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振博
摘 要 高中美术鉴赏课是高中阶段美术教学的重要形式,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将对于实施新课标下美育教育具有现实的探究意义。
关键词 美术鉴赏课;审美能力;美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3-0093-02
1 前言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是培养具有文化和美育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美育主要通过各种艺术教育或者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熏陶、感染等过程,让学生认识美、体验美、创造美,它是一项培养人全面发展的教育工程。根据教育环境的不同,美育教育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目前高中学生接受美育的主要方式是学校教育,学校教育直接关系到能否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是实施美育的关键。
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美术鉴赏课作为高中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求通过学生对优秀美术作品的鉴赏,感受艺术魅力的同时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因此,高中美术鉴赏课中教师要按照新课标要求,通过美术鉴赏课陶冶学生情操,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理解力、创造力和想象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美育日益受到各级学校的重视。高中美术是普通高中的一门必修课,由于目前很多学校一味追求升学率,只注重美术理论学习,忽视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高中学生学习负担很大,对于艺术作品的鉴赏水平参差不齐,高中美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观念也不能与时俱进。笔者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模式主要存在以下几种。
1)“教师传递—学生接受式”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般是教师总结艺术作品的内容、特点、意义等,把考试重点进行标注,学生熟记。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是学生机械地接受美术理论知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艺术创作能力得不到锻炼。
2)“教师主体—学生客体式”教学模式。运用这种教学模式,教师成了课堂的主人,在讲课过程中运用过于专业的术语,高中学生很难理解。比如绘画术语二度空间、三度空间、质感、色性等,教师讲得口若悬河,学生听得糊里糊涂、不知所云。这种教学模式忽视鉴赏主体地位,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对于美术作品毫无兴趣,更谈不上培养审美能力。
3)“情境式”教学模式。情境教学是目前比较受欢迎的一种教学模式,是教师有目的地创设形象生动、富有情绪色彩的教学场景,寓教学内容于情境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这种教学模式的优点是注重“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感受艺术美,尤其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审美能力等。然而对这种模式,许多学校刚刚开始尝试,还有待于积累经验、摸索规律。
3 高中美术鉴赏课的重要性
高中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课程比较紧,他们的年龄在十七八岁,正处于心理和生理发展从稚嫩到成熟的转变时期,具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比较强烈的审美感受能力,但有时审美评价偏理性化。高中学生的审美心理主要包括审美认知、审美情感和审美心理倾向三个方面。高中美术鉴赏课可以完善学生的审美认知心理、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感、塑造学生的审美心理倾向,教学中不仅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按照美的规律去体验美、创造美[1]。
然而当前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模式比较守旧,“传递—接受”式、“教师主控”式等教学模式依旧是教学主流,严重影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学生不能真正感受艺术作品的魅力与灵魂,与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要求不完全一致。因此,高中美术教师必须采取措施,通过美术鉴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4 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策略
师生互动,营造和谐审美气氛 美术鉴赏课是通过对优秀艺术作品的交流和感悟来陶冶情操,激发学生的审美乐趣,在日常生活中善于发现美、认识美。
首先,一堂课开讲前,教师预留15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讲解,把这节课的作品展示完之后,让学生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感受进行小组交流,每个学生都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比如鉴赏《米洛斯的阿芙罗狄特》这幅作品,让学生说一下看到这幅作品时觉得作品中的女人美吗?为什么她会成为赞颂女性人体美的代名词?她的断臂美体现在哪里?等等。这个教学环节给学生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充满自信地回答艺术美的体驗情感。教师给予及时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2]。
