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朝蓉
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文脉,中华文化传统是我们国家的灵魂。文化是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文化还是我们党的旗帜。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首要的问题是提高全民对坚守中国文化的自觉性和自信心。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曾三次讲到这个问题。他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重要讲话中首次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列提出,将原来的“三个自信”丰富为“四个自信”,并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更具有基础性、广泛性和深厚性。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增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并理直气壮地告诉世人:“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
文化自觉就是对文化地位作用的深刻认识,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对文化发展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文化自信从何而来?来自对时代发展潮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来自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以及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提出了要求:他对哲学社会科学界高瞻远瞩地提出,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他对文艺界的同志們讲,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必须始终坚持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如果“以洋为尊”“以洋为美”“唯洋是从”“把作品在国外获奖作为最高追求”,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热衷于“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历史化”“去中国化”“去主流化”那一套,绝对是没有前途的。真是难得的震古烁今之语,入木三分之理!
对待我国少数民族文化艺术的态度如何,能否做到平等看待、尊重爱戴、美美与共,也是文化自觉性与文化自信心高地的试金石。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政治高度,以兄弟一家亲的胸怀,对其成绩充分肯定,对其特色大加称赞,对其未来寄予厚望,给我们点燃了一盏指路明灯。2016年10月15日,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将藏族的《格萨尔王传》、新疆柯尔克孜族的《玛纳斯》和蒙古族的《江格尔》三大英雄史诗,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以及明清小说并列提出,赋予他们中华民族文艺精品的桂冠;在讲到我国久传不息的文学名篇时,习近平把反映北方游牧民族生活的《敕勒歌》,歌颂少数民族女性英姿的《木兰诗》与诗经中的《关雎》《七月》、楚辞中的《天问》并列提出。他还语重心长地强调:“我国少数民族能歌善舞,长期以来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文艺成果,这是我国文艺的瑰宝,要保护好、发展好,让他们在祖国文艺百花园中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这些表述在文艺界引起强烈反响和共鸣,极大地增进了各族文艺工作者和读者的凝聚力、向心力和认同感!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还表现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的认知和践行。这是一条高扬社会先进文化旗帜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相结合的发展道路,就是植根民族历史文化土壤,而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道路。简而言之,就是“三来”方针,即“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未来”,以此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不会自然天成、一劳永逸,需要锲而不舍地培养修炼,与时俱进并一以贯之。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概括为精准的十二个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属国家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属社会层面);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属公民层面)。要求三个层面的价值融为一体,并深刻回答出国家建设的目标、社会建设的方向、公民培养的要求。这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的兴国之魂,必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在精神产品创作、传播的各个方面,让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当今世界不同文化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各自代表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竞争。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括起来主要有四条:一是统一的指导思想,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二是共同的理想信念,即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力量凝聚人心力量;三是强大的精神力量,即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四是基本的道德规范,即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稳固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所以,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力,更好构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滋养。”
在新形势下,仍然需要坚持不懈地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新风。这对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能起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
文化领域的创新,也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内涵。因此,要把创新作为文化繁荣发展的强大引擎,顺应时代和实践发展的要求,积极运用高新科学技术成果,大力推进文化内容、形式、方法、手段的创新,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样式,催生文化业态,实现题材、品种、风格和体裁的极大丰富,使我们的文化更具有时代感和吸引力。要大力营造有利于改革创新的氛围,倡导勇于变革、勇于创新的精神,鼓励探索,宽容失败,使改革创新的观念得到尊重、改革创新的举措得到支持、改革创新的成果得到肯定。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拥有960万平方公里疆土的陆地大国,300多万平方公里海域的海洋大国,13亿多人民的人口大国,GDP跃居世界第二,但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党中央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个梦想就是56个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富裕的经济梦、文化梦和强国梦。因为中华各民族都是中华文化的创造者和传承者,让世人更全面地了解与感受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让各族人民共同享有“出彩”的机会,这既是时代的必然,也是人民的向往。
责任编辑:张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