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预科教育培养模式研究

2017-05-30 02:32王奎正
高教学刊 2017年19期
关键词:培养模式

王奎正

摘 要:中国的预科教育最早出现在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也称“壬寅学制”)中。该章程虽然还未开始实施就被次年的《奏定学堂章程》所取代,但《钦定学堂章程》中所设想的预科教育,对今天如何办预科教育,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其学制过长、其培养目标中的“忠君”思想以及教条主义的知识灌输等方面,是今天的预科教育必须抛弃的。

关键词:“壬寅学制”;预科教育;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9-0194-03

Abstract: The preparatory education in China can be traced back to the year 1902, which was written into constitution as authorized by the sovereign of Qing, was also identified as Renyin School Constitution. As a matter of fact, before the constitution had got into play, somehow it was replaced just one year after. In spite of its instant being, the envision proposed in the constitution shed great light on how to conduct preparatory education today and cannot stop beaming through ages. Considering the large span of time, some principles it upheld can be quite obsolete by now so as its length of schooling was too long, the training target at "loyalty to the emperor" and dogmatism, all that must be eradicated and abandoned as for today's preparatory education.

Keywords: renyin schooling system; preparatory education; training mode

中国的预科教育产生于中日甲午战争之后。在1894年的甲午战争中,中国战败。次年,中日双方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割让台湾等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2亿两白银等。战争失败,割地赔款,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在此背景下,很多有识之士主张学习日本的“明治维新”,他们认为,只有推行废除科举,推行新学,才能造就全新人才,以应付国家间竞争。在此背景下,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由于此年是“壬寅”年,因此史称“壬寅学制”。壬寅学制在中国教育史上第一次提出并规定了预科教育的培养模式。

一、“壬寅学制”的总体构想

按照《钦定学堂章程》的构想,在城内坊厢、乡镇、村集均应设立蒙学堂;州、县所立学堂为小学堂;府治所设学堂为中学堂;在省会所设学堂曰高等学堂。“如小省尚不能立高等学堂者,即姑立一中学,为高等学堂之豫科。”另外还规定,在省会以外经济繁富的府、厅、州及通商大埠,也可以设立高等学堂。同时,在京城设立京师大学堂。各省以后也可办大学堂。

根据《钦定学堂章程》规定,蒙学堂学制4年;小学堂学制6年,含寻常小学和高等小学两级,各3年。也就是说,初等教育阶段是10年。中学堂学制4年。在中学堂之外,可设中等实业学堂。中学堂毕业后,可通过考试选拔进入高等学堂学习,高等学堂学制是3年。高等学堂还不是大学专门分科的专业教育,“高等学堂虽非分科,已有渐入专门之意,应照大学豫科例,亦分政、艺两科。”高等学堂的课程设置,与京师大学堂豫备科相同。高等学堂是介于中学堂和大学专门分科(专业教育)之间的过渡阶段,实际上就是预科教育。按《钦定学堂章程》的构想,当时的高等学堂(即预科教育),是正式教育体制的一部分,也就是说,要进入大学专门科学习者,必须先入高等学堂学习3年。高等学堂学生毕业后,可以通过考试选拔进入大学专门分科接受教育。大学专门分科的教育,仿照日本的教育,分为政治、文学、格致、农业、工艺、商务、医术七科,学制或是3年,或是4年。大学专门科毕业后,可进入大学院继续深造。

《钦定学堂章程》的规定,很多是设想性质的,要真正把各地的学堂办起来,还需要时间和很多物质条件。就拿各省的高等学堂这种预科教育形式来说,到底怎么办,在《钦定学堂章程》中也只有一些原则性规定,如高等学堂应按照大学豫科的办学形式,分政、艺两科,课程设置也与京师大学堂豫备科相同。

二、预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地位

根据《钦定学堂章程》规定,在京师大学堂设立大学院、大学专门分科以及大学豫备科。还附设仕学馆和师范馆。其中,大学院主要任务是研究学问,所以不设立课程。而大学分科、豫备科、仕学馆、师范馆均设有课程。大学专门分科,共分为七科:政治科、文學科、格致科、农业科、工艺科、商务科、医术科。豫备科分为政、艺两科。从上述情况看,大学院类似于今天的研究生教育;大学专门分科,实际上就是今天的本科专业教育;“大学豫备科”,也称“大学预备科”,就是今天的预科教育。

