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先行:上海大学数字博物馆项目概述

2017-05-30 10:48:04李信之
科学教育与博物馆 2017年1期
关键词:数字博物馆在线教育数字

李信之

编者按 近年来,在全国高校博物馆育人联盟的推动下,中国高校博物馆的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在这个信息革命的时代,我们将要构建的是一个完全有别于传统的博物馆。于是,“博物馆”与“新科技”,这两个分别代表着古老文明和当代潮流的词语,和谐地在一起了。我们认为,对于博物馆的生存和发展,不止是学会运用增强现实展示藏品,使用射频识别保管文物,利用社交媒体传播知识,采用众包模式研究艺术和历史,更需要思考教育理念的创新。这是博物馆的使命,更是高校博物馆的责任。今天,上海大学博物馆从自办刊物《博物馆·新科技》中遴选若干文章,推出“高校博物馆与新科技”专题,及时反映各地高校博物馆的新成就,特别关注博物馆的发展与新科技的应用,希望能為读者提供一个互相交流相互学习的平台,共同促进我国高校博物馆的不断进步。

摘 要 上海大学博物馆作为一所高校博物馆,自筹建以来就非常重视新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利用建设数字博物馆项目的契机,上海大学博物馆对馆藏展品进行数字化,开设了数字展示、在线教育等板块,借助网络平台为公众提供更多关于藏品及其文化背景的知识与资讯。

关键词 数字博物馆 高校博物馆 数字展示 在线教育

1 建设数字博物馆的动机

自2008年筹建以来,上海大学博物馆始终坚持与时俱进,紧密结合学校发展,致力于成为一座高水平、有特色的现代化博物馆。博物馆现有藏品6 000余件(套),未来的陈列将把艺术与历史并重,旨在展现海派文化、反映上海大学校史,主要服务于学科建设和师生校友,并向全社会开放。2014年,上海大学博物馆校史陈列的室外展示区域——溯园建成。2016年,上海大学博物馆室内部分破土动工,规划面积超过5 000m2,计划于2018年建成启用。

为了扩大社会影响力,上海大学博物馆聚焦新科技的应用,运用数字手段不断拓展博物馆展示。2015年,上海大学博物馆网站以全新的面貌改版上线,添加了展厅虚拟漫游、展品数字展示等功能,并开设作品解读、微课程等板块,尝试借助网络平台,打破时空的限制,为公众提供更多关于藏品及其文化背景的知识与资讯。

2 上海大学数字博物馆的特色

早期的数字博物馆通常是先申请一个独立域名,再在博物馆网站上建立快速访问链接。这一做法虽使数字博物馆明显区别于博物馆网站,但也增加了用户访问网站的时间成本。毕竟大部分的网上浏览都是比较随性的,我们应当尽可能地减少公众获取知识所需的步骤。近年来,国内外的同行都倾向于将数字博物馆的展示内容直接镶嵌在博物馆网站的框架内,不再刻意区分二者。

目前,上海大学数字博物馆与博物馆网站是合二为一的,并将陆续增加藏品管理系统,整合成为三位一体的数字化平台。由图1可知,上海大学博物馆网站包括“展览”、“馆藏精品”、“数字展示”、“在线教育”、“学术成果”、“服务信息”、“本馆概况”七大板块,将数字化建设的重点着眼于展示和教育两大方面。下面就以“数字展示”与“在线教育”这两个板块为例,谈谈上海大学数字博物馆的特色之所在。

2.1 数字展示

(1)动态展示。利用Flash技术,可以让原本静态的书画作品动起来,显得格外活灵活现。例如,布面油画《水城情怀》描绘了作者邱瑞敏在威尼斯的所见所闻。我们通过简单的动画制作,使静止的水波产生流动的效果,水面上的贡多拉也随着水波上下摆动,并配合具有欧洲风情的背景音乐,为画面增添了悠闲浪漫之感,在尊重作者创作意图的同时也加强了观众欣赏的趣味性。

(2)三维展示。传统的数字化三维多媒体展示需要用户下载插件才能浏览。为了优化用户体验,我们采用了无插件Web3D技术,无须担心操作平台的限制,可以在浏览器上直接运行,更具兼容性和通用性,顺应了当下互联网多媒体的发展趋势。

(3)全景漫游。我们将展览实景拍摄下来,并为每个展品设置交互热点,只需点击热点便能查看展品的相关信息,让观众足不出户即可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

(4)虚拟漫游。现实现了对上海大学博物馆建筑外观的参观游览,将来我们计划搭建3D技术模拟展厅,使虚拟展厅的建设领先于实体场馆,真正做到数字化建设与实体馆建设的相互促进,进而实现利用新科技辅助博物馆建设的目的。

2.2 在线教育

(1)公开课。邀请相关学者进行专业讲座,每个讲座的时长约为40 min。在后期制作时,我们不仅补充了中文字幕,而且增加了实时的演示文稿,以期达到比现场更好的观看效果。

(2)微课程。邀请行业专家讲述一个艺术史上的知识点,每个视频的时长在5 min左右。这是一种使用移动设备学习的全新教学模式,非常符合当下公众“碎片化”阅读的特点。

(3)作品解读。邀请博物馆藏品的创作者本人,围绕作品的创作背景、创作构思、创作技巧等进行阐释。我们的想法是,通过传递艺术家自身的所思所感,向观众展示作品表象之外的内容,多一个角度去理解作品所承载的理念。

