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数学课堂问题的引领作用
——以《循环结构》教学反思为例

2017-06-01 12:20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开发区国际学校
数学大世界 2017年11期
关键词:框图教者结构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开发区国际学校 桑 静

浅析数学课堂问题的引领作用
——以《循环结构》教学反思为例

江苏省扬州市宝应县开发区国际学校 桑 静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是数学教学设计的基本线索,问题的设计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笔者就最近上的一堂《循环结构》中的三个片段,对于问题的设置及学生的反应有了以下一些反思。

问题引领;循环结构;数学教学

一、背景分析

问题的设计应该围绕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不能有含糊不清、模棱两可的问题。而目前的教学中很少有教师通过问题引领来组织课堂中的数学教学。

二、教学内容及目标

本节内容为第一章第二节的第三课时。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算法的含义,算法的两种框图:顺序结构、选择结构。前者是最简单、最常用的程序结构,它不存在条件判断、控制转移和重复执行的操作。后者是当一些问题需要按给定的条件进行分析、比较和判断等不同的处理时需要用到的结构。有了前面的铺垫,学生对于两种简单的结构有了些认知,而现实生活中还会遇到需要重复处理的分支问题,这样就自然地引入循环结构了。

三、教学片段分析

【片段 1】 教者在投影上展示“入门答辩”,巴西里约热内卢击败了芝加哥、东京、马德里获得了 2016 年夏季奥运会的主办权,你知道国际奥委会是如何投票决定主办权归属的吗?对竞选出的4个申办城市进行表决的操作程序是:首先进行第一轮投票,如果有一个城市得票超过总票数的一半,那么该城市就获得主办权;如果所有申办城市得票数都不超过总票数的一半,则将得票最少的城市淘汰,然后重复上述过程,直到选出一个申办城市为止。

问题1:你能用自己的语言简单描述上述过程吗?

这个问题的提出旨在让学生从熟悉的生活背景中,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和归纳,总结出这个“程序”的重点字词,从而对算法有具体的理解。学生总结出了关键字词:超过一半就举办,没有就淘汰最少的继续重复投票,直到选出为止。重复、为止是关键字。设计这样的问题情境是想让学生不会觉得数学是枯燥的东西,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片段 2】 问题 2: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描述这两者的不同吗?

这个问题是本节课的难点,当型循环和直到型循环是可以互相转化的,然而两者的区别一直是学生的难点。设计这个问题的初衷是希望学生一能熟练掌握两种结构的定义,二能在区分的基础上对这两种结构进行转化,为后面的例1做铺垫。

在提出问题后,我观察发现一部分学生是背定义,用学习文科的精神来学习理科书上这两个定义;有一部分学生是在笔记上画出定义的不同地方的重点字词,例如:当型是“先判断,若成立,再执行,不成立为止”,直到型是“先执行,再判断,若不成立,则执行,成立为止”。画出这两组关键字词后,就一直小声嘀咕,发现执行和判断的顺序不同,判断的“Y”“N”对应的结果不同,这类学生相对于第一部分学生有了一些进步,画出重点字词后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记忆,而还有一部分学生是这样处理的,看两个流程图,如下图所示:

他用红笔在边上记下:一是执行与判断的顺序不同,二是前者“Y”时再执行;后者“N”时再执行。看到这样三个层次的学生,我想了一些,方法的选择对于问题的解决尤为重要。就这样同样的一个问题,第一部分的学生背个三五分钟也能背下来,但是对于不同点可能就没有多少时间思考了,第二部分的学生会先对信息做处理,记重点,对于前面一种方法有所进步,第三部分的学生从框图出发,因为框图形象、具体、生动地表达了两种结构的特点,所以花的时间少且准确。在各自思考以及小组讨论后,教者让一个用第三种方法的男生上讲台做了一回小老师和大家讲,这个学生上讲台后很大方得体地从这两个框图出发,和大家讲了两点:一是执行与判断的顺序不同,当型是先判断,后执行,直到型是先执行,后判断;二是当型是当条件成立时执行,直到型是直到条件不成立时结束。教者发现这个学生在讲的时候其他学生都很认真,学生上去讲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参与课堂,其他学生会觉得原来我身边的同学也能讲得这么优秀,下次我也要上去秀一把。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

【片段 3】 在例 1:设计一种流程图计算 1×2×3×4×5 结束后,展示例 2:设计一个计算 10 个数的平均数的算法。

例2先让学生思考,有的学生拿起笔就在画图,但是会遇到两个问题:一是求平均数算法的语句不会写,和例1的乘法比较跨越稍有点大,二是没有具体的十个数字,不清楚语句怎么写,例1中是具体的 1、2、3、4、5 数字,可以应用计数变量 I来表示,那这里抽象的十个数字怎么办呢?

教者在这里停顿了两分钟,发现大部分学生遇到了以上两个棘手的问题,都不知道怎么办了,于是立即调整思路,发现层次跨越大了,于是补充一个难度低一点的题目。

问题 3:请写出计算 1,2,3,4,5 的平均数的一个算法。

这个问题设计的意图在于让学生有“话”可写,难度上有梯度。事实也证实了,不久,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这个可以一个一个加啊,用顺序结构就可以了,T ← 1,T ← T+2,T ← T+3,T ← T+4,T ← T+5,T ← T/5。”教者先肯定了他的做法,追问一句:“如果是一直到 100 呢?”他笑笑说:“那就只能用循环结构了。”于是让他把循环结构的语句在黑板上写了,最后得到标准答案。

这个问题学生解决起来困难不大,因为之前已经介绍过具体五个数的乘法了,只需要把乘改为加,再除以5即可。那么“平均数”这个关键词处理好了,要解决例2只需要解决如何加抽象的十个数的问题。实际上解决抽象数字问题需要的就是引入一个变量存放它即可,语句表现为:输入 G。例 2就可以这样解决了。

以上就是我对这节课部分问题设置的一些反思。从高层次看,问题的“好”与“坏”是相对的,教师应该因材施教,随机应变,问题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思维,点燃他们学习的热情,引导他们更好地学习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到底应该如何设置问题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探索的课题。

猜你喜欢
框图教者结构
《形而上学》△卷的结构和位置
捷豹I-PACE纯电动汽车高压蓄电池充电系统(三)
论结构
电路图2017年凯迪拉克XT5
算法框图的补全
论《日出》的结构
新课程背景下营造良好的小学语文教学气氛的基本策略
音乐表演技能培养之我见
创新治理结构促进中小企业持续成长
基于图表法构建《万有引力定律与航天》知识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