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
执政资源,是指政党执政所必需的各种积极因素、能量及来源。政党具有、掌握了足够的能量才能够执掌好政权和巩固好政权。执政党执政资源的丰厚与否,不仅关系到执政党能否履行好执政使命,而且关系到执政的前景。它存在于特定的政治体系之中,要使其充分发挥作用,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必须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对其加以利用。中国共产党是通过领导人民革命而建立政权的,因而从执政之日起就有丰富的执政资源。在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通过良好的执政政绩为自己增加了许多执政资源。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要防止执政资源流失,继续不断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历史资源、政治资源、经济资源和意识形态资源,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本文将着重研究的是新时期党的执政资源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一、新时期党的执政资源面临的问题
(一)主流意识形态受到挑战,党的意识形态资源受削弱
(1)西方因素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全球化不仅在经济领域,在政治领域,都产生了格局变化。意识形态的对抗不再是国际政治的主要内容,一些西方国家还在继续冷战思维。部分敌对势力利用经济文化交往的机会,传播西方的价值观、培植亲西方,极力影响我国的政治发展走向。另外,全世界的网络化使西方价值观的传播更便捷、快速,且无孔不入。可以说,文化殖民已成为西方势力“西化”战略的主要途径,并且对年轻人的行为习惯、思维方式等等很多方面有了实际影响。
(2)历史因素对意识形态的影响。十年动乱期间,阶级斗争扩大化、个人崇拜及其派生出的思想的绝对化等等理论及群众运动等,使社会陷入意识形态恐慌之中。同时,导致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停滞,整个国家经济面临崩溃,人们生活长期得不到保障,更容易让民众对当时的意识形态的真实性产生怀疑。到了80年代初,我们又把意识形态建设当成了摆设,甚至视为“左”的代名词。直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发展,使党的意识形态建设逐步走向成熟,内涵更具说服力,包容性和开放性更强。
(3)现实因素对意识形态的影响。80年代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体制的建立,是一个从经济到政治、意识形态的整体的社会变革运动。意识形态就是这个变革运动中的最高表现。它具有三个鲜明的特点:即价值追求上的公益性,鲜明的民族性、排他性,效果要求上的同步性。这些特点与市场、个体价值实现、公民社会追求存在差异,需要协调、整合。
(二)党的自身建设的一些新问题,使党的组织资源和先进性资源受到消耗
一是党组织在覆盖面进一步扩大的同时,一些党的基层组织的软弱涣散,制约着党的社会动员力的同步增长。随着经济和社会组织的多元化,过去在计划经济体制上建立起来的以单位或行业为条块划分党组织的运行模式出现了严重的不适应性,尤其是一些农村基层党组织、改制之后的企业党组织里,这类问题甚至已经相当严重。而在新兴经济组织和民间机构里,目前在党组织的设立、运行和作用发挥等方面仍然面临诸多问题。
二是党员素质的良莠不齐,影响了党员队伍战斗力。中共党员数量已达7000余万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党组织。但是队伍里有一部分人尚不具备条件,他们进入到党的组织里来,就造成了党员素质的良莠不齐,使得党员队伍战斗力大受影响。同时,党员队伍数量迅速扩张,也也从另一层面削弱了党员自豪感和使命感等消极因素。因为普遍发展很可能导致普遍平庸。
三是腐败问题使党的组织资源和先进性资源受到严重影响。腐败造成社会资源的流动紊乱,破坏社会的公平,导致社会利益分配的失衡,引发公众的不满。再则,社会财富急剧增大,一些自律能力缺失、理想信念不坚定的干部对财富产生不正当奢望,导致腐败问题屡屡出现,使民众对政府的公信力、党的队伍的纯洁性产生了质疑,这导致执政资源大量流失。
四是在党员队伍结构中存在重业绩轻党性修养的倾向。在现有的党员队伍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业务实绩、学历结构、年龄结构等要素是硬指标,而在党员的党性修养等难以量化的要素上出现了缺口。也就是说轻党性修养重视业绩使党组织内部政治氛围下降,一些党员的价值观、人生观迷失,丧失了其应有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转型时期产生的问题,使党的执政基础面临挑战
(1)社会心态的复杂化,导致民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下降。社会心态是在一定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影响下形成的,社会中多数成员表现出的普遍的、一致的心理特点和行为模式,并成为影响每个个体成员行为的模板。对于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来说,社会心态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而表现出相当的动态性,又因为全球化大背景下中西文化的交汇和冲撞而表现出相当的复杂性。目前,不安全感、不稳定感以及社会上出现的各种丑恶现象,尤其是以权谋私、贪污腐败问题成为多数社会成员的心态。这一心态直接导致对党和政府信任度下降。
(2)就业形势影响民众对党的评价。就业问题是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民众对党和政府的态度。目前我国的就业现状主要表现委: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性矛盾非常突出,从城镇这一块来看,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几百万,加上往年没就业的大学生、下岗失业员工以及退伍巨人需要安排的人员,需要2400万左右。而国家只能安排1200万人就业,农村也有1亿多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加剧了就业的压力。尽管这些问题的产生有历史原因,但民众始期待政府给出更好的政策解决问题。
