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萍
记得小学三年级时,我在作文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除了得了一张奖状,还有奖品:两本精美的天文知识画书,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彩色绘本。从此,我心中的理想便飞上了神秘的星空。我立志长大后要当一个天文学家,小小年纪还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在纳凉的夏夜里,萤火虫在人们身边飞来飞去。“别吵别吵,我要看星星。”我不住地叫。其实,萤火虫都是安静的小伙伴,一点儿也不吵,只是想找我一起玩罢了。竹床搬到了院子里,我躺在上面,睁大眼睛仰视星空,寻找最明亮最美丽的那颗星——织女星。在西方,织女星被人们誉为“夏夜女王”。
对我的童年来说,那是一个没有电视也没有空调的年代,那时的孩子们都睡得格外早,即使暑假期间也不例外。吃过晚饭,洗澡,扑上痱子粉,通常八点多钟大人们就催着孩子去睡觉了。但我的“夏夜女王”织女星,要等到夜里十点左右才能看到呢。于是,假装睡着了,就是我们这些小孩子骗过大人的“小把戏”,但往往“假戏真做”,没过两分钟我就真的睡着了。所以,在那些难忘的童年夜晚,我所仰慕的“夏夜女王”织女星多半是出现在我梦里的。
在中国孩子眼里,星空中的织女星和牛郎星是并排进入记忆的,那是因为一个流传千古的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的故事。它在长辈们的口里代代相传。于是,星星就有了性别:牛郎星是男的,织女星是女的。所以,到了“七夕”节的夜晚,就有了牛郎织女的鹊桥相会。然而,在那两本作为奖品的画书上,我读到的天文普及知识,让我看到了不同的星空——那是由星系、星座、星云组成的真实的星空。星空在我的心中变得越来越神秘、深邃,不再仅仅停留于那明亮、美丽的最初印象。
我终于知道,原来,牛郎星和织女星像太阳一样,也是能够自己发光发热的恒星。牛郎星和其他几颗星组合的星座,叫做天鹰座;织女星与其他几颗星联在一起,就成了天琴座。另外,牛郎星和织女星之间相距16光年之远,根本不可能年年“相会”。当神话的美丽外衣被知识的科学“宝剑”刺破时,我的理想虽然不曾动摇,但童年的星空确实有过瞬间的灰暗,即使只是犹如鸟儿翻转尾翼的短短一瞬,那灰暗也让人有点儿失落、茫然。
至今,我也没能成为一个天文学家。理想与现实的距离,就像牛郎星和織女星在现实中的距离一样遥远。但幸运的是,理想的星空一直照耀着我,引领着我的人生之路。
有一年,由于工作关系,我站在了两河文明发源地的古巴比伦遗址上。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清澈如镜,波光粼粼,映射着熠熠生辉的星芒。那满天的星星,安睡在两河文明的古老摇篮里。我不禁想起,早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古巴比伦人就已发现了约30个星座。后来,古希腊天文学家经过补充与发展,编制出了古希腊星座表。公元2世纪,克罗狄斯·托勒密综合当时的天文成就,又确定了48个星座。托勒密还将星座内的主要亮星使用假想线条连接起来,将之想象成动物或人物的形象,再用希腊神话中的人物来命名各个星座,让科学与神话结合得如此美妙。
我又想起墨西哥城地铁3号线和5号线的换乘站有一段很长的通道,弥漫在蓝幽幽的柔光里。这蓝光来自地铁里的“星空”,设计者将灯珠巧妙地连成虚线,勾勒出黄道12星座的线条轮廓。在这似梦非梦的“玛雅星空”之下,我曾仰头寻找自己的星座,寻找那片理想的星空。尽管理想已经发生过无数次变化,但至今依然伴随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