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妙苗
他是一位浪漫主义的抒情诗人,追求如诗如梦的意境。他用饱蘸诗情画意的画笔,还原着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描绘出高尔基笔下的海燕,展现出民族魂魄里的黄河……
他是一位古典主义的音乐家,舒缓的古曲或激昂的交响乐,是他创作时必不可少的背景。在荷塘,他倾听着荷的私语;在海上,他感受着大海的心跳;在黄河岸边,他紧扣民族的脉搏……
他是一位不知疲倦的行者,他以荷花、大海和黄河三个系列的代表作享誉画坛,却仍在不断地超越自我。他的荷花,光彩夺目,活色生香,亦真亦幻,给人超凡脱俗的身心洗礼;他的大海,波澜壮阔,汹涌澎湃,气象万千,给人意气风发的精神力量;他的黄河,源远流长,百折不挠,鲜活奔腾,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神韵和气魄……
在他的笔下,生命,如荷花般綻放,如大海般澎湃,如黄河般奔腾。他,就是著名画家苏继海先生。
师从名师得真传
生在淮河边,长在淮河边,苏继海从小就是喝着淮河水长大的,命中似乎注定要与水结缘。父亲是一位名噪一方的民间画师,受父亲的影响,苏继海自幼酷爱绘画,颇具天分。课余时间,他常饶有兴味地临摹连环画、小人书,也画一些五颜六色的花鸟虫鱼,画得有模有样,引来同学朋友、左邻右舍的交口称赞。
丰富的农村生活场景,培养了他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速写能力。耳濡目染之中,苏继海对色彩有了主动的思考和奇妙的体会,他的习作总是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田野里的拖拉机、山路上的行人、树上的小鸟、湖中的小船、小荷上的蜻蜓……在他的笔下,都弥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中学阶段,因绘画特长突出,苏继海被老师推荐到美术兴趣组。他从此开始系统地学习素描、色彩、速写等知识。那时,同学之间比学赶帮,“你画得比我好,我还要画得更好;你比我多画一张,我还要比你多画一张。”苏继海回忆道。文革后期,高中毕业的他,随着最后一批下乡知青,来到一个偏远的公社担任电影放映员,同时负责为公社创作宣传画。他的画,在当地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1977年恢复高考,苏继海考上了安徽师范大学艺术系。然而,好像命运之神有意考验他似的,一次招工让他失去了进高校进行艺术深造的机会。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对艺术的追求,回城当工人后,他在业余时间坚持读书、习画,三年后终于走进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大门,幸运地成为吴冠中先生等一代名师的学生。
吴冠中先生是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是20世纪现代中国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先生毕生不懈地探索东西方绘画两种艺术语言的不同美学观念,坚忍不拔地实践着“油画民族化”、“中国画现代化”的创作理念,执著地守望着“在祖国、在故乡、在家园、在自己心底”的真切情感,表达了民族和大众的审美需求,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色。吴冠中先生学贯中西,因材施教,悉心传授,对苏继海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他后来的艺术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诸位恩师的谆谆教诲,让我受益终生,永志不忘!”访谈中,苏继海感慨地对记者说。四年的美术科班训练,让他的绘画功底日渐扎实。在自己的作品中,苏继海将中国画与西方油画作了完美的结合与再创作,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1985年,大学毕业不满一年的他,即以作品《尊师重教》入选“前进中的中国青年美展”,成为中国画坛上一颗闪耀的新星。
