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队心理安全、团队自省性与绩效的关系

2017-05-30 11:15朱阳阳
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7年1期

朱阳阳

摘要:“互联网+”时代下,团队日益成为工作任务的主要完成形式。如何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激发团队潜能,提高团队绩效成为企业关注的焦点。通过196套调查问卷,分析了团队心理安全、团队自省性和团队绩效的关系。研究数据表明,团队心理安全会增加团队自省性,团队自省性能够有效提高团队绩效。因此,企业应提高团队心理安全水平,降低人际关系风险,增强团队自省性对团队绩效的正向促进作用。

关键词:团队心理安全;团队自省性;团队绩效

中图分类号:F 270.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12(2017)01-0094-06

Abstract: Under “Internet +” era,a team has increasingly become the main form to complete tasks.How to inspire team potential in the uncertain environment and promote adaptive ability to environment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enterprises.By 198 sets of questionnaire,this paper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eam psychological safety,team reflexivity and team performance.Research data shows that team psychological safety promotes team reflexivity,and team reflexivity promotes team performance.So a team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level of psychological safety,reduce the risk of personal relationship,and enhance the positive effect of team reflexivity to team performance.

Key words:team psychological safety;team reflexivity;team performance

0引言

在“互聯网+”背景下,企业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变化日益迅速,顾客需求逐渐异质化,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相比而言,团队比个体在整合资源,提高企业的市场灵敏度和环境动态能力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然而,团队并不能够总是按照预期运作,达到团队绩效期望[1],其中重要的原因是团队处于不同程度的环境动态变化中,环境动态因素必然会对团队运作轨迹和产出产生影响。如果在任务完成过程中不进行适当的调整,团队很可能发生实际情况与预期目标、策略等相偏离的现象,失去对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因而,团队需要在运作过程中进行自省,团队自省性有助于反思当前团队状况是否和环境变化相匹配[2]。West在团队过程理论基础上,将自省性率先拓展到团队层面,认为团队自省性表现为“通过对团队目标、策略和过程进行公开性反思来调整行为,以适应当前或者预期环境”[3]。

虽然团队自省性是团队层面行为,但是团队进行相关自省活动时,需要团队成员个体提出不同见解,承担一定程度的人际关系风险。然而,在注重人际关系的中国文化下[4],团队成员害怕被其他同事排挤,被团队边缘化,破坏团队和谐氛围。因此,这些思想或心理造成团队出现盲目从众、怯于谏言等不良现象。进一步来说,当心理安全水平较高时,团队不必担心人际关系紧张,团队互动交流会产生独特见解,为团队自省有效性提供保障,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团队绩效。团队心理安全由Edmonson于1999年率先提出,他认为团队内承担人际风险应该是安全的[5]。

遗憾的是,在团队心理层面与过程变量的相关文献中,前人较少研究团队心理安全和团队自省性之间的关系,忽略了作为团队自省载体“人”的心理影响。因此,研究团队心理安全、团队自省性与团队绩效的关系具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1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1.1团队心理安全与团队自省性的关系研究

Edmonson提出团队心理安全是由一系列共同信念构成,例如相信团队成员不会为难、拒绝或者惩罚敢于提出问题、寻求帮助、发表意见、展示弱点等行为[6]。团队心理安全并不意味着为团队提供懒散舒适、缺乏压力或工作紧张感的工作环境,而是培养预防问题发生和实现共享目标的氛围。在这种心理安全氛围下,团队内部人际关系良性发展,减少团队成员之间互相诋毁、排斥等现象发生。

