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冬生
社会工作本土化一直是我国社会工作理论界、教育界、实务界以及政府高度关注和全力推进的一个重大课题。既然说要“本土化”,那必然是“舶来品”。的确,社会工作作为一个专业、一个职业,确实是起源于西方,与工业化背景息息相关。而在此期间,检视我们过往的服务,我们发现,即便是在计划经济时代,我们有些服务工作以及理念,也与西方的社会工作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植根于本土文化以及政治、经济、社会制度的助人方法和模式,因此,理论界与教育界给出了一个“本土性社会工作”的概念。
落到实务界,要把源于西方的社会工作专业理论与方法融入进来,比纯理论的研究,可要复杂得多了。除了社会工作应用的领域较广之外,我国大陆需要应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开展社会服务的机构就有其特殊性,比如有党政部门里的服务性机构,有社区里的社会组织,有这几年新出现的以社会工作专业技术岗位为主的社会服务机构,等等。
在此,专门讲讲在社区里如何引入专业的社会工作。民生工作和社会治理工作是我国当前社会建设的根本任务,而这些工作,必须以社区为基础,是要落到社区里面的。社区里承担公共服务的,是被行政化了的社区居委会,最近几年被催生的社区社会组织也加入了这个行列。这里的工作人员,也被称为“社工”,全称是“社区工作者”。他们中有一部分考取了全国社会工作职业水平评价考试,但现实情况是,大部分并没有从事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因为社区里面以及社区社会组织里面基本没有设置专业社会工作技术岗位。虽然国家民政部提出了“三社联动”的构想,提出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载体,以社会工作队伍为主要力量开展群众服务,但目前各地的尝试基本是以购买服务的形式引入专业社会服务机构。
面对这种现状,有专家学者提出了“在地化”的发展路径。参考一下美国的做法,我们发现,其社区社会组织是核心力量;再看看台湾等华人地区,我们还是发现社区社会组织与本土人才是核心力量。
那么我们能做到吗?答案显然是肯定的,但目前必须有一个培育的过程。说其可能,一有国家政策措施的推动,二有大批考取社会工作相关证书的人员在社区。说要有个培育过程,是社区里没有专业社会工作岗位,缺乏专业服务机构,专业人员实际在岗的不多。
因此,把人用起来,把组织培育起来,就摆在地方政府以及各类社会组织的面前。面對紧迫的需求,如何快速实现这个目标呢?各地开展了广泛的社会组织培育以及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工作,创建了许许多多的社会组织孵化、培育平台,基本的工作方法可概括为“行政性培育模式”和“社会性培育模式”。前者主要是政府通过转移职能、购买服务,提供场地、资助与培训支持,后者是一些支持性社会组织(比如爱佑基金会、南都基金会等)提供的培训、资助、管理支持。
中山小榄镇创新性开展了“融合式培育模式”,就是揉合这两种模式的主要措施,引入成熟的、具备研究、督导能力的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共同组建项目团队,直接由引入机构进行统一的服务管理,输入人力资源、项目管理、服务规范,“成套性”地开展全方位的培育工作。目前,这种模式已经初步见效,大大缩短了社区社会工作人员成长的时间,缩短了专业社会服务机构了解社区、把握需求和开展专业服务的时间,双方优势得以充分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