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化延续护理在哮喘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2017-06-01 11:19黄春霞胡林峰陈小燕吉云
中国医药导报 2017年11期
关键词:复发率依从性疗效

黄春霞+++胡林峰+++陈小燕+++吉云兰

[摘要] 目的 观察个体化延续护理在哮喘患儿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研究对象为2014年2月~2016年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的164例哮喘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82例,实施常规护理教育模式;观察组82例,采用个体化延续护理模式,比较两组患儿治疗效果、依从性及复发情况。 结果 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观察组患儿依从性及其家长对哮喘疾病知识掌握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随访1年发现,观察组患儿急诊次数、发作次数及住院次数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个体化延续护理应用于哮喘患儿治疗中,有助于提高临床效果,改善患儿治疗依从性,减少疾病复发,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关键词] 哮喘患儿;个体化延续护理;疗效;依从性;复发率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4(b)-0160-04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application effect of individualized continue nursing in children with asthma. Methods 164 asthmatic children treated in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tong University from February 2014 to February 2016 were selected as study objects and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according to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 The routine nursing education model was used in control group of 82 cases, individual continuity care model was applied in observation group of 82 cases. The treatment effect, compliance and recurrence of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mpliance of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knowledge of asthma disease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After 1 years of follow-up, the number of emergency visits, the number of attacks and the times of hospitalization in observa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less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Individualized continuation care applied in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with asthma can help to improve clinical efficacy, improve treatment compliance, reduce disease recurrence, has the value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 Children with asthma; Individualized continuing care; Curative effect; Compliance; Recurrence rate

哮喘是一種发病率较高的慢性呼吸道疾病。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哮喘发病率约为1.1%,且近年来呈增长趋势[1]。由于儿童呼吸屏障较薄弱,加之受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导致儿童已成为本病的多发人群。哮喘患儿临床症状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咳痰、发作性咳嗽等,若未得到临床有效治疗,则易导致患儿久治不愈,严重影响患儿正常发育,降低生活质量[2]。由于哮喘具有症状持续存在、反复发作等特点,仅依靠住院治疗无法长期减少哮喘发作次数。相关文献报道,给予患儿个体化延续护理,可稳定、长期控制哮喘发作,改善患儿及其家庭生活质量[3]。基于此,本研究为进一步探讨个体化延续护理在哮喘患儿治疗中对疗效、依从性及复发率的影响,分别对哮喘患儿应用常规护理教育模式和个体化延续护理模式,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依从性、其家长对哮喘疾病知识的掌握度及疾病复发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2014年2月~2016年2月在南通大学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我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的164例哮喘患儿。本研究已获得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所有患儿均符合2008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制订的《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4],喘息反复发作3次以上,肺部存在喘鸣音,喘息突然发作;年龄6~14岁;病程1~8年;签署知情同意书且积极配合本次研究者;临床资料完整者。排除标准:存在精神病史或精神疾病者;存在其他系统性疾病或呼吸道肿瘤疾病者;无法配合本研究或临床资料不完整者。将所有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82例。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护理教育模式,主要包括门急诊输液时为患儿家长介绍相关药物的使用方式、剂量及宣教常规护理知识等,于1年后进行复诊,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

1.2.2 观察组 采用个体化延续护理模式,如下具体措施:护理人员深入了解患儿的病情特点及性格特点,并针对患儿照顾者的工作特点及学历水平进行个性化护理方案的制订,如针对性格较内向的患儿,应采用手势、语言等方式对患儿进行鼓励,指导患儿按时吃药,并给予依从性较好患儿一定奖励;针对性格较活泼患儿,应耐心为其讲解不遵医嘱的后果,鼓励其按时吃药。针对文化程度较高的家庭,可采取发放相关疾病知识教育手册或专家讲座等方式对其进行健康宣教,以最大程度降低患儿及其家属的负面心理;针对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庭,可采取口头教学的方式进行宣教,提高患儿及其家属的治疗自信心。针对年龄8~14岁患儿,可利用游戏、竞赛等方法进行健康教育,加快患儿掌握哮喘知识的速度。教育流程:每隔半个月,由专业护理人员对患儿及其家属进行一次儿童哮喘疾病防治知识的讲解,并对护理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行为进行纠正,针对护理中患儿家属遇到的問题进行详细解答;由专业护士每隔1个月开展交流座谈会,推举护理效果明显的家长为代表,并将其延续护理的体会进行分享,并鼓励家长与家长之间进行交流与学习;院方每隔3个月开展一次关于儿童哮喘知识的讲座,正确指导患儿家长对疾病的应急处理方式,如了解哮喘发作的病因、症状、治疗方式、雾化吸入技术、预期效果及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促使患儿可远离诱因;每隔4个月院方组织患儿及其家属进行与哮喘知识有关的益智游戏,以促进患儿及家属之间交流,深入了解患儿实际病情,同时给予完成较好的家庭相应奖励,最大程度上调动患儿治疗积极性;护理期间,每周采用电话回访方式对患儿呼吸频率、体温、血压等健康数据进行收集,院方建立并完善24 h咨询电话,耐心为患儿家属解答疑难问题,若患儿出现突发状况时,家属应及时与院方取得联系,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每隔3个月对患儿进行1次随访,为期1年,及时了解患儿临床体征及症状变化、生活情况、饮食状况及用药情况等,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统计两组患儿哮喘发作情况,并根据患儿病情特点给予相应的护理指导,如纠正错误吸入方法、调整用药剂量等;指导患儿及其家属应使用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及蔬菜,饮食应以清淡为主,忌甜食、海鲜、冷饮、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同时鼓励患儿进行适当的运动,以提高患儿的自身机体抵抗力,预防其他疾病发生。