3 案例分析:一件雕塑作品的自我表白

上海大学数字博物馆结合本校学科优势,彰显陈列主题,并顺应观众需求,试图搭建一个以藏品为中心的展示平台。下面就与大家分享一个藏品数字化的案例,介绍一下我们在这方面所做的一些尝试。

上海大学博物馆藏有一套名为《木灵·铸造的可能(三)》的木雕和铜翻模(见图2)。这件作品以木雕为母本,经过十几道工序,翻造出另一个铜质的铸件。在这一系列过程中,翻铜作品既是木雕的衍生,又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与原作木雕相比,它的颜色、温度、肌理几乎完全不同了。

作者王建国是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教授,主攻木雕艺术长达20余年。在他看来,木雕作品的创作包含了三个方面:物作、人作、天作,即木头本身是有生命的,而人对木头的干预是暂时的,加工完成后的木雕作品会随着外界环境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木雕的创作过程就是人与木的交互过程。作者希望借助这套木雕以及铜雕复制品,令观众感受到同一件作品在不同材质或不同空间中产生的奇妙变化,进而保持生命中的敏感度。

虽然当代美术馆有一种倾向,即不主动向观众灌输作者的价值观,让观众获得自主参观的体验。但作为一家高校博物馆,我们一直秉持教育与研究并重的思想,因此在数字博物馆中为这件作品设计了一些栏目,使观众能够通过这些内容更加贴近作品、亲近作者。我们希望借此帮助观众了解展品背后的故事,这也是博物馆区别于一般文化场所的奥义所在——博物馆的使命除了保存历史之外,更重要的是鼓励人们通过藏品以及它所承载的内涵,去理解过去的历史,探索未知的世界。

(1)在“馆藏精品”栏目中,只需点击一下就能看到作品的高清图片,并初步了解作者的个人经历。(2)在“三维展示”栏目中,只需拖动鼠标就能端详雕塑的各个细节,包括纹路的走向、打磨的痕迹等,实现360°全方位的立体观察。(3)在“作品解读”栏目中,作者将自己的创作心得娓娓道来:为何选择木头作为雕塑材质?为何想要用不同的材料翻造复制?通过触摸这两种材料又得到了怎样的体验?(4)在“微课程”栏目中,作者深入浅出地讲述了木雕翻制铜雕的过程,消除了专业知识上的壁垒,在作者和观众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5)在“全景漫游”栏目中,复原了这件作品展出时的场景——看看在灯光的照射下,两件不同材质的雕塑呈现出的色温和肌理差异,体味它们摆放在一起时“合而不同”的姿态。

4 结语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日趋移动化、数据化和虚拟化。对于博物馆来说,这既是挑战更是机遇。机会只会留给有准备的人,我们必须迅速做出改变,寻求新的方法来吸引观众。

对此,上海大学博物馆抓住信息时代的契机,不断优化自身定位,吸纳观众的参观诉求,努力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引领者。我们积极创建数字博物馆,让更多的观众能了解博物馆的筹建消息和建设近况,大幅提升了博物馆的社会知晓度,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与此同时,我们非常重视与观众的交流,通过对数字博物馆访问数据的分析,找寻观众感兴趣的藏品类型,并对征集方向进行重新论证以决定是否需要调整收藏定位,在主流博物馆尚未意识到的新领域增添重要藏品。

参考文献

[1]上海大学博物馆[EB/OL].http://www.museum.shu.edu.cn/

[2]徐世球,張凭,柴典腾,等.大学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思路和步骤[J].中国博物馆,2003(4):91-94.

[3]徐士进,董少春.中国大学数字博物馆[J].科学,2004(6):17-19.

[4]陈红京.方兴未艾的中国数字博物馆建设[J].科技中国,2006(10):37-42.

[5]张浩达.几年来数字博物馆建设中的教训与反思[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0(1):12-22.

[6]陈虔.数字博物馆的架构设计与建设实践[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0(1):88-98.

[7]刘绍南.数字博物馆系统架构初探[J].东南文化,2010(4):99-103.

[8]李慧.关于数字博物馆展示内容设计的思考[J].博物馆研究,2013(3):43-47.

[9]张虓.浅谈数字博物馆建设[J].中国美术馆,2014(6):21-27.

Abstract Shanghai University Museum is a newly-built college museum, which has been paying enormous attention to the application of new technology in the museum. With the chance of establishing a digital museum, we put effort in the digitalization of exhibition, online education on specific exhibits, and provide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on the exhibits and the culture background of them to the public via internet platform.

Keywords digital museum, university museum, digitalization of exhibits, online education

猜你喜欢
数字博物馆在线教育数字
答数字
浅谈数字博物馆概念、特征及其发展模式
青年时代(2016年31期)2017-01-20 00:13:30
提高机械原理教学质量的几点思考
价值工程(2016年30期)2016-11-24 16:42:50
慕课中美应用差异的四大原因分析
混合学习模式及其实施要点 
软件导刊(2016年9期)2016-11-07 22:36:12
论高铁数字博物馆建设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在线教育的大数据研究
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 04:41:16
数字看G20
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 16:56:12
试论文博工作者在数字博物馆建设中的作用
塔里木大学西域数字博物馆的设计与实现
科技视界(2016年5期)2016-02-22 18:4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