团队自省性离不开对团队当前状况的探讨,探讨中经常包含批判性思维,这类行为很可能引起团队内人际关系紧张的现象[7-8]。而当感受到人际安全,相信提出异议或问题的收获大于付出(例如,潜在尴尬)时,团队成员倾向于主动提出质疑或创新性见解[9],提高工作参与度和团队追随力。团队心理安全大大降低团队敷衍自省活动的可能性,为团队自省性的质量提供保障。此外,当团队心理安全水平较高时,成员不用担心展现真实自我而对自己的公众形象、职业生涯、人际关系造成不利影响[10]。同时,团队心理安全有利于团队成员降低自我防御意识[11],表现亲社会行为,增强自省行为的意愿。团队自省性在彼此信任,尊重的氛围下进行,能够更好地发挥集体智慧,整合团队资源。国内学者张文勤在研究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团队自省性中,提出团队自省性由任务反思、过程反思和行动调整3个维度构成。其中任务反思处于轻度反思,主要对团队任务完成状况进行反思。过程反思为中等深度的反思,主要对团队运作过程(如沟通,决策)进行反思。行动调整突破思想层面,将反思落实到实际行动,表现为团队根据环境变化对团队目标、决策等进行调整,以提高团队和环境特征的匹配度[12]。根据以上讨论,文中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1:团队心理安全与团队自省性存在显著正相关。

假设H1a:团队心理安全与团队自省性的任务反思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假设H1b:团队心理安全与团队自省性的过程反思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假设H1c:团队心理安全与团队自省性的行动调整间存在显著正相关。

1.2团队自省性与团队绩效的关系研究

Stewart认为,团队过程变量是影响团队绩效的最重要因素[13]。作为重要的团队过程变量,团队自省性由West率先提出。West认为团队自省性是团队通过对团队目标、策略等进行公开反思以调整行为、适应当前或者预期环境的程度。同时,West认为团队自省性包括咨询、辩论、执行、探索性学习、分析、趣味探索、知识利用等一系列行为[14]。如果启动惯性思维,团队就不会自省当前策略或方案是否最佳,从而忽略其他可选择性策略,放弃最优化行为,引起团队功能性下降等问题。此外,团队自省性作为团队元认知,能够激发团队注重内外环境的适应性,将近期的团队目标、策略、运作状况和远期规划滚动结合起来,在提高环境动态能力方面体现很强的优越性。

Hammedi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团队自省性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团队进行自我调整的能力,高水平的团队自省性可以有效提高团队绩效[15]。进行自省性活动的团队能够制定更为清晰完整的计划,关注团队长期发展,对环境有较强的洞察能力[6]、适应能力。Schippers等认为,团队自省性对团队绩效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16],尤其在完成复杂任務时,团队自省性更为重要。Schippers在对54个团队进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低自省性水平的团队需要较长过程成为运作良好的功能性团队,这个过程会造成团队绩效受损[17]。从团队过程理论来看,高自省性水平的团队在运作过程中,会根据内外环境的变化以适度调整当前目标、策略。从而,使团队自省性增强团队和环境的匹配度,提高决策策略、途径实施的有效性,最终带来良好的团队绩效。再者,进行积极的反思和探讨活动时,有利于团队产生良性的互动效果,加强内部沟通,为团队的矛盾、冲突提供有效解决途径,增强团队合作。此外,在不断地反思和探讨过程中,团队自省性带来一系列有利的量变或质变,潜移默化地促进团队绩效。文中采用Borman,Motowidlo的观点,用任务绩效和周边绩效2个维度来反映团队绩效[18]。其中任务绩效是直接作用于技术核心的行为,包括通过技术、知识等制造产品或者进行服务等。周边绩效是指支持团队社会的心理环境而间接作用于技术核心的行为,特征为关注人际互动和工作奉献。由以上讨论,文中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H2:团队自省性对团队任务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

假设H2a:团队自省性的任务反思对团队任务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

假设H2b:团队自省性的过程反思对团队任务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

假设H2c:团队自省性的行动调整对团队任务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

假设H3:团队自省性对团队周边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

假设H3a:团队自省性的任务反思对团队周边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

假设H3b:团队自省性的过程反思对团队周边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

假设H3c:团队自省性的行为调整对团队周边绩效有正向促进作用。

文中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2研究设计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上海、江苏、山东、安徽、河南等地区的企业、事业单位。2016年1月到3月,对以上地区的相关单位共计发放问卷260份,实际回收224份,回收率86.2%,其中有效问卷为196份,有效率为87.5%.有效样本中,被试团队类型多样化,包括营销团队(27.7%)、管理团队(21.4%)、研发团队(17%)等。有效调查问卷中被试者拥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52人,占23.2%,本科学历156人,占69.6%,本科学历以下16人,占7.1%.