1.3 评价指标

①治疗效果:治疗后患儿哮喘发作次数显著减少,临床症状基本缓解为显效;治疗后患儿各项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减轻,哮喘发作次数有所减少,但仍需要借助药物进行治疗为有效;治疗前后患儿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显著改善或恶化为无效[5-6]。显效+有效=总有效。②治疗依从性:以是否按照计划进行复诊、是否避免诱发因素、是否坚持用药、是否正确使用储物罐或吸入器4个方面对患儿治疗依从性进行评估,是记为治疗依从性良好,反之则为差[7]。③家长对哮喘疾病知识掌握度:患儿输液结束时,为每位家长发放我院自拟的哮喘知识问卷,问卷内容包括哮喘病因、发作特点、发作症状、用药方式、吸入激素治疗优势、吸入方法等10道题目,若家长完全掌握≥6道题,则记为良好,反之则为一般[8]。④复发情况:对两组患儿进行为期1年的随访,统计患儿的急诊次数、发作次数及住院次数。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2.2 两组患儿依从性及其家长对哮喘疾病知识掌握度比较

观察组患儿依从性及其家长对哮喘疾病知识掌握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3 两组患儿复发情况比较

随访1年发现,观察组患儿急诊次数、发作次数及住院次数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的哮喘发病人数不断上升,严重影响患者正常工作与生活[9]。由于儿童呼吸系统抵抗能力较差,更易发生哮喘病。哮喘发病原因主要与变应原、遗传因素、精神因素及环境因素等有关[10-13]。哮喘是一种慢性病,根治难度较大,临床治疗以缓解病情为主。目前临床常采用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对哮喘患儿进行治疗,但其发挥的疗效需借助于患儿的依从性[14-15]。近几年,临床治疗哮喘药物的种类虽然不断增多,但儿童哮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均未见明显降低,这主要与患儿家长在护理过程中未能掌握疾病、吸入工具、药物用法、用量等知识及患儿在长期用药过程中依从性较低有关,部分家长甚至错误应用吸入工具或药物,造成患儿久病不愈,容易出现怀疑、抑郁、恐惧等不良情绪,最终导致不配合或放弃治疗[16-17]。因此,有效提高哮喘患儿的依从性,提升家长对疾病相关知识及药物用法、用量的掌握度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具有显著意义[18]。以往健康教育大多只重视形式,对教育内容不重视,既不能掌握知识,又浪费时间,不利于对患儿的护理和预后。因此,选择何种护理方式对哮喘患儿进行护理,是各大医院重点的研究课题[19]。

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护理模式的改变,哮喘患儿的护理模式不断改变。个体化延续护理是一种新型护理模式,其具有针对性强、护理时间长等优点,受到了广大哮喘患儿及临床医护人员的青睐[20]。本研究中,观察组患儿依从性、家长对哮喘疾病知识掌握度及治疗总有效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与陈爱美等[21]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原因为个体化延续护理是根据患儿具体病情及性格特点制订个性化护理方案,并且依据患儿家长文化程度及接受能力进行相关知识宣传教育,对未掌握知识进行补充教育,对已掌握知识不进行宣传教育,防止出现厌烦心理,促进其学习积极性,提高相关知识掌握度。通过个体化延续护理,可显著提高家长对疾病相关知识及吸入工具、药物用法、用量掌握度,有利于患儿延续护理,提高疗效,促进身体恢复[22]。本研究中,随访1年发现,观察组患儿急诊次数、发作次数及住院次数较对照组均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分析原因为哮喘患儿门急诊输液结束后,若不能得到有效延续护理,其依从性会显著降低,不能及时进行用药治疗,容易出现疾病复发。个体化延续护理教育可及时掌握患儿治疗效果及遵医行为,对存在问题进行针对护理,最大程度调动患儿及家长主观能动性,同时采用不同的形式对患儿进行健康教育,并予以一定的奖励正常,可充分提高患儿治疗积极性,提高治疗依从性及自我管理能力,达到降低疾病复发率的目的[23]。

综上所述,个体化延续护理应用于哮喘患儿治疗中,有助于提高临床效果,改善患儿治疗依从性,减少疾病复发,促进身体恢复,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 蒋祖桂.中医护理对改善老年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焦虑情绪的意义研究[J].中医临床研究,2014,6(35):126-128.

