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志华 黄启亚 罗成建
·药物与临床·
不同剂量秋水仙碱在痛风急性发作期治疗中的疗效分析
钟志华 黄启亚 罗成建
目的 对比研究不同剂量秋水仙碱用于痛风急性发作期的治疗效果。方法 141例痛风急性发作期患者, 均采用秋水仙碱治疗, 根据剂量不同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 每组47例。比较三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低剂量组总有效率为82.9%、中剂量组总有效率为89.36%、高剂量组总有效率为93.62%, 三组两两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77%与中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7.66%均低于高剂量组74.47%,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低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中剂量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中、高三种剂量秋水仙碱在治疗痛风急性发作期时, 疗效相当, 但低剂量在减少不良反应方面, 更具优势。
痛风急性发作期;秋水仙碱;剂量;安全性
急性痛风是由单钠尿酸盐(monosodium urate, MSU)结晶沉积在关节周围导致的一种急性炎症, 临床表现为关节剧烈疼痛、肿胀等, 严重者可出现关节畸形及痛风性肾病[1,2]。对于痛风急性发作期, 临床一般采用非甾体类消炎药(NSAIDS)、秋水仙碱等缓解症状, 其中秋水仙碱是治疗痛风急性发作期的经典药物, 但其传统用法用量副作用(如腹痛、腹泻、肝肾功损伤等)较严重, 患者难以耐受[3]。目前, 已有研究显示, 小剂量秋水仙碱治疗痛风急性发作期的疗效与常规用量相似, 但耐受性更好[4]。本研究旨在对比研究不同剂量秋水仙碱用于痛风急性发作期的治疗效果,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本院收治的痛风急性发作期患者141例, 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协会制定的原发性急性痛风诊断标准, 诊断基于查体、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排除继发性痛风、合并严重肝肾功能不全、严重胃肠道疾病、晚期关节严重畸形、孕育期女性以及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者。将本组患者根据秋水仙碱剂量不同分为低剂量组、中剂量组和高剂量组, 每组47例。低剂量组, 男40例,女7例;年龄32~74岁, 平均年龄(45.83±10.14)岁;痛风病程2 d~18年, 平均病程(6.97±3.68)年。中剂量组中, 男41例, 女6例;年龄30~75岁, 平均年龄(45.90±10.28)岁;痛风病程1 d~19年, 平均病程(7.05±3.99)年。高剂量组中,男39例, 女8例;年龄33~75岁, 平均年龄(46.01±10.48)岁;痛风病程5 d~18.5年, 平均病程(7.11±3.80)年。三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予以常规处理, 包括碱化尿液、多饮水、卧床休息、低嘌呤饮食、禁饮酒等。在此基础上加服秋水仙碱, 低剂量组0.5 mg/次, 3次/d;中剂量组1.0 mg/次, 3次/d;高剂量组首次服用1.0 mg, 之后每2小时服用0.5 mg (但24 h内总用量≤6 mg), 直至症状缓解后改为0.5 mg次,3次/d。三组均连用7 d后停药。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疗效判定标准 根据关节症状、功能状态、血尿酸含量、血沉、副作用等指标, 将临床疗效分为3个等级, 分别为:①治愈:各项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关节功能恢复正常, 血尿酸、血沉正常;②好转:症状及关节功能明显改善, 血尿酸含量下降, 且未出现明显副作用;③无效:临床症状、关节功能、血尿酸等指标未见明显改善或加重, 并伴有明显用药反应。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 低剂量组总有效率82.9%与中剂量组总有效率比较89.36%,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803,P>0.05);低剂量组总有效率82.9%与高剂量组总有效率93.62%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74,P>0.05);中剂量组总有效率89.36%与高剂量组总有效率93.6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47,P>0.05)。见表1。
2.2 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低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77%低于高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4.4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36.380,P<0.05);中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7.66%低于高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74.4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20.605,P<0.05);低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77%低于中剂量组的27.66%,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32,P>0.05)。见表2。
表1 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n(%), %]
表2 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n(%), %]
痛风是临床常见的代谢形疾病, 发病原因不仅与血尿酸含量有关, 还受饮食结构、生活环境、外伤、药物、劳累以及遗传等多种因素影响[5-8]。痛风急性发作期时, 其炎性反应是关节液和关节滑膜的嗜中性粒细胞趋化、聚集并吞噬MSU、释放炎性因子所致[9]。秋水仙碱作为一种生物碱, 在治疗痛风急性发作期方面具有独特的疗效, 多年来一直是痛风急性发作期的首选用药, 其作用机制主要为:①抑制多核细胞趋化、增殖和吞噬MSU结晶, 从而阻断炎性反应的始动环节;②抑制前列腺素、白介素等炎性因子的合成, 减轻关节疼痛及炎性反应[6]。但予快速发挥这些作用往往需要很大剂量, 同时不可避免的带来药物的毒副反应, 如严重的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等)、骨髓抑制、肝功能损害、脱发、精神抑郁等, 常因患者无法耐受而被迫停用[10-12]。
