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经验:加强民族文化传承 助力文化精准扶贫

2017-05-30 12:17潘金德杨丹妮
歌海 2017年1期
关键词:文化扶贫三江民族文化

潘金德 杨丹妮

[摘 要]文化扶贫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扶贫方式,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贫攻坚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通道。三江县在借力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中通过“三步走战略”(即“走文化惠民之路”、“ 走文化旅游之路”、“走文化遗产基地化之路”)实现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精神需求与脱贫致富的双满足,努力探索出少数民族山区文化扶贫的新思路。

[关键词]三江;民族文化;文化传承;文化扶贫;精准扶贫

三江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三江县”)位于广西北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总面积2430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167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39.3万,是广西唯一、全国成立最早且侗族人口比例最高的侗族自治县。近年来,三江县大力加强民族文化传承力度,依托县域多彩纷呈的文化遗产资源及生态风光资源,挖掘地方文化特色,走出了一条民族文化助力精准脱贫的好路子。“十二五”期间,三江县以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县”、“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为载体,颁布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条例》,积极创建国家级侗族文化(三江)生态保护区,推进侗族村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大型侗族风情实景演出《坐妹》、“中国(柳州·三江)侗族多耶节”等特色文化产品知名度进一步提升,获得“广西首批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县”、“全国文化先进县”等荣誉称号。

文化扶贫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扶贫方式,为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扶贫攻坚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通道。三江县在借力民族文化传承与保护中通过“三步走战略”(即“ 走文化惠民之路”、“ 走文化旅游之路”、“ 走文化遗产基地化之路”)实现了人民群众基本文化精神需求与脱贫致富的双满足,努力探索出少数民族山区文化扶贫的新思路,让山区各族群众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取得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走文化惠民之路

(一)树立文化精品意识,引领文化品牌发展

三江县近年来把文化惠民作为民生工程的重要内容之一,依托民族文化优势,积极探索将文化产品推向市场,在打造文化品牌上树立精品意识,突出惠民目的,形成相对固定的产业链,着力让民族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促使民族文化传承呈现多元化、产业化和大众化发展,让广大群众共享品牌文化发展成果,逐渐探索出一条文化惠民助力民众脱贫的路子。

2011年,三江县统筹各相关部门充分利用优惠政策,积极争取政策支持,通过政府贴息,企业市场化运作等多种方式打造大型侗族风情实景演出《坐妹》,经过5年多的市场化经营该项目已迅速成为三江县一张亮丽的文化旅游名片。在2011年初,通过研讨、论证、采风、组织实施,以侗乡鸟巢场馆为依托,精心策划并打造成一台最具民族特色的中国首部侗族风情大型实景演出《坐妹》。该演出以当地侗族青年男女谈恋爱的风俗习惯为主线,以侗族民俗“坐妹”、婚庆、侗笛、芦笙、踩堂、侗族大歌等文化元素为内容,演绎文化精品。演出开演至今,经过多次改造提升,已经逐步成熟,赢得来自全国各地游客和外宾游客的好评,获得广西创意协会颁发的“最具创意侗族风情大型实景演出”荣誉称号,且获得广西第七届文艺创作铜鼓奖。

除了成功打造首个大型民族风情实景演出的文化品牌并与旅游项目对接实现“天天演”的产业化运作以外,三江创新文化宣传口号,着力以“中国侗族在三江”、“千年侗寨 梦萦三江”等为文化形象宣传主题,策划打造了中国侗族百家宴、中国侗族多耶节、中国侗族文化深度体验区等系列旅游品牌,形成了一批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达到彰显民族特色产业加速县域经济腾飞和民众脱贫致富的目标。