[2] 郭翠翠.雾化吸入辅助中医外治法治疗小儿哮喘的护理效果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25):82-83.

[3] 齐红梅,李晓静,张怡,等.综合性护理干预在儿童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效果评价[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 35(6):258-259.

[4]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J].中华儿科杂志,2008,46:745-747.

[5] 龚亚平.延续护理在改善哮喘患儿情绪和生活质量中的作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18):98-99.

[6] Hao Y,Wang L,Li J,et al. Enhancement of solubility,transport across madin-darby canine kidney monolayers and oral absorption of pranlukast through preparation of a pranlukast-phospholipid complex [J]. J Biomed Nanotechnol,2015,11(3):469-477.

[7] 梁春华,史金英,赵从会,等.个体化心理干预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心理状态及肺功能的影响[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3,34(12):1554-1556.

[8] 林旭星,江一琴,陈颖萍,等.延续性护理在出院哮喘患儿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泸州医学院学报,2015,38(6):597-600.

[9] 项蕾蕾,吴志娟,茆丽丽.个体化延续护理对哮喘患儿治疗效果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22(1):120-123.

[10] 钱朝翠,张妍蓓.个体化系统性护理干预对支气管哮喘疾病控制效果的影响[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4,18(5):453-455.

[11] 易碧兰,李赛玉,郭如清,等.PDCA循环式健康教育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吸入药物治疗疗效的影响评价[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5,36(33):5110-5112.

[12] 李秀凤.孟鲁司特治疗儿童支气管哮喘的效果[J].中国当代医药,2016,23(19):128-130.

[13] 李飞,吴晶,符宝方.沙丁胺醇联合普米克令舒治疗小儿哮喘急性发作的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6, 23(35):96-98.

[14] Xie B,Tian J,Yang C,et al. Case-control study on the efficacy of preoperative recombinant human erythropoietin administration for reducing transfusion requirements in elderly patients undergoing elective surgery for femoral intertrochanteric fractures [J]. Zhongguo Gu Shang,2015, 28(7):633-637.

[15] 馬瑞娟.沙美特罗替卡松联合孟鲁司特治疗儿童哮喘疗效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32):87-89.

[16] 谢秋艳,方映玲,陈新容.基于Orem自理理论的自我护理行为干预在学龄期哮喘患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3):65-67.

[17] Seyedrezazadeh E,Kolahian S,Shahbazfar AA,et al. Effects of the flavanone combination hesperetin-naringenin,and orange and grapefruit juices,on airway inflammation and remodeling in a murine asthma model [J]. Phytother Res,2015,29(4):591-598.

[18] 张晓文,丁可,黄卫,等.延续护理对支气管哮喘患儿生活质量及疾病控制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6, 22(21):2996-2999.

[19] 李玉辉,林芳珠,张淑清.以家庭为中心的护理对小儿哮喘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1):151-153.

[20] 许燕,蔡盈,范媛.延续性护理在哮喘患儿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6,2(8):98-99.

[21] 陈爱美,高晓燕,薛红丽,等.强化健康教育对小儿哮喘护理效果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2):89-90.

[22] 刘湘玉,蒋媛媛.自我管理模式对哮喘患儿缓解期家庭干预的应用研究[J].中国临床护理,2016,8(1):35-37,55.

[23] 时红梅.全程护理干预模式在小儿哮喘雾化治疗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6, 1(4):51-52.

(收稿日期:2017-01-09 本文编辑:李亚聪)

猜你喜欢
复发率依从性疗效
桂枝茯苓汤加减治疗慢性盆腔炎的应用疗效和复发率分析
甲硝唑配合红外光治疗慢性宫颈炎的有效性及对复发率的影响
重组人干扰素α-2b凝胶联合ALA-PDT治疗尖锐湿疣的疗效及复发率分析
止眩汤改良方治疗痰瘀阻窍型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冷喷联合湿敷甘芩液治疗日晒疮的短期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品管圈在提高手卫生依从性改善中的作用
延伸护理对颈椎病针刀术后复发率影响
提高手卫生依从性并改善感染控制指标的一项新技术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依从性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