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术为导向 以创新为先锋 工·在当代
——2016·第十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

2017-06-01 12:21
收藏家 2017年2期
关键词:大展工笔画工笔

以学术为导向 以创新为先锋 工·在当代
——2016·第十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

□ 李红娟

编者按:一提起工笔,人们脑海中出现的自然是“写实”“近其精微”这些字眼,工笔画中,唐宋时代无论是花鸟画还是人物画,力求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使工笔画的创作在造型更加准确的同时,保持了线条的自然流动和内容的诗情画意,当代中国老一代的工笔画家在对其风格样式、技术手法、表现形式的研究中拓展与创新,在当代社会的语境下,对传统中国文化进行了重新认识与挖掘。从而,也引起了艺术界更多的思考与探索,当艺术界迎来第十届工笔大展之际,当代工笔的走向已然明了。

2016年12月23日,每三年一届的中国工笔画作品展以“工·在当代”为主题,在中国美术馆迎来了第十届盛会。在中国美术馆1~9号展厅,以“历史回顾、学术提名、全国征集”三个部分,全面展示近30年来,工笔画领域老中青三代艺术家作品的面貌,与其说这是一次孤立的当代工笔画展,不如说是工笔画发展到当代以来,当代工笔画发展的脉络走势,甚至可以说是对中国工笔画创作现状的全面检阅。从展览情况而言,“工·在当代”照顾到工笔画艺术所涉及的方方面面,其中既有现实的题材,也有观念的呈现,甚至有我们今天所谓的新工笔带来的关于语言和思考方式的实验,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提出,不同的板块会带给大家对工笔的不同理解。通过此次展览能够建构工笔画多维度的思考,这次大展呈现给大家的一定是个多逻辑交错的面貌,不仅打破古今中西的固有概念,甚至提供了多维度的体验。

什么是工笔画?

一直以来,与水墨写意画不同,工笔画更多地关注“细节”,注重写实,而这种固有的想法局限了工笔画的发展,工笔画如何继续前行,艺术家和艺术批评家一直在反复探索,从历届工笔大展就可窥一二,工笔画学会副会长牛克诚通过对十届工笔画大展的特点介绍了中国工笔画的发展历程,尤其介绍了中国工笔画这30年来“走出低谷,再创辉煌”的重要发展节点,中国工笔画学会在这一过程中起到密不可分的推动作用。

此次展览中,大部分作品摒弃了传统工笔的材质、技法、主题、艺术语言等,这是工笔作品吗?带有当代精神元素引入工笔画中,会不会削弱工笔中“工”的属性?带着疑问,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工笔基金代表、美博文化(北京)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徐娟,她认为,工笔自古代发展至今,在当代文化的新语境下已经产生了新的突破和变化,当代工笔只是突破了传统的纸质材料,而多方位使用了不同的材质和语言,这是工笔画在当代语境中的新发展。学术主持范迪安认为“工”为形态,亦为语言,重要的是作为工笔画形式语言的价值所在,是在当代需要重振的“工匠精神”。此次大展中,一些作品似乎更偏向于水墨,对此,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人物画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本次展览提名委员刘庆和介绍,当他被邀请成为展览提名委员时感到很惊讶,他提名的艺术家,也有同样的感觉,因为这些艺术家并非常规意义的“工笔”画家,而是更偏水墨。通过分享与工笔的渊源以及创作经历,刘庆和表示,此次大展介入水墨等材质的原因之一,就是要打破传统绘画人为、僵化的边界。“在丰富的美术传统中,我们习惯了进行很细、很具体的分类,不同领域的边界越来越清晰、具体、形象化,以至于理解起来有点‘硬边’的感觉。此次大展,组委会看重的不仅仅是材料和工具的革新,更多考虑的是能否代入新的思想和观念。”所以,在他看来,“这一届展览真的让大家有很大的期待”。如果把不同材料和工具引入工笔,水墨、工笔还有其他画种界限是否会被模糊呢?吴洪亮告诉记者,恰恰相反,从策展的角度来讲,我们也需要一些在边缘线上行走的艺术家,这样我们才能更准确地认识到什么是工笔画,因为很多的观念在今天也会以工笔的方式呈现。这些作品的纳入,在扩大工笔外延的同时,也会有助于学界厘清什么是工笔画。“工笔大展引入策展团队之后,思考更多的是不同种类材质的创作现象以及一些创作思路,能给我们带来哪些反思?带来的反思远比价值判断重要,这是这届工笔画大展很鲜明的一个特征。”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本次展览提名委员杭春晓补充。

