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冬洁
摘要:文物博物馆的安全防范工程建设对于保证博物馆的安全运行和发展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和效果。文章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分析探究了博物馆安全技术防范工程中入侵报警系统的设计原则、系统构建、防区探测器的选择等相关问题。
关键词:文物博物馆;安全防范工程;入侵报警系统;系统设计;防区探测器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TP277 文章编号:1009-2374(2017)08-0028-02 DOI:10.13535/j.cnki.11-4406/n.2017.08.013
文物博物馆蕴含着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象征着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文化建设,而很多非法分子往往会受到眼前利益的驱使,对博物馆的发展造成巨大的危害,因此针对非法分子的种种破坏行为构建全面而系统的博物馆安全防范系统以及合理有效的入侵报警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1 系统综述
文物博物馆安全技术防范是以人力防范为基础,结合防范措施及当前先进的探测技术,形成高效、全面、综合的安全防范服务保障体系的一种安全管理活动。目前,针对博物馆的安全防范系统主要是遵循“入侵报警为主、图像/声音复核”的原则,入侵报警系统在整个博物馆的安全防范中占主导地位。
入侵报警系统在建设过程中不仅需要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流程进行,同时也需要重视结合博物馆的实际结构构造以及博物馆的文化建设等问题,合理划分防护区域。综合考虑防区分布、环境特点等因素,合理选择不同探测原理、不同技术性能的入侵探测装置,结合防护要求构成点、线、面、空间的综合防护系统。
在实际报警系统的設计过程中,设计人员应当首先对博物馆的地址、周边的环境以及博物馆内部的构造等进行详细的了解,需要对整个博物馆有一个系统的认识,了解重要结构部位以及薄弱环节,在设计过程中考虑周全并对薄弱环节着重防范,确保博物馆安全防范系统能够无死角无盲区地覆盖整个博物馆;其次,在入侵探测装置的选型上,设计人员应当综合考虑探测装置的防护范围、灵敏度、环境适应性以及影响探测器正常工作的各种可能的干扰因素,保证探测装置的选择与应用环境、防范需求相适应,形成一套稳定、有效的防护
体系。
2 入侵报警系统的设计简述
前面笔者主要从总体的方向上对博物馆的安全防范系统入侵报警的设计要求进行了简单的阐述和分析,下面主要分析研究该系统的设计原则、系统结构搭建等问题。
依据一般博物馆的构成及各个功能区域的划分,遵循“由点、线、面、体全方位、多层次、立体空间防范”的原则,将博物馆防范区域划分为周界、监视区、防护区、禁区四个纵深防护区域,在系统结构上采用四层纵深安全防范体系。
2.1 周界防护体系
周界作为纵深防护体系的第一道防线,也是入侵者第一个可能要出现的场所,如果在本道防线就能发现入侵者及时制止入侵行为,是我们最为希望的。在当前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往往其周边环境是极其复杂的,在一定程度上博物馆在初期建设过程中并不是以安全性为主要目的,许多博物馆为了吸引人们的参观以及达到一定的目的其构造结构是开放式的,这就对博物馆的安全防范系统入侵报警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周界防护系统构造过程中应坚持以下原则:首先,需要考虑到周边复杂的环境,因地制宜地设置防护系统;其次,应重视对范围的把控,如果博物馆无法提前感知到风险事件,等到已经到达博物馆门口的时候,往往已经太迟了,因此外周界的防护系统深度和广度应当有所加强,同时还要坚持无死角的原则,实现对博物馆360°的监控;再次,系统的构造需要基于多次的实验探究,周界防范系统应当进行多次模拟实验,在实验过程中一方面能够检验防护系统的构造是否符合设计标准和规范,同时也能够通过实验检验系统构造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以及探测设备的适用性、整个系统的稳定性,在实验中将局限性和各种问题进行修改进而保证外周界防范系统在面临真正风险的时候发挥作用;最后,在设计过程中还应考虑到博物馆最薄弱的环节,如出入口、玻璃幕墙、通向室外的新风口等薄弱部位,进而加强对薄弱范围的防护建设。
根据实际工程经验,可选择红外探测、玻璃破碎探测器、埋地震动电缆以及激光雷达等探测设备作为前端设备,结合监控中心报警主机及其他辅助设备共同组成外周界入侵报警系统。
2.2 监视区防护体系
监视区是处于周界防护系统周界警戒线和防护区边界之间的区域。顾名思义,监视区要保证博物馆能够从宏观和微观上实现对周边环境的监控。从宏观上博物馆人员能够对整个周边环境进行系统全面的监视,微观上则能够详细到某个具体的地点和方向,一旦有警情发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发现犯罪分子的动向,为抓捕行动奠定坚实的基础。