按照《钦定学堂章程》的考虑,各省高等学堂的学生毕业后,可以通过考选进入京师大学堂继续学习。但在当时,各省的高等学堂还未举办,京师大学堂的大学专门分科还没有学生,所以准备在大学堂先设立大学豫备科,待预科学生毕业后再进入大学专门分科学习。

可见,当时的预科教育,是介于中等教育和大学专业教育之间的教育层次。

三、京师大学堂豫备科的办学目的与培养目标

《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规定,京师大学堂的办学目的与培养目标具体说有三点:“激发忠爱,开通智慧,振兴实业,”总的来说就是期望“造就通才”。这不仅是京师大学堂的办学目的与培养目标,也是“全学之纲领”,即,不仅京师大学堂的豫备科、速成科、仕学馆、师范馆要遵守,而且各省的高等学堂、中学堂、小学堂、蒙学堂也要遵守。

从蒙学堂、小学堂到大学堂,“以伦常道德为先”,并把这作为培养人才的“始基。”

四、京师大学堂豫备科的招生

在京师地区,由京师大学堂组织命题与招生考试;其他各省按照京师大学堂的题目组织考试,再将合格者送到京师大学堂参加复试,过关后即可进入京师大学堂豫备科学习。“预备科选取生徒之法,约分两项:一由各省咨送应考,一由大学堂报考。”由于前来应考的考生难于一时齐集,所以可以分期陆续考试。

年龄在30岁以下的人都可报考。报考预备科的要求甚高,“必须于各学科大概通晓”,方有可能被录取。

考试课程为9门:一、中文论著一篇;二、英文论著一篇,至少须三百字以上,如兼通他国文字者,随时报明;三、翻译二篇,由英译中,由中译英,至少须二百字以上;四、中、外历史十二问;五、舆地及地文、地质十二问;六、算数及代数各六问;七、几何及三角各六问;八、物理及化学、矿学各六问;九、名理及法律各六问。以上九门考课,分两日或三日考完,各项问题,由教习(考官)逐条发问,考生随时笔答,但取简明,不须成篇。考试完毕,比较优劣,以得全分者为满格,60分为及格;如有一、二门无分数者,为不及格,不及格者将被淘汰。

按当时的设想,预备科的招生名额为200名。

五、京师大学堂豫备科的分科

在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提出,京师大学堂豫备科的“课程分两类:一是政科,含经、法、文、商等门;一是艺科,含理、工、农、医等门。”豫备科分为政科和艺科,这种理解是准确的。但说政科包含若干门,艺科包含若干门,这种理解是不准确的。据上所述,京师大学堂的大学分科是七科,豫备科学生毕业后,升入大学分科,开始接受专业化的教育。关于这一点,《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有明确的规定:豫备科课程……分政、艺两科,习政科者卒业后升入政治、文学、商业分科;习艺科者,卒业后升入农业、格致、工艺、医术分科。依《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看,我们只能说:京师大学堂的豫备科分政科和艺科分别进行教育教学,学习政科者,毕业后升入大学专门科的文学、政治、商务分科。学习艺科者,毕业后升入大学专门科的格致、农业、工艺、医术分科;但不能说预科包含了哪些门类。经、法、文、商和理、工、农、医,都属于大学分科教育,不属于豫备科的教育。

六、京师大学堂豫备科的学制

关于这一点,《钦定学堂章程》的规定有矛盾之处。在《钦定考选入学章程》中的规定是,京师大学堂豫备科的学制为二年:“预备科学生,定为二年卒业。”也就是说,学制是二年。但从《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中显示的豫备科课程分年表看,豫备科的政科、艺科课程安排均为三年。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下面介绍京师大学堂豫备科科目设置时再做详细介绍。前文说过,高等学堂的修业年限也是三年。既然高等学堂的学制是三年,京师大学堂豫备科的课程分年表也规定了三年的课程,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京师大学堂豫备科的学制很可能是三年,所谓的“预备科学生,定为二年卒业”,很可能是笔误。

