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英
[摘要]情感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它可以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究的潜能,激荡学生的情感。从情感、情境、体验三个方面来践行新课程教育理念,通过三要素的合力,来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行为能力。
[关键词]教育情境情境相融情感教育
知行合一
“走心”是这两年的热词,意思是贴心、经心,表示情感丰富真切,让人从心底有感而发。高中政治课堂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理论知识,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更应该让学生在情感上、思想上有所领悟,有所提升,让学生身临其境,有感而发,做到情感、思想、行动各方面都有触动与提升。
一、创设多样情境,情境相融
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说,一切真理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课堂是教学活动的一个综合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主动学、积极思,就要为学生创设获取知识的教学情境。教师通过创设灵活多样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感受新知,发现新知,得到情感的交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教师可以创设如下情境。
1.创设导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良好的课堂导人为一节成功的课奠定良好的基调,所以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用心去创设导入情境。例如,笔者在讲授政治生活第四课《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时,课堂导入的情境就是一则中纪委廉政建设的宣传短片《进去了就出不来》。短片内容是一只老鼠禁不住油香的诱惑,钻进油瓶大口喝油,结果肚子鼓鼓的再也钻不出来了。小老鼠的形象生动有趣,学生看得津津有味,同时学生也不难看出短片蕴含的意思:权力的行驶需要监督。
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问题是探究的先导。设置合理的有层次性的问题不仅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学习的内容,而且能够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他们带来成功的学习体验。这也完全契合新课程的要求。同样,讲授《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一课时,在导入视频播放结束以后,笔者给学生创设以下几个问题:①老鼠为什么能够钻进油瓶?这说明了什么问题?②老鼠吃饱后却钻不出来了,这是为什么?③视频的内容给你什么启示?很显然,这三个问题由易入难,环环紧扣,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并且问题的最终落脚点落在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身上,能够引导他们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创设对比情境,激发创新潜质
对比让难点问题更加清晰。在重难点知识的讲授过程中,教师一定要讲解到位,让学生理解到位。比如笔者通过创设表格的形式,把易混易错的知识点加以对比,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在讲解《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一课时,行政系统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是一个易混点,通过表格罗列对比,就能让学生一目了然。
当然,教学内容源于生活,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见闻是他们的认知基础。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创设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经验和认知水平,因为只有建立在学生认知基础上的教学情境才能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真正“以情激效”,不断提升政治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选取典型事例,情意相通
情感教育源于上世纪60年代,著名教育家罗杰斯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发展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和价值观体系,最终能够教育自己。他认为教师应当用情感教育,创造师生情感交流的教育環境。师生在课堂上的情感交流,有利于形成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1.选择合理事例,贴近学生实际
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既包括认知信息的传递,也包括情感信息的交流。课堂教学中的情感交流依赖符合客观实际的例子,这个客观实际的例子应当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社会热点,能够带给学生思想和情感上较大的触动。比如,笔者在讲授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时,就和学生首先分享了当时正在热播的亲子节目《爸爸去哪儿》,因为这个节目在当时火爆荧屏,话题十足,学生的关注度也颇高。笔者和学生一起分析了这一节目火爆的原因,比较了它与传统的娱乐节目的异同,因此得出了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2.剖析典型事例,引导学生思考