(二)依托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随着三江县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需求也由日常的物质保障需求延伸至深层的精神文化需求。三江各级部门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积极开展群众文艺工作,依托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积极争取政策项目资金支持,结合群众意愿,改善群众文化设施建设,围绕精准文化扶贫做足文章,强化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筑牢群众思想道德基础,推动精神层面脱贫。全县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建设”的原则,在所有行政村建设“五个一”标准的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即建设一栋文化综合楼、一个篮球场、一个文艺舞台,组建一支农民文艺队和一支农民篮球队。特别是在建设一栋文化综合楼中,按照各民族的风格,设计侗、苗、汉三种风格6套方案供群众自主选择建设。统筹宣传、文化体育、扶贫等17个职能部门的项目资金和闲置校舍、养老院、农民自留地等资源集中用于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采取“上级支持一点、财政解决一点、部门帮扶一点、社会捐助一点、群众自筹一点”的方法筹措资金。积极动员群众无偿让出土地,投工投劳,让群众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如三江县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针对该单位的对口扶贫村屯——良口乡燕茶村缺少公共文化活动场所这一现实状况,争取各级扶贫项目支持与民众自发投工投劳建成了可供村民文化娱乐表演的乡村戏台。2017年2月9日,三江县文化体育新闻出版广电局和三江县良口乡燕茶村联合举办2016年脱贫户表彰暨戏台庆典文艺汇演,表彰大会之后紧接着是一系列的演出活动。整个演出活动形式丰富,精彩纷呈。通过舞蹈、歌唱、民间说唱等表演形式,反映出了现代农村的发展和扶贫政策对农村面貌产生的巨大变化。同时,借助表演形式宣扬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党员先锋创业致富的带头作用,激励村民们勤劳致富、自主发展,步上小康之路。本次庆典活动达到了宣传脱贫攻坚的扶贫政策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文化带来的幸福生活,在实现物质脱贫的同时,实现精神脱贫,为集中力量打赢扶贫攻坚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强大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2016年,三江县文化部门加强农村核心价值观建设,组织理论专家、宣讲小分队深入村屯开展宣讲活动,解读党的创新理论,帮助群众理解中央精准扶贫等有关惠民政策。大力宣传扶贫脱贫先进典型,用榜样的力量感染群众,激发干部群众扶贫脱贫的信心。利用公共文化服务中心挂牌成立乡村讲坛、道德讲堂、书画室、文体排练室等多个载体繁荣文化,满足群众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此外,2016年以來,三江县还积极发挥民族文化的宣传优势和凝聚作用,结合全县重点工作,特别是“精准扶贫”、“旅游创A”、“种稻养鱼”等工作,精心策划制作了《精准扶贫》《千年侗寨 梦萦三江》《高山稻鱼》等系列节目。同年,继续与贵州、湖南等省的侗族县份联合作制播《全国侗语新闻联播》,全面展现三江县民族文化、民族风情旅游以及各条战线取得的丰硕成果,全方位报道全县精准脱贫的工作动态和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从而激发全县人民团结一致,奋发向上的精神,节目播出后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开发民族特色工艺品,着力推进文化产业扶贫

三江县根据各乡镇民族文化特点,推出“一乡一精品,一寨一特色”项目,分别在独峒、梅林、林溪、同乐等乡镇建立了“侗族农民画”、“侗族器乐”、“木构建筑”、“侗族百家宴”、“侗族刺绣”、“民族手工艺品”等六大文化产业基地,通过“基地+农户+作者”等有效模式,着力在民族特色工艺品方面实施文化产业扶贫,走一条经济与文化旅游相结合、推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致富路子。2015年,独峒“农民画”文化产业基地接待国内外游客近万人次,销售农民画2000余幅,经济收入30万余元;冠小“侗族百家宴”文化产业基地接待大型“百家宴”105批次,经济收入36万多元,解决了200多名妇女就业;同乐“侗族刺绣”文化产业基地采取以基地为中心带动全村发展模式,全村销售民族服饰、侗锦、刺绣等工艺品1000多件套,收入80多万元;梅林“侗族器乐”文化产业基地销售乐器近3000把,经济收入48万元。文化产业基地实实在在地拉动了当地群众创收,已成为新兴富民产业。仅以三江侗族刺绣工艺品保护与开发为例,近年来,同乐苗族乡以三江传福侗绣有限责任公司为平台,争取上级扶贫、文化和民族部门支持,积极对外宣传民族刺绣旅游产品。围绕“公司+农户+人才”运行模式,巧借三江侗绣博物馆为中心载体,积极组织开展侗族刺绣技艺培训与旅游工艺品加工培训,充分发挥培训教育阵地的作用。据统计,该乡举办侗族刺绣技艺培训班50余次,培训人数达3000多人次。目前,仅同乐乡有800多名农村妇女从事刺绣,年收入达3.5万元。2016年11月举办以“文化促脱贫”为题材的侗族刺绣旅游工艺品设计大赛,是三江县深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要举措。通过开展侗族刺绣设计活动,引进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贫困户)加工生产,并对活动及大赛作品进行宣传推广、对接市场,拓宽就业渠道,有效解决农村妇女就业难、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的问题;同时传承和保护侗族刺绣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精准脱贫,实现同步小康。