此后,苏继海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创作了一大批讴歌先进人物、反映时代精神的优秀作品,其中《和平·环境·未来》荣获“全国环境美术作品展”一等奖,《中华民族魂》《星火中诞生》分别入选“建军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建党8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团结·友谊·进步》《更快·更高·更强》分别入选第二届、第三届“中国体育美术作品展”,壁画《魂系中国农民》《在希望的田野上》则被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典藏。除了这些,名山大川、江南水乡、古代仕女也是他笔下的常见意象,例如《幽谷鸣泉》《溪山烟雨》《秋山夕照》《暮色水乡》《水上人家》《江南古巷》等,彩墨、油画技法相得益彰,画面绚丽多彩、诗意盎然、美不胜收。
在画坛小有名气之后,苏继海精益求精,开始探索一条新路。在他看来,题材广泛固然好,但“术业有专攻”,一个优秀的画家,应该把自己偏爱的物象画精画绝,形成自己旗帜鲜明的特色。
生如夏花之绚烂
苏继海最爱的物象,自然非故乡的荷塘莫属。为了画好荷花,苏继海一方面勤于采风,沉醉在乡间荷塘;一方面潜心钻研历代名家特别是张大千、黄永玉等的画荷技法,逐渐心有所悟。进入21世纪后,荷花更成了他尽力捕捉、用心刻画的尤物。在苏继海看来,荷花“出淤泥而不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象征君子的高风亮节。无论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满塘花开,还是“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一池残荷,在他眼中都别有风味。
在中国画里,荷花是一个传统题材:既有亭亭净植的绿叶红荷,也有霜降秋塘的残荷枯枝。尽管画作形式各异,但画家都尽力通过自己的笔墨意趣传达出一种意味人生。荷花的丰富美学意蕴,涵养着东方人的道德崇尚,描绘着普通民众的精神色彩,也滋润并导引着诗画等种种艺术形式。那些浸润着民族魂魄的精神传承,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
苏继海爱画荷花,他善于表现大自然赋予荷花那独特的含而不露的纯净之美。在他的笔下,无论荷花、荷叶,都呈现出滋润、鲜活的色泽;构图繁疏有序,浓淡相映,画出了荷花自然生态之神恬气静。他画的荷花含滋蕴彩,笔墨精洁,生气蔼然,得用笔之道,笔所未到而意足,似有意无意之间,妙之极境,能随笔见其神采,暗合自然之妙。
苏继海的彩墨荷花,把油画色彩和国画神韵有机结合,赋予画面以浓重的梦幻气息。只见尺幅之间,几朵浓淡相宜、冰清玉洁的水芙蓉,亭亭净植于一片氤氲的水气里,柔美而果敢,深情而庄严,其中奥义,妙不可言。《仙荷》《白荷》《白荷无言》《白荷似雪》《烟雨梦荷》《梦影幽荷》中,水墨背景简约恬淡,清静幽深,数株仙荷一尘不染,金色花蕊玲珑娇嫩,悠然飘洒,观之则心旷神怡,宠辱偕忘。与之相比,《惊梦》《暗香》《金蔓》《秋思》《彩荷争艳》《荷塘清趣》《荷韵沁香》《仙荷浮翠》等,则鲜艳斑斓,绚烂的色彩恰到好处地营造出一种朦胧、和谐、清新、雅逸的脱俗气氛,塑造出一颗绝然无尘的剔透晶莹之心。
苏继海运用高超的表现技法和绚丽的色彩效果,把荷花的千姿百态和画家的婉转心曲,用艺术形式呈现在我们的眼前。“生活本身就是五彩缤纷的,我喜欢用色彩来表现丰富的生活内容和喷薄的创作激情。”苏继海坦言。
苏继海钟爱荷花,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到河渠横塘半凝霜;从朝晖晶莹珍珠露,到晚霞落尘逸清香,都印刻着画家穷究脉理的执着和匠心独运的眼光。从苏继海的彩墨作品中,我们看到的,是摇曳,是生涩,是光洁,是清馨。苏继海画荷,注重的是荷魂。画面看似繁复,其内在意蕴却非常纯粹而显豁,不枝不蔓。画家用色彩剥蚀了许多细枝末节,以他心中的情意辅之所要表现的主旨,画作留给人的是清逸四野,芳香八荒。
苏继海的彩墨荷花营造出诗意之美。他笔下的荷花妩媚百态,舒展自如,纷披随意,无不是画家心性的体现。特别是那如诗如歌的夜色荷塘,荷的绿绿叶脉、柔柔花蕊,在月光融融或夜色黯淡下静谧在一塘池水中,或浅声清唱,或低音婉转,花与叶之間,叶与水之间轻语呢喃,牵惹着人的思绪自然地去聆听,去遥想,去遐思……这样的意境似乎只有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有过。苏继海与朱自清不同的是在表述方法上,一个是用文字,一个是用画面。那文字的直抒胸臆,让人有淋漓尽致的畅快;而画面的表现,则有一种欲说还休的感觉,留给人意犹未尽的缠绵。而这些,也正是画家内心高格拔俗的人生价值追求,因此,他的画作自然就能给欣赏者带来心灵的净化。
这种诗意美,还体现在画作的背景呈现上。苏继海充分使用背景色调来烘托强化自己的主观情感。在他的笔下,荷花剥离了原有的荷塘氛围,被移植到一种新的情境氛围中。在苏继海的背景笔墨里,我们能体味到墨色在浓淡中涌动着的情感。画家情感的起伏抑扬,悲欣明暗,都能从底色里找到沉着的音韵。