七、京师大学堂豫备科的学习科目(课程)

政科的学习科目(课程)为13门:经学、伦理、诸子、词章、中外史学、中外舆地、算学、外国文、物理、名学、法学、理财学、体操。艺科的学习科目为10门:伦理、中外史学、外国文、算学、物理、化学、动植物学、地质及矿产学、图画、体操。“各省高等学堂课程,照此办理。”

在上述课程中,非常重视伦理与经学。这里说的伦理课程,与今天所说的“伦理学”完全不同。壬寅学制的预科的“伦理”课程,主要讲述夏商周一直到汉唐以来名理学说,宋、元、明、清的学案,外国名人言行,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这些学说并能化为自己的行动。“经学”课程主要讲授《诗经》《尚书》《论语》《孟子》《孝经》《周易》《春秋三传》《三礼》《尔雅》等原文内容,以及自汉朝以来注释家的注解大义。

八、京师大学堂豫备科的教材

豫备科所用教材“均用译出课本书。”但是,当时各项课本尚待编辑,所以《钦定学堂章程》在选用教材方面的设想是,先在旧教材的基础上择要节取一些内容进行教课,等编译局编辑的课本编成后,再用新教材。外省的学堂,也一律按照京師大学堂奏定课本授课。如果将来外省所编的课本,优于京师编译局的课本,先经过大学堂审定,再由管学大臣上奏并得到批准后才能使用。高等学堂各项课本,“须遵照京师大学堂编译奏定之本,不得歧异。其有自编课本者,须咨送京师大学堂审定,然后准其通用。京师编译局未经出书之前,准由教习按照此次课程所列门目,择程度相当之书暂时应用,出书之后即行停止。”

九、京师大学堂豫备科课程成绩的评定与升级

豫备科学制3年,分为6个学期,每个学期就是一个学级,所以,6个学期实际上就是6个学级,每个学级都有一个成绩。豫备科学生能否升级,主要由成绩决定。

在《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中,关于成绩评定的规定共有4节,即第十四节、第十七节、第十八节和第十九节。

根据第十八节的规定,一个学生的成绩由两个部分构成,一个是平日分数,一个是考试分数,按两部分各占50%的比例,再计算出课程成绩。

根据第十四节的规定,平日成绩由教习(教师)评定,总教习每月将学生平时成绩的平均分张榜公布。各月平日成绩的平均分数就是这门课程的平日成绩。之后,再将各科平日成绩求出平均分,就是一个学生该学期的平日分数。学期结束时,再通过考试得出一个学生的考试分数。考试分数也是各科考试成绩的平均分数。在平日分数和考试分数确定后,两个成绩相加之和再除以2,得出一个学生的功课成绩。在得出一个学生的功课成绩后,再和该生的伦理课程成绩平均计算,得出一个学生该学期的总成绩。总成绩满分为100分。需要说明的是,总成绩只是一个平均分,不考虑各科的成绩是否平衡,只要平均分能达到60分,即可升级。

十、关于豫备科毕业生的去向与待遇

豫备科的学生毕业(卒业)后,可升入大学堂专门科学习。在《钦定学堂章程》颁布时,京师大学堂专门科实际上还没有学生,所以,该《章程》设想,将来由豫备科学生毕业后升补到大学堂专门科。当然,各省高等学堂毕业生也可以经过考试被选入大学堂的专门科,只不过当时各省的高等学堂基本上还未开设。

根据《钦定学堂章程》的规定,京师大学堂豫备科计划招收500名学生,其中豫备科200名,速成科300名。由于招生人数有限,所以给与豫备科、速成科毕业生较高的待遇,“大学堂豫备、速成两科学生卒业后,分别赏给举人、进士”, 高等学堂卒业生“送京师大学堂复考如格”后,也候旨赏给举人,并准其一体会试。