一节高效的课堂教学,不是高深理论的灌输,而是情感的自然流淌,是师生的情意相通,是教师的顺势而导,是学生的学有所思。笔者在讲授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时选取了《爸爸去哪儿》这个热门节目作为典型的事例,对这个事例进行了充分的挖掘。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讨论:①该节目虽然是了韩国同类节目的翻版,却因为融入了许多本土元素而深受中国观众的欢迎。那么文化创新的重要途径是什么?②为什么这么受欢迎的节目不是我国原创的?笔者顺势而导,让学生思考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因为选取了学生感兴趣的事例,学生的参与度非常高。在轻松愉悦的探讨过程中,学生把一些重要的知识点掌握了。
3.联系热点事例,拓展学生思维
学生应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关注时事热点,关注社会话题,这也是政治课堂的一大特色。同样,在讲解《文化创新》这一课时,关于《爸爸去哪儿》这个话题点,笔者不仅停留在了教材的内容上,还引导学生去关注了亲子教育的话题,尤其是在国内外掀起热议的“让父爱不缺席”的教育风潮。
再由这个话题引导学生去关注另一拨被遗忘的孩子——留守儿童。让学生展开充分的讨论,联系社会的热点问题,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并尝试着去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
课堂是师生平等交流的平台,是情感沟通的桥梁,只要教师善于捕捉学生的情感火花,积极正确地引导,课堂教学的效果就会不同凡响。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只有教师“用心”,才会让学生在课堂上“走心”。
三、把握正确方向,行思相辅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是知行合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只有“境”创设得好,“情”才能体验得真,无论是“境”还是“情”,最后都要落实到“行”。我们的思想政治课程,就是既要“知”也要“行”,达到知行统一,行思相辅。这里的“行”,笔者认为既是课中的体验,师生教学的互动;也是课后的实践,社会活动的参与。
1.激发课堂思辨,回归课堂本真
在课堂教学中,要更多地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堂中要“惜言”,不能满堂灌,而要有的放矢。简练的讲解可以指出问题的所在,积极发挥教师的引导和点拨作用。在课堂讨论中,教师要知无不言,并尽量让学生畅所欲言,师生间形成平等的对话模式,实现观点的碰撞和思想的交流,提升师生的思维能力,扩大师生的思维视角。
在课后的探究活动中,学生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激烈讨论分析问题,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笔者在高三评讲试卷时,基本上采取了学生分工协作的方式,把错误率高的客观题让学生自行解决,然后学生再分组汇报各自小组的观点,最后教师做出适当的点评。这样,激起了学生的思维热情,让学生充分调动所学知识,形成自己的知识建构。在观点与观点的争辩中,理越辩越明,思维越辩越清晰。
2.激荡课堂思想,促进教学相长
大文豪萧伯纳说:“如果你有个思想,我有个思想,我们每个人就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学生在小组中的激烈讨论,据理力争,既弄清了知识点的误区,也交流了不同的解题方法,碰撞出知识的火花。这对教师来说也是一种难得的教学财富。如果说,教师是掌舵者,把握着情感、思维与道德的方向,那么学生就是划桨者,集体智慧的进发,让教学相长,行思相辅,师生共同驶向学海的彼岸。
《礼记学记》中写到:“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因此,在与学生进行的对话中,思想的交流中,学生能把问题理解得更加透彻,而教师自身也得到了提升。
3.激活课堂魅力,达到知行统一
思想政治课程最独特的魅力,就在于它的实践性,让学生“以心验之,以身体之”,自觉地把课堂所学知识和社会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思想政治课堂可以走进现实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有感而发,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知识。
比如,在讲解经济生活《神奇的货币》这一课时,如果用从理论到理论的方式介绍商品、货币等概念,一方面因为知识点和误区较多,学生掌握困难;另一方面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对政治学科丧失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政治课堂的独有魅力,笔者就把学生带进附近的大型超市,给学生介绍相应的知识点,并指出常见的知识误区。学生一边体验现实生活,一边把自己代入不同的场景身份,既明白了商品与物品、劳动产品的不同,也能够深入分析为什么销售者完不成“商品——货币”这一跳跃,受傷的是商品生产者。这节课后,有学生甚至写出了非常有见解的市场分析报告,详细阐述了如何成功实现商品到货币的跳跃,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高度统一起来,真正做到了知行统一。
梁启超曾说:“用情感激发人,就好像磁力吸铁一样,有多大分量的磁,便能吸引多大分量的铁。”我们探求的“走心”课堂,就是要充分发挥情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就是要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让课堂因情而活,情境因情而真,体验因情而升。
一堂好课,情境、情感、体验三者缺一不可。在教学情境的创设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起情感体验的浪花;在师生情感的交互过程中,融合知识、道德、情感等因素,释放思维律动的活力;在知与行的体验过程中,打破思维定式,转换角度,增加生命的精彩与厚重。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让我们继续探索如何让学生在体验下思考,在思考中感悟,在感悟下实践,在实践中思辨,在教学的大海上自在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