监控区的设计主要借助摄像机发挥作用,应根据规范全方位无死角的布置摄像机,在重要出入口、楼梯间以及各个紧急通道等设置专门的摄像机,在事件发生前可起到预防、警示作用;在事件中,可利用视频分析软件实现主动防卫报警功能,发现可疑人员能够触发报警第一时间发现安全隐患;事后可追踪作案人员入侵、逃跑路线,为警方实施有效的抓捕行为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摄像头应尽可能设置在较为隐蔽的部位并做好防护,这样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摄像头被违法犯罪分子破坏的现象。
2.3 防护区防护体系
防护区即允许公众出入的防护目标所在区域。防护区通常意义上就是指展厅。在防护体系上,我们通常在防护区和禁区设置局部纵深防护体系,设置内周界防护、区域或空间防护、重点实物目标防护系统。
2.3.1 内周界防护。展厅内周界防护由实体周界、出入口控制设备或门磁报警器组成,起到延迟犯罪的作用。
2.3.2 空间防护。展厅内可装设由不同技术原理的探测器组成交叉入侵探测系统,控制展厅内空间区域,如壁装/吸顶红外微波双鉴探测器、玻璃破碎探测器、声音探测器、通风口断线报警探测器等。当犯罪分子侵入室内作案时,空间报警器发出报警信号,保卫人员根据报警信号确定具体案发部位及时出击。同时通过现场的声音、图像复核,利用控制中心的录音、录像设备,实时将罪犯在现场的活动记录在案。
2.3.3 展柜防护。展厅白天参观人员较多,盗窃分子很容易混在参观人群中,以参观者的身份伺机作案。由于盗窃分子狡猾、诡秘、难以预测的特点,使展柜的安全防范更显重要。系统设计过程中应根据展柜内存放文物种类、大小及重要程度的不同,在加强“物防”(如使用防弹、防爆玻璃展柜等)的基础上,选用适当的报警探测器例如压力探测器、多维驻波探测器、被动红外探测器、视频移动报警探测器等进行防护。
2.3.4 目标防护。对重要防护目标可使用博物馆专用报警器实施保底报警,一旦有人触摸或移动文物即触发报警,如重量探测器、画幅专用报警器;对于一些体积较大,无法放入展柜,但需特别保护的文物,可采用视频移动报警手段进行防护。
针对防护区的特殊情况,我们对防护区的报警设备按布防时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24小时布防的报警设备;另一类是闭馆后布防的报警设备。闭馆后布防的报警设备有走廊通道内的空间报警器、展厅内部的空间报警器等,可以是双鉴报警器、展厅出入口控制设备或门磁报警器。24小时布防的报警设备一般是展柜内部的报警器或针对特定防护目标的专用报警器。
2.4 禁区防护体系
禁区是不允许未授权人员出入(或窥视)的防护区域或部位。集中大批文物珍品的文物库房、文物修复室、文物卸运交接区等场所属于禁区,是安全防范的重中之重。在设计中对各库房出入口均应设置门禁装置,如虹膜身份识别系统终端;在库区的走廊设置光栅对射装置;库房内设置红外幕帘、红外微波双鉴探测器、红外一体摄像机、紧急报警按钮组成交叉入侵探测系统,在库房与公共活动区域相邻的墙体、天花板、地板等处配置振动探测装置。采用摄像机和声音探测器进行复核,在照明联动控制配合下,完成报警复核及信息记录。通过以上设置在禁区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安全防范
系统。
2.5 入侵报警通信系统构造
当博物馆发生了突发情况之后需要保证博物馆内部构建有效的入侵报警通信系统,很多情况下博物馆发生突发情况是未知的,而且一旦暴力行为过大,往往会严重影响到通信的正常性,所以在报警通信系统的设计过程中,应当重视备用报警通信系统以及有线、无线报警系统的设计。
例如安保人员一旦发现可能会出现突发情况,既可以通过保安室当中的电话进行通信,也可以通过身上所携带的安全报警系统在最短的时间内通知博物馆关闭相应的结构,最大程度上保证博物馆内部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以及博物馆内部文化物品的安全性。
3 结语
本方案分析了文物博物馆不同防范区域的防护要求,本着因地制宜、积极稳妥、注重实效原则,进行博物馆的安全防范工程入侵报警系统总体规划设计,建立四层纵深防护体系,保障文物及藏品的安全。入侵报警系统属于技术性较高的系统设计,国家也应当重视培养这方面的人才,进而更好地为国家服务,为博物馆的安全系统建设服务,促进我国优秀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
参考文献
[1] 赵红梅.浅谈安全技术防范[J].大众标准化,2005,
(7).
[2] 王永升,史彥林,刘铭威,等.博物馆和文物保护单
位安全防范系统要求(GB/T 16571-2012)[S].北
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2.
[3] 缪璇,钱六宝,章骅,等.周界入侵探测报警系统市
场浅析[J].中国安防,2013,(10).
(责任编辑:黄银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