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的5级顺序量表法,问卷填写者根据自己实际状况,对问卷量表中每个条目的赞同程度进行选择,其中1表示“完全不赞同”,5表示“完全赞同”,从1到5代表的赞同程度逐渐增强。文中的控制变量主要涉及团队背景,有团队类型、团队年限。目前国内外对团队心理安全测量量表的开发处于初期阶段,实证研究以运用Edmondson的团队心理安全测量量表为主,包含7个测量条目,

例如“团队成员能够接受其他人提出的质疑和异议”。团队自省性的测量采用张文勤开发的中国本土化量表,该量表共包括11个条目。其中任务反思和过程反思各包含4个测量条目,行动调整包含3个测量条目,例如“如果团队环境发生变化,我们会制订应对计划和措施”。团队绩效的测量采用Borman,Motowidlo在研究中所开发的量表,其中任务绩效包含6个测量条目,周边绩效包含4个测量条目,例如“团队按时完成任务”,“非常愿意和团队成员再次进行合作”。文中主要变量的相关系数见表2.

3实证分析和假设检验

由于文中根据问卷调查获得的是个体层面的数据,而研究对象皆为团队层面的变量,需要将个体信息整合成团队数据进行研究。研究根据群体内部一致性系数rwg来推测个体反应是否具有趋同性。通过数据分析,得到团队心理安全、团队自省性、团队绩效的rwg平均值分别为083,078,082,适合进行团队层面的数据整合。然后,借助SPSS 190软件分析数据,得到团队心理安全、团队自省性、团队绩效的信度系数均大于0.8,相关变量的具体系数见表3.综上所述,问卷量表及数据具有很好的可信度,能够进一步进行因子分析。

为判断本研究的测量工具能否准确测量变量,先用SPSS 19.0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团队心理安全、团队自省性和团队绩效的Bartlett球体检验P值均为0.000,且KaiserMeyerOlkin系数分别为0884,0851,0897,结果表明所采用变量适合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研究量表具有较高结构效度。再利用AMOS 17.0对文中主要变量进行研究性因子分析,多种拟合指标系数显示各因子具有良好的收敛效度,详细的拟合指标及其系数见表4.

研究主要运用层次回归分析法对上文假设进行验证,分析团队心理安全对团队自省性的影响,团队自省性对团队绩效的影响。通过2个步骤对相关假设进行具体检验,首先在回归方程中引入控制变量,即团队性质和团队年限,然后再添加相应的自变量,分析在含有控制变量的条件下,自变量对因变量的作用。回归分析结果采用标准化回归系数,显著性水平,拟合度R2,调整后的R2和F值等进行分析。

首先,分析团队心理安全对团队自省性的影响。第一步是将团队自省性的任务反思作为因变量,团队性质和团队年限作为控制变量得到模型1,然后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团队心理安全作为自变量得到模型2.第二步是将团队性质和团队年限作为控制变量,过程反思作为因变量得到模型3,然后在模型3的基础上将团队心理安全作为自变量,得到模型4.第三步是将团队性质和团队年限作为控制变量,行动调整作为因变量得到模型5,然后在模型5的基础上将团队心理安全作为自变量,得到模型6,经过整合后最终得到表5.由表5可知,团队心理安全与团队自省性的任务反思、过程反思、行动调整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450,0.547,0.436,并且都在0001水平上显著,所以团队心理安全与团队自省性存在显著正相关的假设得到验证,即H1得到验证。