十一、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壬寅学制中的预科教育培养模式有如下特色。

第一、注重“伦常道德教育”。首先体現在对伦常道德重要性的理解上,“于修身伦理一门视他学科更宜注意,为培植人材之始基。”其次体现在成绩评定方面。在上文中我们已经说明,京师大学堂豫备科学生成绩评定办法为:伦理和功课成绩满分各为100分,两者的平均数,就是一个学生该学期的成绩,达到60分者可以升级。京师大学堂豫备科政科共13门科目,其中伦理一门课程占了50%的比重,其他12门科目才占有50%的比重;艺科共10门课程,伦理也占了50%的比重,其他9门科目才占有50%的比重。可见对伦理课程和伦常道德的重视。对“伦常道德教育”的重视,还体现在惩治措施方面:学堂里的所有人,从教习、总办、提调到学生,若有“明倡异说”“干犯国宪”以及明显违背名教纲常的,一旦查有实据,“轻则斥退,重则究办。”从这些方面可以看出,壬寅学制中预科教育的目的于培养目标,仍在于培养所谓的“忠爱”即忠君爱国的“通才”,其封建教育的的痕迹仍十分明显。

第二、预科教育的学制长,共3年。“壬寅学制”中的预科教育之所以学制很长,主要是当时把预科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层次看待。今天的预科教育,不是一个单独的办学层次,而隶属于其他层次。所以,今天的预科教育学制相对较短。

第三、预科教育是一种衔接性教育和过渡性教育。预科教育介于高中和大学专业教育之间。中学堂的毕业生,欲入大学分科学习的,必须先在高等学堂修业3年,或在京师大学堂的豫备科修业3年。也就是说,预科教育是大学专业教育的基础。

第四、预科教育是一种学历教育。从壬寅学制的规定看,当时设想的教育体系包括蒙学堂、小学堂、中学堂、大学豫备科(含各省的高等学堂)、大学专门分科、大学院等6级。预科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正式组成部分,预科教育的毕业生可以获得这个阶段的毕业文凭。

第五、预科教育是一种普通教育。这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方面。大学豫备科和高等学堂的学习科目,上面已有详细介绍,此处不再赘述。从豫备科和高等学堂所设置的科目看,主要是各个学科最基础性的知识教育,并非分专业的教育。也就是说,招收预科生的条件和预科生的学习科目,主要是要求知识面的广博,并不要求精深,预科的学习科目,主要是为大学专门分科的学习奠定基础的。

第六、预科教育是一种选拔教育,并非优惠性、照顾性的教育。正像《钦定考选入学章程》所认为的那样,“预备科现定功课程度甚高,考选入学生徒,必须于各学科大概知晓,方能进取肄业,所有考试之法,不嫌过严。”也就是说,中学堂毕业生中的佼佼者,通过选拔才能进入大学豫备科和高等学堂学习。而今天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在招生时可以适当降低招生分数、给与少数民族考生一定的优惠和照顾。这两种预科教育之间还是存在着很大差异的。

第七、壬寅学制中的预科教育是传统封建教育和现代科学教育的结合体。从现代科学教育的角度看,豫备科的学习科目有算学、中外史学、中外舆地、物理、名学、法学、理财学、化学、动植物学、地质及矿产学、图画等,这些主要属于现代科学教育的范畴。但是,同时还有伦理、经学、诸子、词章等传统教育的内容。从对“伦常道德”的重视方面、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等方面看,其封建教育的特色是非常明显的。也就是说,壬寅学制的预科教育,是在忠君爱国的封建主义培养目的与目标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现代科学教育的内容而已。

参考文献:

[1]璩鑫圭,唐良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2]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十卷)[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

[3]张百熙.进呈学堂章程折(光绪二十八年七月十二日)[Z].

[4]罗振玉.学制私议[J].教育世界(第24册),1902.

[5]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J].教育世界(第56册),1903.

[6]梁启超.教育政策私议,饮冰室合集(文集第4册)[M].上海中华书局,1941.

[7]杨娜.预科教育的探索与实践[J].高教学刊,2015(05):8-9.

猜你喜欢
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实践创新驱动的计算机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分析
融合APTECH体系的软件产业人才培养探究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高职会计专业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课程体系的重构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电子信息类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小学高年级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模式探析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工科硕士研究生校企联合培养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