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绿色海绵视域下的生态洪调蓄系统格局规划路径分析

2017-05-31 21:31邢瑞鹤
建筑建材装饰 2017年4期

邢瑞鹤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现代城市都面临着内涝水患与水资源短缺这两种城市病,内涝水患这一问题在雨季尤为明显。新城市病给城市发展带来了许多不良的影响,同时也给居民带来生活上的不便。因此,我们应该重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效的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绿色海绵;雨洪管理;生态洪调蓄;安全格局;分析规划路径

引言

随着现代城市化的建设,许多大中型城市已经出现洪涝这种新城市病。例如北京、上海、武汉、长沙等等,这些城市都遭遇了雨季必将洪涝的事件,造成了“内陆看海”的新型奇观。新城市病一方面造成了城市交通瘫痪、对市民安全存在着威胁;另一方面,中国早被联合国评为“水资源紧缺国家”,在全国所有城市中,有400多座城市被认为供水不足,其中110多个城市被认定为严重缺水。这两种问题同时出现是有原因的,第一:一直以来,城市中大面积的地面都是按照传统的城市开发方式建设的,都使用的是不透水的地面,这导致了地表径流增加,水流聚集时间被缩短,这种情况给雨洪调蓄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第二:传统的城市排水理念是“使雨水尽快远离城市”,这一理念现今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城市雨洪管理的要求。以排为主的应对方式指的是排水主要依赖于市政的排水官网在短时间内对雨水的接纳,并且通过管道进行排出,这种方法既对市政的排水管道造成了非常大的压力,也没有充分考虑考城市缺水的问题,没有将雨水进行良好的利用,使得水资源的流失,导致有效资源的浪费。

1.国外雨洪调蓄的实践

雨洪调蓄是雨水储存和雨水调节的总称。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国际上就开始了对雨洪调蓄进行研究,雨洪调蓄理念的雏形就是针对雨水的调节和对雨水的储存进行研究。世界上对雨洪调蓄研究最早的国家之一就是美国,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就开始注意对雨水的收集、净化和储存,并且制定规定:在所有新开发的地区实施就地滞洪蓄水的方案,在新开发的地区的雨水径流要小于之前所开发的地区。除了美国,德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开始研究雨洪调蓄理念的国家之一,在同一时期,德国已经开始建立和完善雨洪调蓄技术及其相关条例。在1989年,德国出台了一部有关于雨水利用的法律《雨水利用设施标准》,这代表着第一代雨水利用技术的成熟。主要采取的技术措施是下凹绿地,植被渗沟等,另外也采取景观水体收集进行雨水的调控。日本在1980年就大力推广雨水贮留渗透计划,鼓励居民对雨水资源进行收集和再利用,致力于復活泉水、补充和涵养地下水以及恢复河流基流。1992年,日本颁布了“第二代城市下水总体规划”,提出将雨水渗沟和透水地面作为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组成部分。

相比于国外的城市雨洪调蓄系统的研究和实践,我国的雨洪调蓄系统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主要限制在城市小区,并且以工程设施的探讨为主,缺乏相对完整的雨洪管理,保护水质和景观综合效应为目的的宏观方面的雨洪管理规划。

2.生态雨洪调蓄系统规划的主要理念

2.1理念阐述。生态雨洪调蓄系统的规划设计的表现就是现代化海绵城市的建设。现代化海绵城市的建设一方面是通过城市透水铺装、植被的渗透以及湿地和其他水体等类似的景观要素来实现对雨水的资源再利用,充分做到了对自然水循环的系统建设,达到了分散蓄留、净化和吸收雨水的目的。而另一方面完成了自然水循环的系统建设,就可以加强城市在雨季应对暴雨和内涝的能力,减少城市内涝的事故的发生;除此之外,通过对雨水的充分利用,将城市中的湿地系统进行重建,不仅能够使得雨水资源被有效利用,而且使得城市生态基础更加的多元化。

2.2技术路线。本规划从场地的生态安全格局进行分析和作为出发点,判断在城市开发过程中需保护和维护的关键斑块和景观廊道,再结合生态基础设施布局制定雨洪调蓄系统的宏观空间骨架;对城市道路定线和小区地块划分做进一步配合,逐级逐层细化雨水管理区的结构和对雨水控制指标,并对系统的雨水承载容量进行仔细验证。

2.3构建格局。景观生态安全格局了理论提出:景观中存在着某种潜在的空间格局,被称为生态安全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是由景观中某些关键性的局部,空间和位置所构成的,其对维护或控制某种生态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生态安全格局的构建分为三个方面,第一:对阻力面进行建设;第二:建立场地生态基础设施,主要的核心是生态廊道;第三:按照雨洪管理的要求进行扣减格局的建设,主要是以生态廊道为主,一次建设绿地、汇水廊道等等。

2.4设计系统。在生态雨洪调蓄系统中,要将三个层次的雨洪管理区和三个层次的雨水控制要求做到一一对应。分别是:三级管理区控制36mm/h(一年一遇)降雨;二级管理区控制45mm/h(两年一遇)暴雨;一级管理区控制50mm/h(三年一遇)暴雨。做好各个管理区的相应配套设施,从地表径流的源头就开始层层滞留,逐级减少的雨洪调蓄体系。

2.5用地指标。依据城市规划用地标准,一二级雨洪管理的设施设备主要依托城市中的公共绿地进行投资建设;根据生态廊道宽度设置的要求,设置一级雨水设施设备占地约在11%,耳机雨水设施占地4%,三级管理片区总共占地70%,其中,三级雨洪管理设施主要依托小区内绿地建设。

3.总结

作为城市的“绿色海绵”,生态雨洪调蓄系统转变了传统的城市解决雨水的思路。一方面减轻了城市中管道排水的负担,另一方面提倡将雨水作为一种可再利用的资源,解决城市缺水严重和雨季洪涝的问题。生态雨洪调蓄系统具有多功能性和可塑造性,使得其不但适合用于城市的建设与开发,还将逐步走向旧城区和易出现洪涝的城市改造计划,提高城市抵御暴雨的能力。构建“绿色海绵”,不仅解决了城市生态安全的问题,更是探索了一条生态的景观设计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