(四)电商跨越式发展助力扶贫之路越走越宽

“十二五”期间,三江县积极构建大交通,路网建设取得重大突破,贵广高速铁路全县贯通,三江县成为全国首个开通设站的侗族自治县。2016年5月15日17时43分,“柳州三江号”的开通运营让三江侗族自治县自此成为了全国首个动车始发终到站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据了解,“柳州三江号”是南宁铁路局首次在县级行政区开行始发动车组列车,也是全国首次在少数民族自治县、国定贫困县开行始发旅游扶贫动车。这对列车的开行,将进一步凸显三江交通枢纽、生态产业、风情旅游等发展优势,激活侗乡经济社会发展潜力,助力侗乡精准脱贫,扩大粤桂黔三省区高铁经济带的乘数效应。交通网络的大拓展,推动了商贸、物流、电子商务等服务产业在全县的跨越式发展。为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市、县《关于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实施意见》,积极创新扶贫开发模式,有序推进电子商务扶贫发展,三江县积极以电商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抓手,通过宣传培训、市场对接、政策支持、提供服务等形式,扩大农产品、特色产品网上销售规模,引领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帮助农民实现创业就业,加快脱贫致富步伐。全县电子商务工作呈现出进展有序、发展较快的强劲态势。三江县于2016年11月举办了“党旗领航·电商扶贫主题‘我为家乡代言”活动。该活动以“党旗领航·电商扶贫”为主题,讲述“文化家乡”、“最美家乡”、“典故家乡”、“魅力家乡”等健康向上、情趣优美的内容,用“故事”述说历史和家乡魅力,体现和反映广大群众的爱家之心、强乡之愿、报乡之志。该活动希望通过培育三江县电子商務创业主体,挖掘三江县具有电商营销价值的地方特色物产,精准发力带动农产品上行,全面打造三江县民族文化旅游品牌,加快推动农村电商产品的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推动电商扶贫创业示范县建设。

二、走文化旅游之路

三江县拥有极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和旅游资源,以侗族鼓楼、风雨桥等木构建筑艺术闻名于世,享有“世界楼桥之乡”、“中国侗族在三江”之美誉。三江侗寨古村落具有悠久的历史,侗寨特色在湘、黔、桂三省(区)的侗族村寨中独树一帜,其特点是文化积淀深厚、民俗源远流长;文物种类繁多、部分保护完整;村寨民居集中、连片规模庞大;木结构建筑风格展现美轮美奂,在人类学、社会学、民族学和审美价值方面相当突出。三江民族风情浓郁,鼓楼、风雨桥和侗族大歌被誉为侗族三宝;程阳永济桥、岜团桥、马胖鼓楼与和里三王宫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国(柳州·三江)侗族多耶节”获评中国十大品牌节庆。目前三江形成了以“县城——和里——三江口古县城”东西一线为界,并以程阳八寨为中枢进行延伸的民族文化长廊旅游格局,且旅游目的地以此界以北、以西辐射沿线周边其他近百个传统侗寨。

