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宇轩
DOI:10.3969/j.issn.2096-3637.2017.10.053
摘要:本文对牛常见的传染性疾病进行了介绍,并根据常见的传染性疾病的特点提出综合的预防措施。
关键词:牛;传染性疾病;防控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3.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6-3637(2017)10-0060-01
牛是我国重要的畜牧种类之一,其中,牛的布鲁氏菌病、结核病等是人畜共患病。所以我们需要对牛主要疫病进行疫情监测,遵循“早、快、严、小”的处理原则,及早发现,及早处理,采取严格的综合性防治措施,迅速扑灭疫情,防止疫情扩散。传染病的发生是由病原体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引起一系列病理反应。传染病必须具备病原体、动物机体和它们所处的环境等3个因素。当动物机体防御力不足,或病原体毒力强、数量多时,病原体才可在动物机体内生长繁殖,并对机体造成损害,一般情况下传染病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潜伏期、前驱期、明显(发病)期和转归期(恢复期)4个阶段。
1牛常见的传染性疾病
1.1疯牛病
1985年首次在英国发现疯牛病,又称为“牛海绵状脑病”,疯牛病主要由牛海绵状脑病毒引起牛的神经系统疾病传染性疾病,主要的典型的症状为脑组织呈海绵状病变,临床表现为体重锐减、精神状态沉郁、感觉反常、全身麻痹,患病的牛具有暴怒、恐惧、瘙痒、神经质等症状,当出现症状2~3d后,患病的牛表现为颤抖、后肢共济失调。患病牛最明显的症状为触觉和听觉减退,病程为14d到6个月,最后死亡。
1.2口蹄疫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是偶蹄兽的一种急性、发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在口腔黏膜、蹄部和乳房皮肤发生水泡。主要临床为病牛体温升高到40~41℃,流涎,闭口、食欲下降,精神沉郁、开口时有吮吸声。发生症状1~2d后在舌面、齿龈唇内面、颊部粘膜发生大小不一的水泡。患病牛口角流涎增多,呈白色泡沫状。趾间及蹄冠的柔软皮肤上也发生水泡,破溃出现糜烂,糜烂部可能继发感染化脓、坏死甚至蹄匣脱落,乳头皮肤有时也可能出现水泡,且很快破裂形成烂斑。 本病一般为良性经过,只是口腔发病,约经1周即可治愈,如果蹄部出现病变时,则病期可延至2~3周或更久,死亡率一般不超过1%~3%。患恶性口蹄疫的牛主要表现,肌肉震颤、心跳加快、节律不齐、全身虚弱,特别是因心脏停搏而突然倒地死亡,病死率高达20%~50%,犊牛患病时主要侵害心肌,其特征性水泡症状不明显,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肠炎,死亡率很高。
1.3结核病
牛的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慢性疾病。当牛感染结核杆菌发病后,剖检证症状主要表现为消化道、肺脏、淋巴结、乳腺组织等组织器官形成肉芽肿,患病的牛出现进行性消瘦,最后至死亡。
1.4巴士杆菌病
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病引起牛的一种败血性传染病,又称出血性败血症,感染率和死亡率均较高,当牛患上巴氏杆菌病时,牛主要表现为急性呈败血症和出血性炎症,以高热、急性胃肠炎和肺炎等,内脏组织器官广泛出血为主要特征。潜伏期2~5d。根據临床可分为败血型和肺炎型2种。该病的发生主要于环境中的应激有关,环境潮湿,闷热、动物的交通运输、转群等没引起的。
1.5炭疽
牛的炭疽病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牛的一种热性、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牛患炭疽病主要以散发或地方流行为主,主要的临床症状为全身广泛出血。牛多呈急性或亚急性经过。
1.6其他传染病
牛常见的传染病中,牛流行热、犊牛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病、牛的传染性鼻气管炎等。当牛发生疾病时,应该根据各种疾病的病理变化进行诊断,也可以借助实验室诊断进行确诊,根据该病的流行特定进行有效的防治。
2牛常见的传染性疾病防控措施
牛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比较多,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具有感染多种动物宿主、高度接触、病毒抗原的多样性及变异性等特点,预防牛常见的传染,不仅要加强平时的饲养管理,还要按照免疫程序对相关传染性疾病进行免疫接种来进行预防。
2.1执行严格消毒制度 定期对养牛场内畜舍、牛栏、运动场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在养牛场的门口要有消毒间、消毒池,进出牛场人员及车辆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
2.2执行疫苗免疫接接种制度 对牛常见的传染性疾病进行牛定期免疫接种,尤其是牛的口蹄疫病,主要选用牛羊O~A型口蹄疫多价灭活疫苗急性免疫接种。 犊牛出生后4~5个月首免,在首免后6个月进行二免,牛每间隔6个月接种1次。育成牛隔6个月免疫1次。 生产母牛在分娩前3个月进行免疫接种。
2.3当发现大流行型传染病时 如口蹄疫及时报告当地兽医卫生监督部门,进行严格的封锁隔离措施,封锁疫区后禁止畜禽商品交易。
2.4对封锁区内的所有动物进行彻底消毒 对病畜及易感染家畜做好无害化处理,对所有的用具、饲料等进行彻底消毒后。
参考文献
[1]黄张玲.广西部分地区牛场主要疫病血清流行病学调查[D].广西大学,2016.
[2]史喜菊,马贵平,李冰玲,等.牛传染性疾病诊断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比较与适用性评估[J].中国动物检疫,2010,27(11):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