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大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而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是构建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我们有必要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特点和薄弱环节进行深入地思考,探讨建立健全多种途径的农村公共文化事業投融资体系,保证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顺利推进。
关键词:农村;公共文化事业;融资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D035 文献标识码:A
Research on New Ways to Expand Rural Public Cultural Undertakings
Guifeng Zhu
(CPC Zaozhuang Municipal Party School, Shandong, Zaozhuang, 277800,China)
Abstract: The decision of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on deepening the reform of several major issues proposed to vigorously promote the standardiz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public services, equaliz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public culturalundertaking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ublic service system, it is necessary for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public cultural undertakings and the weak link of in-depth thinking, to explore a variety of ways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rural public cultural undertakings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system,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public cultural undertakings to ensure the smooth progress of.
Key words: Rural Areas; Public Cultural Undertakings; New ways of Financing
引言
黨的十八大以来,国家以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为重点改善民生,着力构建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在加快推进农村教育、卫生、保障等公共文化事业改革发展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对此很多专家学者做出了深入的解读和探讨,尤其是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深层矛盾和突出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且提出促进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具体政策措施。
对此,国家无论是制度上、政策上都做出了倾斜,尤其是在公共财政政策上,对于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给予了很大的资金扶持。2015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更是明确了加大各种财税支持力度,“着力支持农村和城市社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事实上,有了资金的扶持,很多基层政府热衷于农村的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但是部分地区对于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方向性和目的性的不明确,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投融资体系的不健全,导致了大量财力和物力的浪费。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于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进行研究,并以公共财政政策的微调作为导向,以取得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和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更大发展。
一、当前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当前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的基本概况
为了加快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进程,国家先后投入40多亿元用于县级图书馆、文化馆的建设。东部地区农村,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已经基本形成区、乡镇街道和村三级梯度公共文化设施配置网络,但是在西部部分欠发达地区这些三级网络还没有完全确立和形成。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近年来经济较发达的地区的各级党委、政府在基层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上加快了速度,制定了专门的农村公共文化发展战略,在市、县、乡级财政上都给予了政策上的支持,增加了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基础设施建设如: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村文化大院等,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形成了区、乡镇街道和村三个梯度的文化配置网络。在区县和街镇级层面,完善和优化了公共图书馆和乡县级文化站的建设;在自然村层面上兴建了乡村书屋和乡村网吧,建设了一批综合性文化活动室。就本人所在的市县来看,“自2011年启动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全市共投资3550万元,新建、扩建面积达21500平方米共计47个涉农文化站,145万农民受益” 。虽然这些公共图书馆、乡村网络、乡村图书馆、乡村书屋的管理和运营良莠不齐,但是农村居民对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持肯定和欢迎的态度。
