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佩涛
[摘 要]根据笔者多年在西藏从事消防战训工作的经验,依据实地调研的基础资料,结合高原地区实际情况和消防工作特点,分析了高原地区战训工作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效能提升的几点思考,为高原地区战训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关键词]青藏高原 消防 战训 效能提升
中图分类号:TM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12-0327-02
1 前言
青藏高原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分布在中国境内的部分包括西南的西藏自治区、四川省西部以及云南省部分地区,西北青海省的全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部以及甘肃省部分地区,平均海拔4000~5000米,地形复杂多变,空气干燥稀薄,气温常年偏低。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该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相比较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落后的局面更为显著。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经济社会的不断纵深发展,国家政策的调整,该区域内经济有了较大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各类致灾因素随之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受到极大的威胁。高原消防部队作为一支灭火救援、维稳处突的专业队伍,接警出动越来越频繁,作战对象越来越复杂,工作难度越来越大,对人员、装备、技术战术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消防战训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消防部队履职效能。通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消防部队战训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为各项职能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对于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局势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同时,日趋严峻的形势,对消防部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满足形势发展需要,笔者结合长期在西藏从事消防战训工作的实践经验,就如何提升青藏高原地区消防战训工作效能提出一些浅显看法。
2 西藏消防战训工作存在的薄弱环节
消防战训工作是灭火救援和灾害救援的基础,包括日常训练和战备训练。训练成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消防部队执行任务使命和战斗情况的优劣。而西藏与缅甸、印度、不丹、尼泊尔、克什米尔等国家及地区接壤,陆地国界线4000多公里,边境线占全国陆地边境线的1/6以上,是中国西南边陲的重要门户,维稳和反分裂斗争形势十分严峻。西藏消防部队作为一支常年驻守在边疆一线,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防护一线的尖刀力量。近几年来紧紧抓住加快转变部队战斗力生成这个核心,把打造现代化高原消防铁军作为全面提升部队战斗力的一项战略举措,统筹规划、全力推进,采取超常举措,向部队内部挖掘潜能,部队各项训练成果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然而从实际的效能来讲,因高原地域、氣候、环境等多方因素的影响,战训工作的深度、广度以及科学性仍然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2.1 人才培养激励机制较弱
从工作实际看,虽然近几年部队建立了如基层中队优先晋升、战训工作岗位津贴等部分制度保障,但是受社会思潮中的不良价值观,部队人员编制,驻地地域环境,过多行政事务等因素影响,官兵训练热情波动大,严重影响战训效果。战训岗位和基层执勤中队官兵承担着部队管理、应急救援、消防勤务及日常性训练、演练工作,且长期处以值班备勤工作状态,缺乏必要的学习时间和个人空间,工作和心理双重压力较大。在个人晋升、立功受奖等方面,享受不到与其工作对应的待遇,仍需同台竞争,没有合理的激励、奖惩机制。医疗保障也不到位,官兵因训练受伤后虽然进行了及时的处理、治疗,但是一些高原训练伤、职业病后期得不到高度重视,导致不愿意在战训岗位干,业务尖子不愿留等现实问题的存在。
2.2 训练设施装备建设较弱