从根本上来说,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是三江旅游文化的灵魂,文化旅游是三江旅游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近年来,三江县把特色文化旅游业定位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努力创造独特的品牌项目和品牌活动,提升文化与旅游的关联度、融合度,促进旅游业与扶贫攻坚、生态产业、特色城建、文化繁荣深度融合,逐步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这几年来,全县完善“一轴两翼”旅游发展格局,加快完成程阳八寨创5A景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创新旅游业态,推进“旅游+”模式,积极发展乡村旅游,加强旅游商品开发,实施旅游精准扶贫,加大旅游资源和民族文化保护力度,增强民族节庆活动影响力,主动融入贵广高铁经济带旅游精品路线,完成创特、创标“双创”工作。自2011年“十二五”规划实施以来,三江县积极打造“千年侗寨 梦萦三江”旅游品牌,致力建设成为中国侗族文化深度旅游休闲目的地与世界级的侗族风情精品旅游体验目的地。譬如,作为三江旅游胜地的林溪乡经过多年打造,“文化林溪”节庆品牌已逐渐形成,“一桥八寨一宴一线”(程阳桥、平岩等八寨、冠洞百家宴、高秀高友美丽线路)旅游格局初步形成,韭菜节、红薯节、芦笙节、侗族鱼食节等节庆活动得到社会认可,通过构建旅游与文化共融共生的平台以达到民族文化传承与旅游开发获益的双目标。目前,全县日益形成“日日看坐夜,月月过大节,千人吃百家宴,万人看斗牛”的旅游态势。精品侗寨游让侗寨特色风貌得到极大地恢复;侗族歌舞、建筑、农耕等传统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生态特色农业产业的政策、资金、技术、销售的扶贫力度让农民从中得到实惠;同时各旅行社多组织推广美丽乡村游,鼓励与毗邻村镇多交流,以“月也”等形式进行交往,有利地促进桂、湘、黔三省区边界的各族民众友好相处,共同致富。

三、走文化遗产基地化之路

三江县是一个文化遗产资源大县,全县共有4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3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4个。

“十二五”期间,该县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坚持创新传承、精准发力,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工作成效凸显,通过抓培训、抓传承、抓娃娃、抓基地、抓展示、抓宣传、抓利用等“七抓”手段,以“请进来+走出去”办法,大力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村屯、进机关、进企业“五进”活动,逐渐探索出一条文化遗产基地化的保护模式。从2008年开始,三江县建设了一批文化遗产基地,并将基地设在农村,有些基地直接设在农户家里,县委、县政府统筹相关职能部门形成合力保护,在全县范围内选择具有区域代表性项目的乡村建立文化遗产传承基地、示范点。如在程阳八寨(岩寨)建立了柳州市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展示中心,在梅林、良口、富禄、同乐、独峒、林溪等乡村建立侗族大歌、侗戏、侗族花炮、侗族刺绣、侗族农民画、侗族器乐、侗族百家宴等传承基地(馆、所、点)。为了使文化遗产在动态实践中得到积极保护,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合理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让当地的传承人和群众获得利益,提高他们的传承积极性,三江县陆续建立了同乐侗族刺绣传承基地、冠小侗族百家宴传承点、侗族木构建筑工艺品开发与示范基地、三江县电脑刺绣工艺品开发示范基地,带动当地群众充分利用民族文化进行创收,充分发挥了某些文化遗产的可产出效益的优势,不仅促进了该县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而且也探索出一条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富民兴文之路。