(3)社会公平机制的不健全制约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司法公正还没得到充分落实;教育公平得不到保障;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权钱交易等等社會不良现象制约了社会的和谐发展。它们严重妨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损害人民群众的公共利益,并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二、新时期优化党的执政资源的路径选择
(一)做好三个坚持,优化党的意识形态资源
(1)坚持先进性和层次性的统一。先进性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主旋律,它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所决定的。现阶段,在强调先进性要求的同时,必须立足于社会实际,从全体社会成员的现实道德水平出发,把先进性要求同层次性要求结合起来,既提倡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又注重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建立,全面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
(2)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不断的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经验和教训,丰富和发展中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充实和完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同时注意汲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结合时代特点,不断创新意识形态建设的载体、机制、方式,保持意识形态建设的时代性。
(3)坚持建设与批判的统一。捍卫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必须旗帜鲜明地捍卫马克思主义的主导地位,因为意识形态领域从来就是不同思想体系的角力场。必须坚持以创新的精神,在实践中不断的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以此增强党的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二)实现三个务必,强化党的执政基础
(1)务必执政为民落到实处,始终为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一是实现利益协调整合,提高党的社会凝聚力。在强调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公平,把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与兼顾各方利益相统一,理顺利益分配,表达渠道畅通利益,利益协调对话机制健全,保障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二是建立服务型政府,提高党的影响力。党执政的根本任务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要求党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承担起服务社会、关怀社会、保障社会的作用,以优质、全面、高效的社会服务赢得民心。三是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增大社会的物质和文化总量。
(2)务必巩固党的阶级基础,以此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中国工人阶级是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是立党和执政的阶级基础。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二要通过经济、法律、政治、行政等手段,切实保证工人阶级的主人地位,维护他们的权益;三要充分认识新时期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新变化,保持工人阶级的先进性。
(3)务必发挥社会新兴阶层的作用,壯大党执政的社会基础。新兴社会阶层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它的兴起,是执政党开明、社会开放、政治民主的直接产物,体现了市场经济发展水平。不仅要正确认识和对待新兴社会阶层,还要把他们合理的政治诉求纳入政治框架和体制中。
(三)实现三个推进,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
(1)推进党的干部队伍建设的创新
一是干部激励机制的公开性和正效应问题。二是强化对干部的监督,完善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问题。三是干部的教育和考核,特别是政绩考核的科学化问题。政绩考核涉及到干部履职的价值取向和社会价值实现问题,关联着党的执政宗旨的落实程度。四是注意干部选拔任用制度的规范化和严密化的长效机制问题。
(2)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改进基层党组织的设置,实现党组织设置为标准的单位式或行业性划分向以生活地域和地缘联系为主的社区型、属地化转变,党组织的结构由垂直型向网络型转变,以促进不同类型基层党组织资源的整合,实现优势互补,增强党的组织资源功效的发挥。
(3)推进党员队伍建设创新。要不断完善管理和培养机制、党员教育,首先要解决好党员的党性教育问题,通过各地方党性课程的有效设置,切实克服党性教育形式化的做法,不断创新方式,把党员意识教育规范化、可操作化。其次,要加强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培训,提高党员的综合素质,为其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提供保证。第三,规范党员的管理,强化党员的大局意识,增强党员的时代使命感。
(作者单位:中共重庆潼南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