其次,鉴赏课教师要丰富教学方法。高中美术教师可以开展小组合作教学法、导学案教学法、审美与实用结合教学法等辅助教学,教学方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如鉴赏《宴乐采桑狩猎交战纹壶》这幅作品,教师首先讲述宴乐狩猎攻战纹壶有关时代背景及壶的主体三道纹饰的艺术特点,然后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对这幅作品的感受等。这幅画内容反映了战国时代生产、生活、礼俗等各个方面的资料,作品动作特征鲜明,叙事清晰,整个画面浑然一体,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通过鉴赏,学生不仅了解了艺术作品的意义,还学习了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最后,师生共同交流、互相点评。师生之间的作品交流可以促进学生学到的知识用于实践分析。学生通过感受优秀艺术作品的精髓,动手临摹或者创作作品;教师积极评价学生的作品,肯定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学生最终真正品味艺术作品的真谛,达到提高审美能力的教学目标。
紧扣主题,强调基础审美要素 传统的鉴赏课,一些教师运用过多的专业美术术语,把一堂生动有趣的鉴赏课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学术专业课;也有部分教师过分强调鉴赏课的休闲轻松,把高雅的美术鉴赏课变成了漫无目的的作品展示课。这些都没有紧扣高中美术鉴赏课的主题,不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除了要具有深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经验外,还要有较高的教学水平,从教学目标、教学形式到教学内容,都要紧扣教学主题,抓住本节课艺术作品的精髓,努力达到通今博古、心领神会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高中美术山水画《望庐山瀑布》欣赏过程中,教师配上古典音乐《高山流水》或者现代曲《江南》,鉴赏完毕后让学生讲出自己的内心感受,再进一步和学生交流这幅作品的时代背景、文化底蕴、笔墨表现和作品中蕴藏的中国传统人文思想等。这样通过紧扣每节鉴赏课主题,强调基础审美要素,为学生美术鉴赏能力的提高打下牢固的理论基础。
对比鉴赏,拓宽审美视野 对比鉴赏一般分为同一时期不同题材的作品进行对比鉴赏、相同题材的作品进行对比鉴赏。同一时期不同题材的作品受特定历史时期文化背景的影响,也许题材和艺术表现形式不同,但具有相通的文化内涵。比如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后三杰的优秀作品,达·芬奇的肖像画《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的教堂壁画《最后的审判》以及拉斐尔的《圣母的婚礼》,虽然三幅作品的题材与内容不同,但是通过教师讲解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社会文化特点,艺术家都力图通过美术创作来表达对中世纪社会束缚的不满,对比一下三幅作品,学生可以发现三件作品的内涵折射出当时社会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传统的宗教题材反映出人们对理想生活的向往。通过多幅作品的比对鉴赏,拓宽了学生的审美视野。
传授经验,培养审美鉴赏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高中美术鉴赏课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对大量优秀作品的欣赏,把美术鉴赏方法传授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力[3]。
首先,每次作品鉴赏课上,教师结合作品的文化背景、时代特点、画风技法等进行讲述,让学生理解这幅作品的同时,对同类型作品也有一定的认识,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教学效果。比如认真学习抽象作品中蒙德里安的《黄与蓝的构成》后,学生进一步独立欣赏马列维奇的《青色三角形与黑色长方形》、库波卡的《垂直线语系习作》等,寻找抽象画的共性。
其次,不断加强学生的美术理论技能,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不要仅仅停留在作品的表面,要真正感悟到艺术的魅力。
最后,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多加强交流。每个人的思维方式和理解能力不同,所以对相同的作品每个人的体会相差很多,在交流中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审美能力[4]。
5 总结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高中美术鉴赏课进入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学生通过学习美术基本知识,培养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审美观和价值观等,具有时代性。因此,高中美术鉴赏课对于学生审美心理的建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5]。目前在高中美术鉴赏课教学中, 教师应当意识到美育的意义及美术鉴赏教学的重要性,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通过美术鉴赏课来增强艺术作品的人文和艺术文化色彩,让学生可以陶冶情操,放松平时的学习压力,提高审美能力,不断得到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晶.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4):77.
[2]何涛.高中美术鉴赏课是当代高中生全面素质形成的重要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247.
[3]张永芳.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4]彭西东.美术教学中对学生進行审美能力培养的重要性[J].周口师范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2(3):69-70.
[5]何涛.高中美术鉴赏课是当代高中生全面素质形成的重要途径[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0(3):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