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蒋鑫富
“诸暨乡贤”帮村记
——王苗夫和他结对的三和村
◎本刊记者 蒋鑫富
本刊记者蒋鑫富(左)专访王苗夫(中)。
人物名片
王苗夫,男,浙江展诚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副书记。诸暨市第十四届、十五届、十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绍兴市工商联副主席、绍兴市建筑业协会会长、浙江省建筑业协会副会长,中国建筑业协会质量管理分会副会长。先后获得“浙江省劳动模范”“绍兴市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
“我们集团有专职的党委书记,我作为董事长、法定代表人,是集团党委副书记,这样的角色定位,我认为就是对党建工作的最强化。如果,我是党委书记,既要管企业发展,又要管党建工作,那肯定导致精力不够反而影响企业党建工作的推进……”2016年11月14日下午,浙江展诚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副书记王苗夫向记者解释。
“展诚”始终围绕“党建强、发展强”总目标,做大做强做精企业。驻点在杭州,总部在诸暨的“浙江展诚”,从上世纪末转制初期因负债上黑名单到如今成为企业资产达90多亿元的大型企业,这个“大”可不是一夜之间冒出来的,而是“展诚人”在党建引领下,多年积极主动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环境、拼搏中创先争优的结果。那么,企业发展壮大了,如何将发展成果惠及企业员工的同时直接惠及一方百姓?“展诚”的做法是通过党建融合,首先找到了联系结对经济薄弱村这个突破口——诸暨市王家井镇三和村,正是为了这个村,他先后四五次慷慨捐资共600万元。
“这条路曾是村里的‘老大难’。当时摆在面前的就有‘两难’:一是以前有过好几次大火,烧掉了一些有历史的老房子,主要是救火的力量弱,全村进出只有一条狭窄的机耕路,消防车进不来;二是村里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谁有了急病打120或叫出租车,时间总是被耽误,开车的司机最怕到我们村,说我们村是“万坑村”,意思是一条小路上的坑坑洼洼有上万个……”2017年1月12日上午,寒风刺骨。记者随浙江展诚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韩亦枫走在三和村一条崭新的柏油马路上,听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刚讲述这条“万坑路”的前世今生。三和村由埂头、闸头、夹山三个自然村组成。全村有62名党员,6名村干部,被村两委聘请为村民事务代办员的郦星光感受深切地说,他在村里两年多了,一年到头到镇里、城里不知要跑多少趟,要还是从前那条“万坑路”,那苦头真是吃足了。
绍兴是闻名于世的“江南水乡”。可是,作为诸暨浦阳江支流环三和村而过的白塘湖,过去因河床淤泥抬高,每年汛期常常让全村人担忧内涝成灾。村里因此编出了“周边下雨,三和勿下;三和下雨,埂就平了”的顺口溜。意思是说,三和村的河湖蓄水排水功能十分薄弱。刚刚走马上任并联系包干三和村工作的王家井镇副镇长马燕萍走着看着,她指着眼前已经完成砌坎的河道两边风景呵呵一笑说:“军功章里有‘诸暨乡贤’王苗夫捐资治水的一大半功劳啊!”原来,村里有1226亩水田,没有水,就没有田里的收成。因此,村里这条河里的水事关全村父老乡亲的生计。早年在人民公社时期从“绍兴农校”毕业当公社植保员的王苗夫,可以说是从白塘湖水里泡大的,他知水更爱水。当听到村两委多次反映要给河道清淤砌坎,只是村里只有一二十万元的集体年收入无法动工时,王苗夫二话没说就跑到镇里,开口就向镇领导表态捐资300万元,同时也建议镇里给予配套支持。很快,王苗夫的义举和心愿换来了今天三和村“路好水好人更好”的和美画卷。
早年从现在的三和村闸头自然村走出去的王苗夫,带领“展诚人”在竞争激烈的国内外建筑市场一路打拼,通过破解党建难点,硬是将点多、面广、线长、流动快的建筑企业带上了持续健康发展的路子,他们的经验是“市场开拓到哪里、支部就建到哪里,项目建在哪里、党旗就飘到哪里”。
“苗夫将抓企业党建带队伍和阵地建设的经验用在了三和村。”当过20多年村支书、今年已经83岁高龄的陈乃法动情地说,他家曾与王苗夫家是隔壁邻居,前两年,当王苗夫回村听到村党支部迫切希望村里的乡贤能够为建设三和村出部分力的建议时,王苗夫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没多长时间,他就捐给村里150万元,接着又为设施配套捐了50万元。从此,三和村结束了没有规范固定村部的历史。
诸暨市王家井镇三和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刚指着新修的村道夸奖以王苗夫为代表的“乡贤帮村”。/蒋鑫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