但是很多地区的这些区县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中,仍存在文化场馆、文化活动中心场地不足,设施建设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就存量的这些区县文化场馆上仍存在场所陈旧、设备老化的问题,于此相对应的村居委层面上,不同的村在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上极度太平衡,发展快的覆盖率已达90%以上,但发展缓慢的覆盖率仅不及50%,且利用率不高,很多村居的文化场馆、乡村书屋常年关闭或挪作他用。这也说明了我们在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上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对农村公用文化事业管理体制和机制上要有所创新,在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财政支持的政策上要做导向性的调整。
(二)农村公共文化活动建设的具体内容
农村公共文化活动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果的载体和体现。活跃的农村公共文化活动是搞好新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必要条件和必然结果。如果没有良好的农村公共文化活动,那么这些新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就發挥不了作用,农村公共文化设施成了摆设,国家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资就成了摆设。
具体而言,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活动要做到三个有效的融合:一是和当地乡村风俗相融合;二是和农村传统文化习惯相融合;三是和当前的先进文化、与主流核心价值观相融合。只有做到了这些融合,才能保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健康、有序、渐进。现在,综合有关的资料和文件,在开展农村公共文化活动方面我们取得丰富的成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地方性的文化活动项目向农村延伸,鼓励农村群众才艺的展示和文艺的创作。为使活跃农村文化市场,推动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诸多地方性政府开展了创建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文化推介项目,很多地区以旅游节,艺术节,庙会或者推介会作为民俗文化的宣展平台,鼓励农村文化的创作和创新。如在今年济宁文广新局开办群众文艺创作培训班,鼓励创作发展,而在星光大道,青歌赛,中国好歌曲等一系列的舞台上,都过群众文化活动成长起来的很多农民艺术家如阿宝、朱之文、草帽姐等把农民风采展示给了大家,把农村文化的魅力展示给了全国人民,也进一步带动了鼓励农村群众文艺的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这一方面的政策,特别是资金的扶持还不到位,很多农村的艺人也通过其他方式的探索而抛弃了传统的艺术形式,从而使农村的群众艺术传承而走向末路。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2.培育特色的农村文艺演出队伍,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发掘和保护乡村的“工匠精神”。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村群众性文艺队伍在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方面起了积极地作用,这些文艺团队还把中央精神、乡风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整合到文化作品中去,推动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地方政府也在向村一级层面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文艺演出活动的同时,通过资金和政策的扶持,培育了一定数量的农村专业和业余文化队伍,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水平。在文藝骨干的指导、培训下,组建了一系列业余文艺团队和文化社团。在一定程度上发掘保护了农村地区的传统特色文化。如各地的农村地方戏班子,器乐演奏小组等。积极发掘和保护农村的传统手工技艺如竹编、柳编、木工、漆工等,建立传统手工目录,提升农村工匠的知名度和社会地位。
3.满足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快速化、多样化、立体化的文化需求。在有关部门对农村居民文化需求情况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随着农村民众物质生活的丰富,信息科技的普及,农村群众的的文化需求呈现多样化、立体化特点。农村居民在传统文化项目如看报纸、电视、电影上,又增加了农业科技培训、看文艺汇报演出、举办集体性文体活动等需求。但农村公共文化产品的产出却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此外如何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教育背景的需求,如何制定出适合各阶层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的政策和措施,也是当前地方政府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方面。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农民对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不高,公共文化服务的内容比较陈旧,形式比较单一,县、乡的综合文化中心距离较远且交通不便利,本村居的许多文化点缺少互动机制,除了打牌下棋就是上网看电视,农村书屋的图书杂志门类较少且多年没有购入新书,使农家书屋失去吸引力。
(三)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
遵照国家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特别是发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具体要求,2015年国家出台《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具体内容。根据这一要求很多地方政府在这方面也因地制宜,根据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具体情况,制定了相应的配套措施,确立当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体系的具体内容,综合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推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增加基层公共文化资源的总量,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全民共享。
