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毛毛
摘要:文中结合产业集聚理论,从杭州高新区自身特点出发,论述了高新区的发展现状及过程,重点分析了高新区产业集聚的形成机理。建立了市场机制、政府政策、社会文化效应3方面的分析体系,对后发地区高新区的建立以及产业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杭州高新区;信息产业;产业集聚;形成机理
中图分类号:F 5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312(2017)01-0056-04
Abstract: This paper,combining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angzhou Hitech Zone,discuss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process of hightech zones,analyze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hightech zone industrial agglomeration,and Established an analysis system of market mechanism,government policies,social and cultural effects in order to make some contributions to the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postindustrial areas.
Key words: Hangzhou Hitech Zone;information industry;industrial agglomeration;formation mechanism
1产业集聚理论概述
产业集聚,一般指数量较多的企业在一定地域范围内集中,这些企业生产的产品包括同类型和不同类型。这些企业通过业化分工,建立合理的组织网络,具有资源共享的优势以获得集聚效益。产业集聚是产业分工协作活动的统一体,具备的优势有信息共享、基础设施共用、共同的市场以及共同生产等,与分散布局的产业相比,产业增长会更加迅速,可以降低成本,提高综合运行效率,从而形成规模经济。产业集聚的理论最早可以追溯到马歇尔的产业区理论,韦伯工业区位理论。对产业发展影响最大的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迈克尔波特提出的“钻石模型”和克鲁格曼提出“中心-外围”模型。“钻石理论模型”的观点是每个国家都有绝对优势生产某些特定的产品,各国可以按照自身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生产专业化产品并与其他国家进行贸易往来,各国就能利用自身资源实现高效的生产组合,有效地提高生产效率,最终实现各国社会物质财富的增长(如图1)[1]。
克鲁格曼提出“中心-外围”模型的核心观点是当运输成本足够低、产品差异性显著和生产规模足够大的前提下,“前向”和“后向”关联足以克服非流动性农民产生的离心力,经济将会演化成“中心-外围”模式,即所有制造业都集中在一个地区。另外,克鲁格曼还研究了历史的偶然是如何影响经济地理形态的,他认为技术创新带有偶然性,这种偶然性是由产业集群区域的文化、创新精神以及制度环境引起的,技术创新是本地经济新的增长点,制度创新为技术创新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该增长点就会凭借技术、知识等溢出产生报酬递增优势逐步发展壮大,成为一个产业 (如图2)[2]。
产业集聚理论对于區域经济发展、尤其是对具备后发优势地区有更突出的意义。现存文献研究对产业集聚的效应问题较多,很少涉及产业集聚本身的形成机理。文中尝试以杭州高新区信息产业发展为例,进行研究分析。
2杭州高新区产业集聚基本状况
杭州高新区是1990年由国务院批准建立的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之一,位于钱塘江,原隶属于萧山区,占地面积约92平方公里。是高新技术的创新源和中小科技型企业的大孵化器。高新区重点发展网络基础产业和物联网、互联网。形成了从基本的芯片设计,传感器到物联网系统集成、大数据平台的全产业链和技术体系,通过培育一大批骨干企业,引领和带动了杭州乃至浙江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高新区集聚了全省70%的软件信息业、动漫产业、全省90%的集成电路设计产业。高新区有全球最大的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拥有物联网企业130余家,占全省40%以上,在智能制造方面,如智慧安防产业产值占全球19%,高新区内的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科技位居国内数字安防产业前3。网络通信设备制造产业方面市场份额居全国第一,代表企业为百亿元的一流企业,新IT基础构架的领导者华三通信。全球移动设备供应商前8强中有7家在高新区设有企业或研发中心。拥有1500多家软件企业,软件从业人员8万名,22家企业成为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见表1和萧山区相比,高新区面积仅有其1/20,人口只占萧山人口的1/5,生产总值却已经超过萧山的1/3,逼近1/2,主要是得益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信息技术产业。
