟,等.小剂量阿托伐他汀钙对颈动脉斑块患者血清P-选择素及血脂影响[J].临床误诊误治,2011,24 (10):1-4.
[2]唐毅,王梅平,叶宙,等.阿托伐他汀钙在老年缺血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的作用[J].福建医药杂志,2013,35 (1):94-95.
[3]林云,陈文鹤.肥胖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进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35(5):52-56.
[4]申树民.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改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功能缺损的作用[J].当代医学,2016,22(1):133-134
[5]陈彩华,郑志雄,彭友敬,等.弗伐他汀、藻酸双酯与阿司匹林合用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J].现代医院,2011,11 (7):27-29.
[6]赵洁.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分析[J].当代医学,2014,20(15):146-147.
[7]刘益民,黎凯斌,黄洁玲,等.复方丹参滴丸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CRP及颈动脉斑块的影响[J].中国医药科学,2011,1 (20):76,79.
[8]曹瑞.阿托伐他汀与氟伐他汀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二级预防中的比较[J].当代医学,2013,19(20):146-147.
[9]姜晋灵.阿托伐他汀钙稳定及逆转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的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 (33):28.
10.3969/j.issn.1009-4393.2017.07.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