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尚尚 乙常青
■
构建画面。一首好诗(词)就是一幅优美的画。作者将生活的大海浓缩为一滴艺术的水珠,将广阔的天地囊入寸幅笔墨中;读者将艺术的水珠恢复为生活的大海,从寸幅笔墨中回归到广阔的天地。要实现这一回归的过程,只有一条途径:艺术再创造,即在想象的基础上,连缀意象,让诗(词)描绘的声、光、色、态,像电影画面一样在头脑中显现出来。如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词人将江南山村的夏日夜景浓缩到“明月、惊鹊、清风、鸣蝉、香稻、鸣蛙”等意象中,读者借助想象脑海中幻化出如此景致:江南夏夜,月光皎洁,亮如白昼,鸟鹊以为曙光照临,惊跳枝间,弄得枝杈簌簌作响;清风徐来,诗人踽踽独行,耳听蝉鸣鹊叫,鼻闻稻香馥郁,在蛙声伴奏下,似乎看到了丰收的景象。真是鹊声、人声、蛙声,声声清脆入耳,月光、水光、星光,光影交辉映眼前。
体会诗(词)情。当我们把诗(词)中的景物连缀成一幅图画之后,还须在此基础上体会诗(词)中微妙的情感。如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草幽——形美;生涧边——性情雅致。因此竟至诗人“独怜”吗?恐怕不仅是草本身的原因吧,还应该是诗人不喜闹市,眷恋江湖的性情使然。不仅草让人怜爱有加,黄鹂也好像善解人意:鸣声悦耳却藏身枝叶繁密的树巢之上,并无撩人之意,颇具隐士之风,这样写,是不是显示出诗人有一种自得之情?正觉赏心悦目,不想春潮暗生,暮雨疾至,让人怎不心生惆怅?诗人惶惶然来到渡口,连呼船家不闻回音,只有小船兀自横泊在江滨水畔。無人管束的不系之舟是否算是诗人自渡并济人的一种寄托?诗人看到的,听到的,触到的,想到的,我们都慢慢地挖掘出来,诗作的主旨就不难寻味了。
感悟哲理。有些诗(词)在显露诗情画意的同时,还给读者以启迪,情韵美之外还放射出哲理的光芒。如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半亩大的池塘,水澄澈清净,映照着来回闪动的天光云影。要问这池塘水怎么这样清澈?原来有活水不断地从源头流来啊!这是借景喻理的名诗,诗中所表现出的是读书有悟、有得时的那种灵气流动、思路明畅、精神清新活泼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诗人作为一个大学问家的切身的读书感受。在这感受之外还有丰富的内涵和寓意,即人们要不断汲取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启示读者只有思想的活水永远激荡,方能才思不竭。诗人将这一深刻的哲理融入悠悠的水流中,灌进明净的池塘里,将古诗特有的哲理美推向极致。
一句话点读
读诗时,在疏通字句的基础上,应充分调动自己的审美知觉,通过再造想象,进入诗歌营造的艺术空间,走入诗人的心灵深处,感悟诗歌的理趣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