3高新区产业集聚形成机理分析
文中主要从市场机制的动力作用,政府的政策导向以及社会文化体系的支撑作用来分析杭州高新区信息产业的形成机理。
3.1市场机制的强大推动力
3.1.1需求旺盛的终端产品
市场是集聚企业的产品最终出口,对于企业的区位选择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杭州高新区信息产业形成的集聚与周边区域旺盛的产品需求市场紧密相关。以高新区内的华三通信为例,2013年营业收入108亿元,税收达19.4亿元,2014年上半年,工业销售依然是2位数增长。海康威视是中国首家百亿级安防企业,2014年已实现销售收入172亿元,位列全球数字视频监控企业的第一位。海康威视目前的全产品系列,包括全线监控、门禁、报警等综合性安防产品和行业解决方案。这家成立仅12年的企业,从一家普通的音视频压缩板卡公司起步,到如今已坐拥百亿规模,其后是超过3 500余名的研发人员不断地努力,通过持续创新满足日新月异的市场需求。而在市政 IC卡应用方面,杭州市区、余杭、萧山、富阳等新区以及周边地区的市民卡,银行卡前景也十分广阔。以阿里巴巴平台为例,2015年销售额已经突破3万亿,而沃尔玛用了近54年,如图3
阿里巴巴所做出的预测,2020年网络零售交易额将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63%,比2012年约增长10个百分点。
3.1.2劳动力市场的完善与高效
高新区毗邻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重点高校,这些高校集聚了重要的信息技术研发力量。此外,杭州拥有省计算所、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52研究所、广电所等科研院所,以及国内外知名创新型企业,如阿里巴巴、浙大网新、中控集团等,在信息技术研发领域具有领先地位。如杭州电子科技大学设置了电子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都是浙江省特色专业,近3年本科生的初次就业率均在95%以上[3]。大部分学生被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阿里巴巴、恒生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录用。此外,杭州的 IT人才具有相对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人才流动性较低、稳定性较高。图4为2005—2014年专业技术人才流量,由于数据可得性,选取《杭州统计年鉴》中的市区专业技术人才为准。
3.1.3商务市场的交通网,信息网不断完善
至2014年末,杭州市域境内的高速公路达到582 km,公路总里程16 024 km.2014年12月10日,沪昆高铁杭州至长沙段全线通车运营。杭州成为中国首座高铁十字架城市。最新的杭州东站于2013年7月1日启用,为上海铁路局下辖特等站。车站体量与上海虹桥站相当,为15台30线,是中国乃至亚洲最大的枢纽站点之一。2015年发送旅客392.4万人次,到达515.3万人次,杭州地铁1号线和杭州地铁4号线在此设有“火车东站”。高新区交通网设置完善,半小时内可达萧山国际机场。此外杭州市信息基础设施优越,目前互联网出口带宽1.5 T,宽带接入用户301万户、数字电视接入211万户、IP电视接入100万户,家庭带宽普遍已达4 M,具备20 M带宽接入能力,全市人口、法人单位、城市空间地理信息、社会经济统计指标4大基础数据库已经基本建成,数据容灾集中备份中心、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平台等重大信息化基础设施运行趋向成熟。
3.1.4核心企业强有力的带动作用
产业集聚的形成一般都是在产业环境、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出于行业发展角度和企业利益考虑,占据领导地位的企业从被引进到自身不断创新发展,然后被其它企业模仿而逐渐形成。形成产业集聚的关键点就是要明确定位行业发展方向与目标,正确选择引进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图5展示了产业集聚形成的一般过程。
带动效应最明显的就是电子商务企业阿里巴巴。2015年初,阿里巴巴全球跨境平台宣布推出信用保障计划,为广大中小卖家建立出口信用体系。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B2B事业群总裁吴敏芝说,当年国内已有约15万家中小企业加入该体系,全年推动出口增长150亿美元,预计2016年加入的中小企业会达到100万家。此外,海康威视、华三通信、恒生电子都已经发展成为高新区甚至杭州经济的新增长极[4]。
3.2政府的政策支持作用
3.2.1国家级的战略层面
高新区因其国家级高新开发区的地位,享有国家特殊的优惠政策。又因为行政区的地位,市委、市政府赋予了高新区“办事不过江,收入归滨江”的特殊政策。管理体制经过调整之后,高新区设置了更加精简、统一、高效能的党政机构,将原两区叠加的37个机构精简到25个,原滨江区、高新区的优惠政策得到叠加。
3.2.2地方政府的高度支持