以开放的态度看工笔

在很长的时间里,艺术界在谈论工笔画时,主要还是指传统意义上的工笔,也因此一直以来,人们对工笔的认识往往有这样一个误区—工笔就是要画的细,画的逼真,要走向极致,但这其实只是工笔的一个方面,不能成为全部。一个好的艺术家对好的东西一定是来者不拒的,而不是要规定他必须要做什么。每一届工笔展都是对当代的一种反思,而工笔就是在这种反思过程中逐步发展,尤其是在第九届工笔展中,就开始有意识地对工笔媒介的探索,而这种探索也慢慢影响着人们,杭春晓表示,人们对工笔的理解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它不应该再被局限于某一种媒介或类别之中,它所面临的问题是全球艺术共同面对的问题。重要的不是艺术家采用了什么样的技术、手段,而是采用了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杭春晓进一步谈到,从第九届工笔画大展再到此届展览,“工·在当代”引入了策展团队的机制,这在国家官方展览系统中还是第一次。“策展团队的共识是,在新的状态下,我们艺术界该如何重新认识工笔画的外延?在这样的展览方式下,又该如何重新检讨艺术手段和艺术表述?通过边界拷问,实现了对工笔既定看法的检讨。”他同时透露,第十届延续第九届的主要思路,且获得更大的突破—在创作材质上,水墨、装置、video都进入展览中。因此,展览的最终呈现可能会引发一些争议—有一些作品并不是以“勾勒填色”等惯常的工笔手段为主的创作语言,它们也进入了展览系统中。任何时代的工笔,它的形式与语言,题材与趣味,惯例与范式,与其背后所依存的艺术土壤和文化系统息息相关。事实上,这个系统经过近千年的发展、沉淀,已经十分完备。那么,工笔在当代语境中又如何表现,立足于当代文化的语境,任何形态的“新工笔”或“当代工笔”,都应对既有的体系进行突破。那么,“新”又如何体现?是语言、修辞方式之新?创作方法论、媒介观念之新?观看方式、审美趣味之新?或者作品的现实指向与文化内涵之新?很显然,“新”意味着的是开放性,包容性。但是需要有一个前提,就是一定有艺术史的上下文关系,不管是从艺术本体,还是从外部的艺术机制,都需要有明确的切入点,比如设色、用线、过程、时间,抑或是展示方式等,都应将其置入“当代”的语境予以考量。刘庆和不再仅从技术层面来界定工笔画,更是从感触、观念等方面看待工笔画,认为工笔的“视野”更宽广。“艺术不应设定各种障碍,工笔不应停留在一种形式上,而是一种对物象深入的观察与体会。”任何时代的工笔画应当具有所处时代的特点,这样工笔画才能走得更长久,“中国艺术从来就不是以追求写实为目的,工笔画和写意画只是形式的区别,工笔画的精髓是写意的。工笔画线条就是一种虚拟的艺术语言,工笔画的色彩表达也是概括的。但我们必须面对不同画种的特点和局限,任何事物没有了特点和局限就意味着消亡。”陈湘波认为。

酸葡萄

若轻 系列之三

如梦令

望春风-鹤 培风 豹 寓言 鹿 瞻尔 猴 负舟

风的记忆

欢乐的歌声

何为工?本次展览范迪安对“工·在当代”提出三个维度的看法:首先是对“工”的理解,其作为工笔画的形式语言特征,同时也是在当代比较匮乏的工匠精神;在当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工”能够提供一种美学维度,在“工”的精神层面获得更多感知,从而更好地实现展览的社会文化价值。再次,“工”要落在“当代”,工笔画是一个开放的领域,这使得它在某种程度上具备了横贯中西、融通古今的可能性。“当然,所有的实践和理论共同的合力,都是为了展现今天的时代,中国艺术自身的发展。”能用开放的心态看当代工笔,从变化和发展的角度审视今天工笔画的现状。通过对工笔画的溯源,以及对工笔画源头、本源的探讨和思考,让我们在今天不要想当然地把自己圈定在僵化、生硬的艺术史概念中。

推出代表中国工笔画未来发展方向的中青年艺术家

第十届全国工笔大展恰逢中国工笔画学会成立30周年,因此本届展览的历史回顾部分除了常规的展览展示之外,还通过大量历史文献资料以及实物展示来梳理中国工笔画学会成立30年以来的历史。与以往的布展方式不同的是,工笔画大师们将中国美术馆最主要的圆形大厅让给了公共教育,以及那些最有代表性的中青年艺术家进行作品展示,而大师的作品放在了圆形大厅外围的弧形长廊,包括潘絜兹的代表作《石窟艺术的创造者》等。

其实,此次大展是延续第九届的理念,徐娟告诉记者,此次“工·在当代”参展作品都严格要求是2013年之后创作的作品,借此集中全面地展示近3年工笔画的创作面貌。意在关注工笔画艺术和工笔画艺术代表的文化传承和精神力量在当代全球文化和中国文化生态中的存在,不仅呈现过去3年工笔画创作的丰富多元面貌,也将对今后的工笔画创作具有启发意义,展览将站在时代高度和理论高度,以新的学术标准和创新的布展形式展示中国当代工笔画的最新学术探索成就,并配合深度的学术研讨、推广传播让美术界、文化界乃至全社会对当代工笔画及“工”代表的文化精神有全新的认识。她还表示,更重要的挖掘并强调将以学术为导向重点发掘和推出能代表中国工笔画未来发展方向的中青年艺术家及其创新之作。为了兼顾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地区艺术群体的创作面貌,特邀请选择刘庆和、陈湘波、吴洪亮、杭春晓、何桂彦五位作为提名委员,也因此在学术提名展中呈现了工笔画领域多元化的探索方向,比如影像、装置等因素的介入等,包括44个艺术个案。

“工”还是工笔的核心内涵,它的意义远在技艺工整之上,当代工笔画家在作品中追求更多的是当下语境的文化情怀、生活意趣和态度省思。剥去传统外壳下的“工笔”还剩下了什么?是态度,是新世纪前后生成的一种对工笔画的新的认知。

(责任编辑:木子)

Yi xueshu wei daoxiang yi chuangxin wei xianfeng

Li hongjuan

猜你喜欢
大展工笔画工笔
鲍勃·迪伦艺术大展
战“疫”白河畔 人大展担当
工笔画
“首届全国平面设计大展” 入会作品选登
小学工笔画
罗登祥的工笔绘画
花开的声音
第九届CIT大展已圆满落幕 热切期待明年第十届CIT大展
于诺工笔画作品选
赵炳宇工笔人物画工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