三江侗族村寨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村落文化景观最具特色的代表之一,作为传统人类居住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文化与环境相互作用所产生的良好效果,具有完整性和原真性特征的世界文化价值标准,是侗族人在长期历史进程中独立创造、逐步完善且延续至今仍保持强大生命力的活态遗产,高友村、高秀村、平岩村、高定村、车寨村等三江侗族村寨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为更好地推进侗族村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2015年7月7日-8日,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召开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三江侗族自治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条例(草案)》,从立法的层面,为三江侗族自治县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与发展护航。《条例(草案)》以条款的形式对民族特色村寨的保护问题进行规范。同时,三江还将保护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与民族团结创建活动紧密结合,布央村、高定村、丹洲村、冠小屯等12个村寨被命名为国家首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这些特色突出、产业支撑有力、民族文化浓郁、人居环境优美、民族关系和谐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在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民居、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培育当地特色优势产业、开展民族风情旅游、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增加群众收入、巩固民族团结等方面将会给全县社会发展发挥榜样作用。三江的高友、高秀、弄团等十个村入选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名单,将通过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科学编制乡村旅游扶贫规划,突出乡村自然资源优势,挖掘文化内涵,开发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带动贫困户参与的乡村旅游产品。而这一批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的建设也必将发挥乡村旅游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

四、未来之路

(一)申请中央专门对国定贫困县文化扶贫专项资金

“十三五”时期文化精准扶贫工作,需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采取切实措施推动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申请中央专门对国定贫困县文化扶貧专项资金,推动工程项目优先向贫困地区倾斜,不断增强贫困地区的文化发展动力。全县要用好管好文化扶贫资金,充分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确保资金用于解决突出问题。要进一步完善监管制度和机制,杜绝文化扶贫资金跑冒滴漏、挤占挪用。

(二)加强基层培训力度,培育民族文化品牌

落实对口帮扶责任,通过产业扶持、协助推广民族特色产品等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注重文化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加强对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农村和民间人才的资助与培训,发挥文化经营能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示范户等文化人才的榜样与示范作用,大力培养文化传承人等实用型乡土人才,提高少数民族劳动者素质,增强少数民族群众的自我发展能力。

(三)灵活倾斜项目支持,助推攻坚脱贫工作

为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政府关于扶贫开发指示精神,积极推进文化扶贫工作,助推三江县实现攻坚脱贫摘帽,需要争取更多的倾斜项目的支持,推出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向贫困村倾斜、文化惠民下沉到贫困村、文化人才下派到贫困村、非遗项目助力扶贫、争取上级扶持五大实招,多渠道、多方位落实文化扶贫工作。

一是加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向贫困地区倾斜的力度。发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作用,下发文化建设相关标准,在县文化中心建设的基础上,指导贫困村整合宣传文化、党教、科普、体育健身等设施资源,依据村情,因地制宜,建设社区(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和文体活动广场,丰富和完善服务功能。重视搬迁移民集中安置点公共文化设施服务建设。指导各乡镇将文化设施建设纳入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规划,合理选址,标准建设,确保每个搬迁移民集中安置点都建有符合标准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文体活动广场。

二是文化惠民下沉到贫困村。指导帮助文化贫困村开展农村文化活动,送戏、送电影、送图书、送书画下乡活动优先安排到贫困村,在活动场次、数量上予以倾斜。

三是文化人才下派到贫困村。开展辅导培训下乡活动,加强贫困村文化人才培养,以基层文艺骨干带动文化惠民活动的深入开展。

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助力扶贫。以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为抓手,推动传统工艺与互联网、与现代生活、与市场、与教育、与群众需要结合,依托文化遗产基地为载体,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抓手,从娃娃抓起,传承传统文化;创建具有地方特点的传统工艺产品特色品牌,做大做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企业,解决留守妇女、残疾人、下岗职工等贫困人口再就业问题。

五是争取上级扶持。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和平台,推动文化服务资源向贫困地区倾斜,壮大文化服务队伍,大力开展文化宣传服务活动,将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支农惠农政策以及科学文化知识及时传达、传授给贫困地区人民群众,切实提升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文化脱贫致富能力。

猜你喜欢
文化扶贫三江民族文化
它们的家乡——“三江源”
三江并流
“互联网+”助力文化扶贫
贵州民族乡村“文化扶贫”探析
精准扶贫勿忘“文化扶贫”
精准扶贫勿忘“文化扶贫”
俄汉成语中动物形象特点分析
浅析民族文化和传统图案在面料设计中的应用
内蒙古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效果研究
论仡佬族作家王华小说中的乡村镜像与民间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