因此,苏继海的彩墨荷花便在诗意中具有了音乐之美。音乐的美在于节奏,在于流动。苏继海笔下的荷花,画面都充溢着一种清新的流动之美。他画中的荷花,少则三五朵,多则七八朵,活泼生动,芬芳宛若。在疏密参差中,有“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圆润天成;在缤纷驳杂中,有“羽衣霓裳”的轻盈曼妙。静听苏继海的彩墨荷花,在色彩的层次变化中奏出独有的旋律,跳跃而不虚浮,灵动而不诡异,在墨色的轻重浓淡中,幻化出韵律美,拨动人的心弦。
苏继海的彩墨荷花,充分运用独具个性的色彩和技法,使画面语言产生了抑扬顿挫、回环流转、韵律协调、节奏鲜明的视觉效果,蕴含着节奏、韵式、段式、复沓等音乐的天籁之美,使我们在欣赏他的作品时,能充分感受到他的彩墨荷花具有的内在艺术张力。这样,彩墨荷花的音乐美的特质自然就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在苏继海的彩墨荷花面前,我们仿佛是一个虔诚的听者,从他笔墨的宣叙中完成了一次音乐般的静滤升华,心中留存的那些浮泛躁响似乎都被摒弃屏蔽了,唯存感受、记忆和传诵。
苏继海是一个在艺术道路上勇于开掘并不断探索的智者。他创作的彩墨荷花,认同并契合中华传统道德价值,具有深厚而广博的人文精神。他博采众长,在师法自然与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在画荷的构图、用墨上,把西洋油画色彩和中国国画的神韵有机结合在一起,在造型、技法和作品内涵意境上进行了突破和拓展,形成了鲜明、生动、清新、向上的艺术风格,创作出属于自己的艺术形式。
作品是画家心灵的体现,更是美好生命的写照。那含苞的花蕾,绽开的花瓣,在雨后阳光的映照下,展示出一种不屈的生命力量,在明暗斑驳的荷塘中显得尤为耀眼。此情此景,无声胜有声,化无情为有情。时间仿佛是因为爱惜荷花,静静地不肯放纵流逝;荷花似乎也喜欢这种风雨后的生命姿态,展现出精致向上、柔和宜人的境界,这是画家的一种向往。荷魂,其实就是画家的魂。苏继海的彩墨荷花,除了带给人们艺海无涯的艺术启迪之外,更带给人们高洁自守、不媚俗世的人生慰籍。
终归大海作波涛
“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高尔基的《海燕》,是我们小时候都学过的课文。很多人读过就忘了,但这篇文章却给苏继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影响他一生。
小时候,苏继海就从《海燕》的描述中无数次想象着大海的样子,并用画笔表现出来。长大后,第一次来到海边,看到巨浪翻滚、狂奔、呼啸的壮观景象,他顿时心潮难平。迎着万里清新的海风,面对大海的博大和浩瀚,亲耳听到梦寐以求的涛声,他明白了自己的使命。他知道,画海,将成为他一生的事业。
从此,每逢闲暇,他便到有海的地方览胜、拍照、写生,经常在海边一待就是一整天。为了画好大海,他从东海到黄海,从渤海到南海,从国内的大海到国外的大海,奔波不停,风吹日晒,皮肤黝黑得与渔民无异。每次到海边,清新的海风迎面吹拂,无边无际的大海水天一色,波澜壮阔,卷起千堆雪,让他感受到了大海的气魄、胸襟、性格和灵魂。绵绵不断的涛声是自然界最雄浑的交响曲,是天籁之音,是海洋与人类的对话,是鞭策他创作的召唤,一次次让他产生了强烈的创作表现欲望。
为了画好大海,他还仔细研读了大量有关海的中外绘画、文学、音乐名作,对海有了更深的理解。为了充分表现大海的外在特征和内在品格,苏继海经过反复摸索,形成了如下画法:以传统水墨为基础,辅以细腻、鲜亮、沉实的油画色彩,融入必要的光影效果,通过明暗对比、色彩冷暖等,来增加画面的立体感、冲击力。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多年实地写生和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他创作的“大海”系列作品风格独特,境界壮阔,笔墨生动,翻滚巨浪与万里长空相映,坚硬的礁石和汹涌的波涛互衬,大气磅礴,浑然一体,把大海的张力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犹如亲临其境,能感到无边大海的雄伟气概和惊涛裂崖的强大威力,甚至能听到那水石撞击的阵阵喧响,似乎贝多芬的交响乐就在耳边。
在苏继海笔下,大海是神秘的,它带给人一种强大的吸引力,震撼力;大海又是坦诚的,它以它那博大的胸怀,在人与人之间营造轻松和自由的气氛。作品《深深海洋》《海韵天歌》等,通过波涛的流动,象征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人与人情感的交流,相互信赖,就像海洋一样,深情而明澈。作品《观沧海》《惊涛拍岸》等,则将海纳百川的气魄、乘风破浪的身影、惊涛拍岸的声响、巍然稳重的礁石表现得淋漓尽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动静结合,将建筑的美、音乐的美和绘画的美三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让人仿佛能听到海浪拍打沙滩、海岸的声音,表现了大自然汹涌澎湃的动态美,表现了作者心中的万丈豪情,升华了作品的主题,赋予了作品精神和生命的力量,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
