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凯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着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和中国风格的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在讲述中国故事的实践中,我们离不开对中国故事内在逻辑的准确凝练与清晰表达。
中国故事要“让人听得懂”
“让人听得懂”似乎是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要求。然而,由于历史文化、社会发展、思维方式、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差异,跨文化交流中难免出现所谓的“文化鸿沟”,致使认知偏差、误解甚至冲突的产生。由此,在世界范围内讲好中国故事无疑是一项艰巨任务,而“让人听得懂”则成为完成这一重任的应然要求。
“让人听得懂”就要从别人容易理解的叙事方式和思维习惯入手,清晰讲述中国社会的发展历程和中国故事的起承转合。既不故弄玄虚,也不故作深奥,而是以严谨的理性分析和平实话语阐释发生在中华大地上的客观事实及其背后的深层逻辑。中国故事的讲述,着力点不在于华丽辞藻的堆砌或排山倒海的称颂,而在于我们能否准确勾勒出中国故事发生、发展、演进的整体过程,努力发掘并呈现出中国道路内在的逻辑性和常识性。文化鸿沟虽然客观存在,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更是人类社会共有的心理基础和认知规律。因此,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要用清晰的逻辑表述使人听得懂、听得进、听了信。
中国故事要超越概念话语建构
中国故事固然离不开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的凝练和构建,但更为重要的是注重对故事本身所蕴涵的深刻逻辑进行有效挖掘和准确表达。实际上,我们在与西方交流时,最大的问题并非是具有本土特色概念的提炼不足,而是缺乏清晰的逻辑表述。由此,讲述中国故事不能刻意强求与众不同的话语模式和概念生成,而是必须着力挖掘中国社会发展的叙事逻辑和衍生逻辑。
从古到今,具有生命力的概念术语和话语系统均离不开明晰的逻辑脉络。例如,太极、风水等文化概念凭借其所蕴藏的深刻哲理和内在逻辑超越了中西文化壁垒,形成了具有普适性的文化感召力和吸引力,成为整个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实践中产生了一系列影响世界的理论与观点,纵观这些理论无一例外地不是以其深刻的逻辑理路赢得了世界各国的尊重和认可。因此,讲述中国故事,不能过度沉迷于生造概念或雕琢话语,而是重在阐释中国与西方社会发展的异同,在中外比较中融通人类共有的思维逻辑规律,实现对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的理性认知和逻辑阐释。总之,唯有逻辑通达,故事才能动人心弦。
中国故事要突显中国经验
讲述中国故事,应突显中国人思考做事的基本经验和思维方式。中国故事的世界传播不能仅仅停留在以情感人的层次,更应注重以理服人、以理化人。客观而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已然构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为激荡人心的伟大实践,诸如“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等问题无法依靠西方理论进行解释。为此,讲好中国故事必須以问题为导向,着力加强对中国经验的内在逻辑进行系统阐释。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而言,近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展现了市场经济“无形之手”与有为政府“有形之手”的协同逻辑;从政治发展的角度而言,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政治理念相结合的协商民主和贤能政治展示了中国人对民主政治的深刻理解;从社会发展的角度而言,多元治理的逻辑内核是对现代社会公众政治参与的创造性转化;从文化发展的角度而言,中国梦和文化自信的提出充分展现了中国人兼收并蓄与“各美其名”的从容与自信;从生态建设的角度而言,绿色发展和共享发展彰显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治理逻辑。因此,“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实际上构成了中国故事的重要内容和核心要素,展现了执政党治国理政的中国经验和逻辑理路,值得我们深入发掘。
总之,离开了内在逻辑和理性认知,无论多么动听的故事也只能沦为天方夜谭,终究无法产生真正打动人心的震撼之效。我们讲述中国故事,不需要口号式的宣传或革命式的呼喊,而是要借用人类共有的逻辑思维和理性话语,实事求是地将中国故事娓娓道来,以最朴实、最准确、最真实的逻辑阐释打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