分析团队自省性对团队任务绩效的影响。具体操作步骤和上文所述类似,数据经过处理后得到表6.由表6可知,团队自省性的任务反思、过程反思、行动调整与团队任务绩效的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531,0.551,0.590,并且都在0.001水平(双侧)上显著。从而,肯定了团队自省性对团队任务绩效的正向促进作用,即可以证实文中假设H2.然后,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发现任务反思、过程反思和行动调整最终都进入了回归方程,行动调整最先进入回归方程。最后获得标准的回归方程为:团队任务绩效=0.205×任务反思+0.300×过程反思+0.311×行动调整。

最后,分析团队自省性对团队周边绩效的影响。通过表7可知,团队自省性的任务反思、过程反思、行动调整与团队周边绩效均在0.001水平上显著,标准化回归系数分别为0.532,0.479,0.483.因此,团队自省性对团队周边绩效的显著正向关系也得到了验证,即假设H3得到验证。在此研究基础上,文中使用逐步回归法进一步分析。在分析结果中,发现只有任务反思和过程反思进入了回归方程,其中任务反思最先进入回归方程。得到最终的回归方程为:团队周边绩效=0.388×任务反思+0.297×过程反思。

4结语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团队进行自省过程中,需要营造和谐的人际氛围,提高团队心理安全水平。企业注意引导成员思想和观念,倡导在团队活动中积极谏言,敢于展现真实自我,从而有助于提高团队自省性的实施力度。此外,行动调整对团队任务绩效作用明显,任务反思和过程反思对团队周边绩效的正向影响较强。因此,企业管理过程中既需要认识到员工思想层面变化的重要作用,又要将思想层面变化落实到实际行动,实现团队自省性对团队绩效的全面促进。

参考文献:

[1]Goodman P S.Groups that work (and those that dont)[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2,17(2):363-365.

[2]Schulte M,Klein K J.The coevolution of network ties and perceptions of team psychological safety[J].Organization Science,2012,23(2):564-581.

[3]

Edmondson A C.The local and variegated nature of learning in organizations: A grouplevel perspective[J].Organization Science,2002,13(2):128-146.

[4]卿濤,凌玲,闫燕.团队领导行为与团队心理安全:以信任为中介变量的研究[J].心理科学,2012,35(1):208-212.

[5]

Edmondson

A C.Psychological safety and learning behavior in work teams[J].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9,44(2):350-383.

[6]Edmondson A C.Speaking up in the operating room: how team leaders promote learning in interdisciplinary action teams[J].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2003,40(6):1 419-1 452.

[7]段锦云,钟建安.组织中的进谏行为[J].心理科学,2005,28(1):69-71.

[8]廖冰,白永利.科研团队潜规则对团队成员建言行为的影响:心理安全感知的中介作用[J].科学决策,2014(2):1-10.

[9]黄海艳.交互记忆系统与研发团队的创新绩效:以心理安全为调节变量[J].管理评论,2014,26(12):91-99.

[10]Kahn W A.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of personal engagement and disengagement at work[J].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0,33(4):692-724.

[11]冯永春,周光.领导包容对员工创造行为的影响机理研究——基于心理安全视角的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5,27(3):73-82.

[12]张文勤,孙锐.高新技术企业中的团队反思:量表开发与两层次验证[J].科研管理,2012,33(10):26-36.

[13]孙卫,张颖超,尚福菊,等.创业团队冲突管理、团队自省性与创业绩效的关系[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6(35):137-143.

[14]Edmondson A C.A safe harbor:social psychological conditions enabling boundary spanning in work teams[J].Research on Managing Groups and Teams,1999(2):179-199.

[15]Hammedi W,Riel A C R V,

Sasovova Z.Antecedents and consequences of reflexivity in new product idea screening[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1,28(5):662-679.

[16]Schippers M C,Den H D N,Koopman P L.Reflexivity in teams: a measure and correlates[J].Erim Report,2005,56(2):189-211.

[17]Dreu C K W D.Team innovation and team effectiveness: the importance of minority dissent and reflexivity[J].European Journal of Work and Organizational Psychology,2002,11(3):285-298.

[18]李敏,陈胜军.周边绩效理论综述[J].人力资源管理,2012(2):32-35.

(责任编辑:许建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