本研究对比了三种剂量秋水仙碱治疗痛风急性发作期的疗效发现:低剂量组总有效率为82.9%、中剂量组总有效率为89.36%、高剂量组总有效率为93.62%, 三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77%与中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7.66%均低于高剂量组74.47%,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低剂量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中剂量组,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杨君霞等[7], 蒙龙等[8]的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 低、中、高三种剂量秋水仙碱在治疗痛风急性发作期时, 疗效相当, 但低剂量在减少不良反应方面, 更具优势, 值得推荐。
[1] 杨春艳, 徐文科, 全香花.临床药师对一例肺神经内分泌癌化疗致痛风发作患者的药学监护.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5, 15(3):420-422.
[2] Schlesinger N, Schumacher R, Catton M, et al.Colchicine for acute gout.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2015, 91(11):759-760.
[3] 黎碧云, 许惠溢, 谢根英.秋水仙碱片引起严重腹泻3例.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 2015, 15(12):1711-1712.
[4] 李育红, 张清安, 万文军.秋水仙碱两种给药方案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临床观察.中国药房, 2013, 24(28):2642-2644.
[5] 张玉梅, 王荟.痛风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医学综述, 2012, 18(15):2441-2444.
[6] 濮永杰, 孔卫东, 徐珽.不同剂量秋水仙碱治疗急性痛风疗效的Meta分析.中国药业, 2015,24(16):21-24.
[7] 杨君霞, 刘琳, 王向党.大剂量与小剂量秋水仙碱治疗急性痛风的比较.中国医师进修杂志, 2011, 34(34):50-51.
[8] 蒙龙, 李娟, 龙锐,等.小剂量与常规剂量秋水仙碱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系统评价.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14, 19(6):656-662.
[9] 陈军, 马丽珍.不同剂量秋水仙碱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对比.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2012, 33(3):303-304.
[10] 杨红艳.不同剂量秋水仙碱治疗痛风急性发作的疗效对比.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5):899-900.
[11] 候芳.痛风急性发作患者应用不同剂量秋水仙碱治疗的不良反应研究.医药卫生(文摘版), 2016(10):53.
[12] 杨钧, 李龙.小剂量秋水仙碱联合非甾体抗炎药治疗急性痛风性关节炎30例疗效观察.贵州医药, 2008, 32(10):912-913.
Analysis on curative effect of different doses of colchicine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attack of gout
ZHONG Zhi-hua, HUANG Qi-ya, LUO Cheng-jian.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 Affiliated Sixth Hospital, Guangzhou 511500, China
Objective To compare and study the treatment effect of different doses of colchicine applied in acute attack of gout.Methods A total of 141 acute attack of gout patients all receiving colchicine for treatment were divided by different doses into low-dose group, medium-dose group and high-dose group, with 47 cases in each group.Treatment effect was compared in three groups.Results Low-dose group had total effective rate as 82.9%, medium-dose group had total effective rate as 89.36%, and high-dose group had total effective rate as 93.62%.There wa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pairwise comparison of three groups (P>0.05).Low-dose group had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s 12.77%, and medium-group had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as 27.66%, which were all higher than 74.47% in high-dose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Low-dose group had lower incid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than medium-dose group, but their difference had no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0.05).Conclusion Low, medium and high doses of colchicine shows equal curative effect in treating acute attack of gout, but low doses has more advantages in reducing adverse reactions.
Acute attack of gout; Colchicine; Doses; Safety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7.09.034
2017-03-14]
511500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六医院(清远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