就当前工作的力度和成就来说,这一内容主要依托于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信息化建设。积极依托网络运营商的在网络发展的规划,积极向农村延伸,在东部发达地区基本上可达到全覆盖。特别是2015年,国务院提出投资1.13万亿建设网络设施,实现农村4G全覆盖,这对于西部欠发达地区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是一个巨大的促进和提升。大力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这一目标在“十二五”时期已经基本完成。为实现“十三五”时期的文化信息资源的全民共享目标,要继续深化以广播电视技术创新为支撑,以深化农村公共文化事业改革为动力,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健康情趣、提高基层群众科学文化素质、推动农村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继续推进农村电影放映文化惠民工程。按照国家有关做好农村电影工作要求,很多基层政府以“组织保障、经费到位、片源充足、设备支持”为核心,稳步推进农村电影放映工作,通过建立农村电影可持续发展资金的方式,保证了国家广电总局“十一五”目标的全面完成。这一工程,一方面解决了农村群众看电影渠道难的问题,另一方面在电影放映工程中弘扬了主旋律,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
2.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制的创新、特别是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社会投融资的体制创新;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管理体制建设;强化农村文化事业人才培养机制。
农村的公共文化事业建设要实现持续的良性循环,关键要有政策的资金扶持、自身的项目支持、合理的融资途径和专业的管理团队。国家在做好顶层设计的同时,例如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都对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十三五”规划中也就公共服务结构性矛盾提出了具体的实施意见,这些国家层面的有利政策也为地方政府快速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创造了诸多的便利条件。但是就现实的情况来看,我们在这一制度设计和创新方面仍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一方面,中央专项资金和转移支付資金不断增加、各级财政配套资金逐年递增,但仍不充足,并且缺乏制度长期保证;存量的社会资本进入的制度瓶颈仍然存在。一方面,社会存在着大量的闲置资金,另一方面农村的公共文化事业确缺少资金,这一矛盾体在现阶段很难调和。農村公共文化事业产出的低产出或无产出很难吸引社会资本的注入,同时很多政府实施的PPP项目也没有把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建设涵盖进去。例如2015年山东省级PPP项目库项目达738个,总投资约7000亿元 ;以及2016年浙江确定的第三批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推荐的86个项目,总投资金额1942亿元 ,但是其中纯粹的农村公共文化事业项目少之又少,与之有关的多是地产开发或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因此从这个层面上来说,缺少创意、缺少方案、缺少政策支持的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存在着巨大的资金短板。虽然,各省市对于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近年不断递增,但与农村文化建设实际需求仍有差距,且资金投入缺乏政策制度保证,“某些地方财政或文化行政环节存在程度不同的挪用、截留或其它执行不充分的现象,从而导致滞后性仍以不同表现形态存在于全国乡镇基础文化服务机构”[1];另外没有明确具体的政策导向,在导向不明的情况下出现了大量重复的投资,造成大量资金的浪费。在经费缺乏的情况下,一部分公共文化设施机构只能通过房屋出租经营等办法弥补经费不足,从而导致公共文化场所功能“异化”。很多农村活动大院由于镇政府没有经费投入,承包给私人,成为农村旅社、农村超市和农村饭店,影响了文化场馆功能的正常行使。
另一方面,农村的公共文化事业管理队伍不健全,用人机制和人才培养机制有待改善。“农村本土文化和文化人才是农村公共文化繁荣的内在动力,直接制约着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长效发展”[2],就目前农村的人才储备上来看,由于大量劳动力的流出,很多农村沦为老人村、儿童村、妇女村,使得农村的专业文化工作者队伍比较弱化、老化,管理人员文化水平偏低,缺少必备的文艺专长。大量农村青年人的出走,使农村的公共文化事业管理后继无人,大量的农村青少年初高中的辍学,使农村的公共文化事业管理缺乏智力支持,失去了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同时乡镇文化站的管理人员文化层次相对不高,缺乏专业性和稳定性,福利待遇没有制度性的保障,很难有效地组织基层的公共文化活动、基层文化工作者的培训和辅导工作。虽然社会上有大量的优秀专业人才、大量的大学毕业生,但是农村特别是西部山区,生活条件的艰苦,工资待遇的低下、社会地位的不高,职业发展前景的渺茫,很难为农村的公共文化事业管理队伍吸引优秀的人才。
3.盘活现有的存量文化资源,建立优秀乡村文化传承体系,保护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华文化五千年,乡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实现乡村文化的自觉自信是实现全国性文化自信的基础。“十二五”时期,在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过程中,很多地方把新建乡村文化工程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建新保旧”。在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过程中,不仅仅是把农村经济建设搞上去,而且要把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好,更重要的是把具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起来,把传统乡村推向全国,建设了具有本地区的特色地域文化。可以说,这方面关系到当前新农村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成败,关键到地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关系到本地区农村居民对于自身文化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但是在现实的发展过程中又凸现出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方面,存量文化资源的盘活,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很多地方由于财力的有限,而没有这方面的财政政策的安排,在快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这些文化古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不断的破坏或消失殆尽,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千村一面”,毫无地方特色。另一方面,在建成的很多知名文化名村、文化大院中,由于高额的门票或服务收费,成了一种“文化壁垒”,本地民众无法享受到这一文化发展成果。这也是我们需要解决和关注的。