“我之所以画大海,一是為直观地表达我对大海长久以来的情怀。”苏继海说,“更重要的是想通过表现大海的诗意,大海的气概,反映大自然与人的和谐,呼唤人们热爱生活,珍爱大自然和生命。”
最是难舍黄河魂
苏继海爱画海,也爱画黄河。古往今来,黄河一直以其雄壮的气势,奔腾在中国大地上,“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作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河经历了亿万年的风霜雨雪,孕育了五千年的华夏文明,被誉为“母亲河”。灿烂悠久的黄河文化,为苏继海提供了丰富的营养,成为他挥毫泼墨的又一艺术源泉。
为了画好黄河,从黄河源头到黄河入海口,苏继海不辞劳苦,多次到黄河流经地采风、写生,领略黄河的风采,感受黄河的性格,探索黄河的精神及其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渊源关系。写生写生,常写常新,常写常深,百写不厌,每次写生他都有新的发现、认识和收获。黄河的沧桑厚重、朴实奉献、浑厚雄伟、生生不息、勇往直前的品格,唤起了他的崇高礼赞,给他的创作带来了激情和灵感,使他创作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以黄河为主题的优秀作品。
如《黄河颂》系列作品,画面立意高远,视野开阔,色彩丰富,动感极强。那源远流长、从天而降、百折不回、浪花飞溅的黄河水,奏出了一曲曲黄河的颂歌。作品表现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精神、力量和气魄,并用这种精神鼓舞人们积极向上、奋发进取,努力去实现自己的理想。苏继海用奔流的黄河水抒发自己对传统文化的爱恋,其笔下滚滚奔流的黄河水鲜活奔腾,栩栩如生,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神韵。
《黄河魂》是苏继海的又一力作。苏继海告诉记者,《黄河魂》取材于黄河壶口瀑布,创作灵感来源于《黄河大合唱》。为了画好这个主题,自己多次到黄河壶口写实考察,构思创作。壶口瀑布是黄河上的著名瀑布,水势汹涌,气势壮观,涛声震天,声如雷鸣,景色壮丽,是黄河最壮观的一段,也是国内外罕见的瀑布奇观。壶口瀑布出现的半清澈半浑浊交界的并流景观,十分壮丽。壶口瀑布以排山倒海的独特雄姿著称于世,是世界上最大的黄色瀑布,其奔腾汹涌的气势是伟大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黄河魂》系列作品,显示出作者在运笔和用水方面高超的技艺,画面水味十足,墨色多变,瀑布云雾缭绕,营造出雄伟壮阔而又生机勃发的宏大意境,让人追思中华民族奔腾前进的历史。在一泻千里、奔腾不息的画面背后,苏继海抒发了对黄河的情,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爱,对民族魂的礼赞,他将情感与文化水乳交融地呈现在了人们的面前。
业内人士都知道,画水难,画有个性特点的水更难,画大江大海的水则难乎其难。苏继海迎难而上,在汲取前人画水技巧的基础上,不拘“古法”和“程式”,不断摸索,大胆创新,努力寻求艺术的真谛。他以中国传统水墨浓淡变化为基础,吸取了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流淌之长,以弥补传统国画的不足,通过洒喷泼点线面等技巧的结合,光与暗的对比、色彩的冷暖和岸石的静,来凸现黄河、大海的动和变。同时还十分注重强化作品的诗意,将黄河、大海的奔腾不息、波澜壮阔和心中对黄河、大海的向往、礼赞之情融入到作品中,从形而下到形而上,从现实中的黄河、大海上升到人们意象中的黄河、大海,表现了千变万化、多姿多彩的水,展示了黄河、大海的精神和灵魂,描绘了时代的奔腾,使作品的质量更上一层楼,并能让人产生强烈的共鸣。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苏继海的“荷花”“大海”“黄河”系列作品的创作,历经了这三种艺术境界之后,他并不满足于此,而是进一步博采众家之长,在个性特点上下功夫,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向更高的目标迈进,创作出更多更好的能经得起时间考验的艺术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