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与要点

2017-05-31 21:09张文静
建筑建材装饰 2017年4期
关键词:海绵城市

张文静

摘要:海绵城市建设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更高层面的表达,其核心理念就是低影响开发。本文以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相关理论为依据,主要分析了雨洪资源、基础设施等技术的设计思路和要点,并结合具体实例进行了论证。

关键词: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

引言

城市出现的内涝现象,不单单是排水不畅,地下管网不合理的问题,更多的是由于城市的建设规划忽视了生态,使其失去了“弹性”。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使得我国水资源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它从根本上改变了防洪防涝的管理方式,通过将雨水、洪水看做一种资源并加以利用,来实现水生态治理的目的,是水安全的重要保障。因此进一步强调和重视海绵城市的建设,科学进行规划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1.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概述

1.1海绵城市建设的意义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可以提高现有雨水系统的排水能力,而且可显著降低基础设施建设费用。概括来说,其建设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1)生态效益: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恢复被破坏的水生态系统,进而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改变区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带来显著的生态效益。如:生物滞留设施、下沉式绿地等技术措施对城市水污染控制和水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绿色排水系统,能有效降低城市径流系数,恢复城市水文条件等。

(2)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一是丰富城市公共开放空间,如广场、公共绿地,服务了城市各类人群;二是绿色生态环境的构建,提升了城市品质和整体形象;三是水资源供需矛盾的解决,改善了人居环境。

(3)经济效益:一方面海绵城市建设将雨洪作为资源充分利用,是集约型发展的典范;另一方面海绵城市是最基础的公共服务类设施,不以盈利为目的,并产生了难以估量的综合效益和间接效益。

1.2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对生态城市建设的作用

一是海绵城市的规划设计理念中由于考虑到水的循环利用,统筹将水循环和控制径流污染相结合,因此增加了城市弹性的“海绵体”,既提高了城市水资源的利用,又降低了城市污水的负荷。

二是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对河湖、湿地等现存的“海绵体”进行了最大限度的保护,并与绿地系统规划和城市排水防洪规划相融合,不仅使雨水下渗率得到了提高,而且还缓解了城市热岛效应。

2.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要点分析

2.1雨洪资源优化利用技术分析

海绵城市建设后,污水先通过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对雨水进行净化后,在排人河道,能够改善水环境。由此在规划设计中,应减少不透水铺装,尽量恢复自然地貌和植被,增加水域,提高水系连通性,恢复丰富的河网、滞留塘、雨水湿地等水体类型,将雨洪资源转化为水资源,这样不仅可增加新的亲水景观区域,还可提高区域地区的防洪安全等级、更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城市水系空间格局。

2.2生态基础设施设计技术分析

渗透铺装设计的主要要点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渗透材料自身的透水速率和材料之间的衔接问题。根据这两方面的内容,渗透铺装可分为以下三类:

(1)缝隙透水铺装:这种模式主要是在路面砖铺设过程中,衔接处留出一定的间隙,并用细砂或石子填充,改变原路面不透水的状况,这种铺设对于减少路面积水量,加速地表水透水量有着重要作用;

(2)自透水铺装:主要是利用铺装材料自身透水性,来构建出一个完整的下垫面块。如透水沥青铺装,自身具有孔隙,在雨季有利于雨水渗透到垫面下的土壤层,旱季,铺装材料的空气可为土壤提供换气功能;

(3)组合铺装:主要是将缝隙透水铺装和自透水铺装进行组合运用,来实现提升地表缝隙的渗水量与透水速率,并保护水体生态环境的作用。如透水砖的研制应用,充分利用了两种铺装的优点,优化城市地面的透水功效,形成了一个完善的渗水体系。

3.案例分析

我国某城市为了更好地实现湖域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进行了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其中建設雨水调蓄利用设施,以及控制面源污染对水资源保护,水质改善有着重要意义。具体建设规划设计思路如下:

(1)住宅小区:主要通过“渗”、“蓄”及“排”为主要方式进行雨水管理,缓解水质性缺水问题,设计利用地形地势,修建植草沟,透水铺装与雨水花园,疏导径流,增加下渗面积与径流。其中新建小区主要通过绿化带,将路面沉积的泥沙,以及积水附着的营养物质等面流污染进行初期物理过滤,汇入河中。

(2)公共建筑:主要是在公共建设区域建设绿色屋顶,滞留雨水并调节大楼温度,节约能源,公共建筑开放的绿地区域改造为雨水花园,通过下凹绿地将雨水汇集、渗透及储存加以利用。

(3)道路:城市道路现状为南水进口偏少,周边绿植高于路面,路面雨水汇水无法进入周边绿植,导致雨水无法合理利用。并且旧路周边的建筑退线有限,雨水管理单一,因此设计中对周边的树木基底进行改造,做渗水树池,人行道部分改装成透水铺装,减少面流总径流对于周围带状或片状绿化的道路,绿化带可改建为下沉式绿地或者生物滞留池,将路面雨水收集,引导汇集,增强下渗。

(4)绿地广场:该市绿地广场普遍硬化面积较大,具有较大的雨水径流系数,地面排水未经处理,直排人湖区,广场内绿地上壤透水率较低,净水效果不明显,局部部分地段坡度较大,表土易被冲刷,因此绿地内选择设计了各种设施类型,如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和调蓄塘。

4.结语

总的来说,海绵城市建设的科学规划,不仅是我国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措施和具体体现,也维系着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是新的经济热点。其建设规划的关键在于增加雨水的地表下渗率和城市湿地面积,实现区域和城市的雨洪资源化。因此城市建设规划人员要立足于区域生态环境与条件,运用海绵城市理念,采取针对性的绿色雨水技术、生态基础设施技术,正确处理城市雨水排放与水体生态环境问题的问题,进而避免城市因用水、排水问题造成的隐患事故,促进生态城市的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海绵城市
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城市道路设计方式研讨
PPP产业基金平台模式方案设计
建造"海绵城市" 下雨不再"看海"
基于“海绵城市”构建的盐城市雨水适应性景观设计研究
“海绵城市”理念下,构建低影响雨水开发系统的研究综述
中国为何要建“海绵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