“十一五”期间,杭州先后出台了《杭州市信息化条例》、《杭州市政府信息公开规定》,“十二五”期间还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推进信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地方性法规、制度和政策,在信息产业扶持、电子商务发展、两化融合、政府投资信息化建设项目管理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此外,高新区还因地制宜地出台了“1+X”政策,“1”是指综合性鼓励创新、创业、投资及鼓励做大做强等方面的意见;“X”是指鼓励领军企业、瞪羚企业、科技企业、开放型经济、人才激励、文化创意产业、商贸流通业、大学生企业发展,以及加强科技金融体系建设、知识产权工作、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等若干专项扶持政策。2014年安排产业扶持资金11.73亿元,帮助企业争取上级各类资助资金6.88亿元[5]。
3.2.3不断改善加强的创新环境
固定資产投资是许多地方政府刺激经济、拉动GDP的主要手段。而在滨江区,无论政府或企业,投资重点是砸向高新技术和产品研发,而不是固定资产。近5年累计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达307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始终保持在14%左右,遥遥领先于全国国家级高新区,投入强度分别为全省、全市平均水平8.6倍和5.2倍[6]。近5年高新区R&D经费及专利授权情况,见表2.
以海康威视为例,到2015年底,有研发人员7 131人,占职工总数的47.18%.公司每年投入的研发经费占营收的7%至8%.仅2016年以来,就发布了基于机器人的智能仓储系统“阡陌”、超容量存储等全新产品。而同样落户滨江区杭州华三通信其在云计算软硬件、网络/安全技术软硬件等IT基础架构领域领先,一共有5 000多名员工中,其中研发人员占55%.
3.3社会体制的作用
文化和经济是不能割裂开来的2个概念。不论何种类型的市场经济,都需要有一定的社会资本来支持,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程度就是社会资本的集中体现。产业结构受到组织网络和信任的高低影响,进而影响产业集群。杭州高新区长久以来形成了一种“求新、求变、求发展,以群体力量”追求共同发展目标的精神面貌,凝聚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服务科技、支持创业、引领发展五大“高新元素”的精神特色[7]。致力于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持之以恒地抓好创新体系建设,倡导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为创新创业人才营造了一个“类硅谷”的良好创新环境。
4结论
1)资源禀赋已经不再是建立区域产业集群决定性要素,完整的市场体系已经逐步成为关键性要素。杭州高新区的信息软件,动漫、物联网、集成电路等信息技术产品市场的建立对于区域产业集群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8]。
2)高效、完善的公共政策推动产业集聚的形成和快速发展。结合产业集群理论,制定合理的区域政策,合理布局区域产业,最终才能实现区域的产业升级。
3)
社会体系的支撑效应不可忽视。产业的根植、企业间网络组织的建立以及信息体系的形成是区域参与集聚的核心问题。区域经济和区域文化分不开,经济文化特性对于产业集聚产生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姜彤彤,吴修国.基于AHP的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研究——借鉴钻石模型理论和可持续发展思想[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11(6):126-134.
[2] 陈柳钦.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群理论综述[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42-48.
[3]王夏斐,余小平.从“天堂硅谷”迈向“智慧e谷”——探访杭州高新区(滨江)[J].今日浙江,2013(9):22-25.
[4]冯洁,陈越.杭州高新区:强势构建信息经济生态链[J].浙江经济,2014(17):30-32.
[5]杭州信息经济智慧应用总体规划(2015-2020年)[S].
[6]余小平,宋桔丽,唐骏.“弄潮儿”杭州高新区领跑浙江经济[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16-05-23(5).
[7]杭州高新区(滨江) 推进“三次创业” 打造“智慧e谷” 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J].浙江人大,2015(4):6.
[8]华正伟.我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责任编辑: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