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大理大学拟取消该校公共关系专业2017年招生计划的消息,引发了公关学界、业界的共同关注。
其中,尤以该校公共关系专业部分校友发出的“令人费解,甚至愤怒”、“丢掉初心,何以前行 ”质疑之声,成为争论的焦点之一。
其实,大理大学此举未必对公共关系专业的发展就是坏事,既有在特定大环境、大背景下,高校应用型专业转型的必然性,也是换一种角度思考公共关系专业建设的新契机,更有可能以此为新起点,将公共关系专业教育,由学界、业界的更紧密融合而推向更具有实践性的阶段迈进。
所以,与其质疑,不如更理性地面对新的挑战,拥抱新的趋势。
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虽然国内有2000多所高校开设了公共关系的课程,但是,真正开设了公共关系专业的只有20多所。这与高校专业人才,尤其是实践型教学研究人才的缺乏有重要的关系,而且,相关的教材也普遍缺乏,教材的内容与实践的脱节情况同样比较严重。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公共关系实践的需求越来越表现出战略性地位的特点。
这种战略性,体现在社会组织战略传播与形象管理、企业经营和品牌建设等方面的顶层设计作用和基础性价值,也越来越显著。
基于战略性的要求,更高融合属性的跨专业、跨学科的知识背景和业务能力,不仅在公共关系实际运行中,而且在公共关系专业教育中,都是必然趋势。
那么,跳开独立公共关系专业的“小本位”,融入多元知识体系和跨领域视野综合性人才建设的大格局,既有利于学生打好更坚实的跨学科基础,也无疑为公共关系专业教育提供更广阔发展通道和前景带来了新的可能。
其次,公共关系是一个有极强实践性的学科和行业,这是公共关系业界,甚至学界,长期以来已经积累的共识。
业界在长期的实践中也形成了一种默契,即并不特别偏爱所谓公共关系专业的毕业生,而是更在意基础知识是否扎实、洞察的视野是否宽广以及是否具备较强的实践挖掘潜力。
这些实践性素质培养,靠单一的公共关系专业教育,是难以实现的,这就导致了部分经过公共关系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天生与业界的用人需求存在或多或少的脱节或者错位,从而导致就业的选择面受限。
周小姐毕业于某高校公共关系专业并在知名公关公司工作了3年,她认为,公共关系专业取消其实影响不大。
据她介绍,这个专业在就业的时候,大部分人并不选择对口;进入实际工作后,她发现同事当中,除了语言类、传媒类相对会更多点,其他的专业背景比较多样。
而且,现在公关公司的业务呈现出向市场营销化转移的特点,这对人才的需求也有了新特点,即更有市场敏感的创意策划和传播运营潜力。
从这个角度看,高校公共关系专业教育未来的机会在于一方面发挥基础性学科思维教育的作用,另一方面通过与其他学科的多样化组合,将公关思维融入其他学科,从而帮助更多学科培养有更强公共关系意识的复合型实践人才。
第三,高校公共關系专业教育在加强基础性地位的同时,作为公共关系整体教育的一个阶段,一个组成部分,可以不断通过加强和业界的教育与实践对接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国内公共关系行业快速发展,业界也已经集体意识到此种对接的重要性,纷纷将人才培养前置,组织开展形式灵活多样的专门面向应届毕业生强化实操的“新兵训练营”。
国际公共关系协会已经连续举办了多届的“大学生公关策划大赛”,以模拟实践方式,让对公共关系感兴趣的大学生提前体验业界的项目策划等关键内容。
而国内公共关系门户17pr.com则邀请了大量品牌公关、市场营销、创意策划、新媒体等方面的资深专家,组建“一起大学”,持续开展了线上、线下结合的跨界技能培训。
这些业界与高校公共关系教育的衔接行动,使得业界与学界的互动变得更活跃,紧密度得到加强,成效也更明显。
高校公共关系专业教育可顺应此趋势,积极提高与业界交流,让更多的老师、学生走进业界实践,让更多的实践教育走进学校、走到老师学生中去。这样也许才能探索出一条更有利于中国公共关系教育成长的新道路。
诚然,中国现代公共关系行业也还很年轻,公共关系专业教育更是仍处在摸索阶段,学界与业界都需要更多的交流碰撞和行动尝试,才能共同推动中国公共关系行业和教育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