二、拓展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新途径
如何更快更好地加快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统筹城乡文化的协调发展,国家无论是在政策上,还是在制度上都有良好的设计,很多国内外专家学者也都有系统地探讨,基于本地的实践创新,笔者认为应该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 探讨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融资新途径,继续加大公共财政的支持力度。
我们应该探讨建立健全多种途径的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投融资体系,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项目培育机制,平台构建机制。吸收新的社会投资主体,并为投资主体做好项目的风险评估机制、损失补偿机制、投融资的监管机制等诸多方面的制度设计。这方面的全国已经有很多成功的案例,例如北京的宋庄、杭州的白马湖SOHO公社、漳州古山重的“水云间”。这些都是市场运作的以农村为载体的文化项目,但是也存在上我们上面所讨论的“文化壁垒”问题。继续加大政策性资金的扶持力度,突出重点,解决农村公共文化事业难于形成产业规模、体系和效益的问题,激活农村公共文化体系的活力和创造力,保证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顺利推进。
(二) 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体制研究,改进农村公共文化管理队伍的用人机制。
“要加快改革和创新文化体制,建立起现代服务型文化体制”[3],各地区、各级政府要积极探索如何推动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体制创新,加强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领导工作,发挥政府在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上的主导作用和桥梁作用。改进农村文化管理队伍的用人机制,成立专业文化管理队伍,建立精干有效的农村基层文化工作者队伍。在引进高学历、具备专业特长的文化创作和管理人才,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工作人员地培训进修,实施“人要走出去。节目要演出去、文化要推广出去”的战略,拓宽思路,开阔眼界。欢迎鼓励专业文艺团体、社会机构走下去,深入农村开展文化活动,为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注入新的元素,提升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整体水平。
(三)继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评价机制,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标准化工作。
在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在县、乡、村三级梯度网络配置方面,积极引进标准化评价机制。制定和完善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各项标准,标准化是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基础,应该按照“十三五”规划和中央的各项政策的实施细则加快制定,并做好相关工作的评比工作,“以评促建、评建结合”。这里我们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例如,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方面的努力,颁布国内首个《社区公共文化服务动态评估规范》、《公共文化服务第三方评价规范》和《公共文化服务需求调查规范》 ,虽然这不是纯粹的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的标准,但是也为我們制定评价机制提供了很有效的范例。其成功的经验是其标准化一个重要的指标是向基层和城市特殊人群延伸。而我们制定的农村公共事业的评价机制也应该是保证农村居民可以便捷地获得基本文化服务。
(四)立足乡村传统文化的实际,整合乡村现有的资源,发展与当前新时期农村需求相适应的公共文化产品,引导农民合理使用文化资源。
做好乡村文化“传” 的文章,挖掘整理开发优秀的乡村传统文化资源,建立科学的、高效的、便捷的文化资源分配体系,为农村基层公共文化事业建设提供内容支持、智力支持和资金支持。规范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管理,确保实现公益性的服务功能,杜绝乡村文化场馆设施的“功能异化”现象。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活动的基本目标和长期发展目标、服务机制,逐步规范文化的服务项目和必要的收费标准,逐步适应本地农民的基本文化的发展需求,引导他们合理使用文化服务资源。
当然, 推进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其发育和发展为新的社会融资主体、和民间文化社团留下了巨大的市场和机遇。但是实现从政府的政策扶持到社会资金的推动的转换,实现从 “政府的应有责任 ”到 “乡村文化事业的发展自觉”的转换,“不断培育农村文化的内生机制 , 建立充分体 现民愿需求的表达机制”[4],理順政府、社会融资主体、乡村组织 、乡村村民之间的利益交叉关系 , 进行社会管理职能、文化整合功能的重构,进行政府权力和乡村文化资源的再配置,实现农村公共文化制度创新和文化项目的创新 。
参考文献:
[1] 王列生.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改革的困境[J].行政管理改革. 2012,(03):22-23
[2] 罗津津,朱章林,张文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研究述评[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6,(02):100-103
[3] 苏红.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其构建[J].求索, 2009, (11):75-76
[4] 疏仁华.论农村公共文化供给的缺失与对策[J].中国行政管理. 2007,(01):60-62
作者简介:
朱桂峰(1979.6-),男,山东枣庄,中共枣庄市委党校行政管理教研室,讲师,国家行政学院MPA在读,研究方向:公共管理,城乡一体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