随着近几年西藏社会经济形势的快速发展,“三基”工程建设的推进,各级党委政府在消防部队建设方面的投入不断增加,但是受经济发展制约,西藏消防部队训练设施、器材装备建设仍然滞后于内地省市。消防队站装备器材配备大多数未完全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装备配备标准,无法满足工作实际需要。装备配置结构不合理, 管理不到位。随着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广泛应用,灭火救援难度逐渐加大,现有的装备在一些恶性火灾和特殊救援面前显得无能为力,如对于特殊灾害事故的救援,急需配置一批高科技含量的消防装备。目前特勤装备主要配备在特勤队,且数量小、无备份,多数普通中队缺乏特勤器材。另外,由于管理人员知识不全面,人员更换频繁,无法及时掌握消防器材装备的使用方法和维护保养技能,管理上存在盲区。同时,支队、大队、中队模拟训练设施缺乏,不能涵盖本地区灾害事故类型,无法满足真烟、真火等训练条件,缺乏具备实战训练功能的设施,降低了训练的成效,制约了部队战斗力的提升。
2.3 官兵思想意识有待加强
由于西藏地处反分裂斗争最前沿,消防安全保卫任务十分繁重,常年有近5至6个月时间处于等级战备,全年几乎每天都有消防现场执勤保卫任务,以拉萨支队为例,每年有200多天处于等级战备执勤期间,年初有大型节假日和敏感三月份,年末有各项比武考核,整个部队真正能够正常有序开展训练、演练、熟悉等基础性业务工作只有短短的六个月时间。期间,还要承担各类重大会议、领导元首保卫等一系列消防勤务。基层中队根本时间组织官兵开展理论教育、业务学习、训练和管理等日常性工作时间特别少。而目前多数单位战训岗位人才配置不足、素质不高,造成部分单位执勤训练标准不高、方法简单、模式单一,“练为看、练为考”的现象仍然存在,只要保证队伍不出问题,管制松紧都一样,只要能确保安全,在训练中不出现任何问题就可以不必进行创新改革。
2.4 科学合理的高原训练模式有待创新
高原有着特殊的自然环境,其特点是低压、低氧、气候干燥寒冷、风速大、太阳辐射和紫外线照射量明显大于低海拔地区。长期在这种环境下生活,对人体机能影响较大,特别是思维能力、记忆力、视力和认知功能的影响显著而持久,而在高原上进行训练,缺氧对人体刺激会导致人体生理生化机能产生一系列的变化来适应高原环境所致的低氧和运动缺氧的双重刺激,同时除了缺氧外在高原训练的训练安排,高原训练的高度、内容,期间营养补充、医学监护等各种因素也会影响训练的成效。尽管前期消防部队在战训作业上加大了一系列的改革,在执勤岗位练兵上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但是当前部分高原消防部队在训练过程中仍然采取原始训练方法,不注重结合高原实际,没有进行科学合理创新,多数仍然将训练重点放在基本功上,训练模式单一等问题较为突出。实战化、基地化训练因多种因素限制,走过场、图形似上还较为常见。而部分官兵为了追求训练成果,时常出现超负荷训练,这些缺乏科学性的传统训练方法,往往导致身体机能出现较大损伤。
3 提升青藏高原地区消防战训工作效能思考
习总书记指出,“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是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指示要求,不断创新、深化改革,切实转变思想观念,结合高原地区消防部队自身实际情况,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积极调整战训工作适应新时期的发展和新任务的特点,全面提升消防部队灭火救援战斗力,在应对各类灾害事故的危急时刻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无坚不摧。
3.1 改进人才体制机制建设,提升战训人才队伍素质
在新技术革命日新月异的今天,人才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一种特殊的、具有创造力的资源。而消防部队战训干部肩负着日常组织训练和灭火救援时的指挥任务,随着复杂性火灾的不断增加,扑救难度在不断增大,多种形式的抢险救援对于消防部队来讲也是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对战训干部的专业性和技术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唯有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指挥水平才而能胜任这一岗位。建立健全战训骨干“选拔培养”、“传、帮、带”工作机制,从制度层面探索建立“干部分级带教”、“骨干定向培养”、“岗位有序传承”,严格选拔懂战训、业务素质强、责任心强的干部,良性循环,注重思想品质、业务技能和工作方法的继承延续,全面建强战训各类后备骨干队伍。从加强队伍建设和提高战斗力的角度出发,建立健全科学规范、公平竞争、择优任用、人尽其才、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评功、评优、评先活动,都应优先考虑基层执勤中队官兵,并在政策方面给与一定的倾斜。通过调休疗养、内地交流、经济奖励等措施,鼓励战训岗位和执勤中队干部在一线建功立业。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制度,保障战训岗位和基层中队干部切身利益,激发干部工作责任心。
3.2 在装备、训练基础设施建设上寻求突破
器材装备、训练设施就是消防部队的“武器弹药”,它是一个地区消防实力的重要体现,是战斗力生成的基本要素。器材装备配备的优劣,训练设施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消防部队战斗力的强弱。严格落实国家装备配备标准,积极主动向各级党委政府反映部队建设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协调好各方面关系,将装备和训练设施建设资金纳入政府财政预算,针对高原地區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财力有限的情况,可以采取配套方式,多渠道筹集经费,从“自治区、地市、县”三级按比例配套落实资金的办法,逐级定量下达经费配套任务,为消防装备投入、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