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反思与探索

2017-05-30 23:14贾佳
高教学刊 2017年19期
关键词:实践对策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现状

贾佳

摘 要:采用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发布的“教育部审批和复核的机构及项目名单(2016年12月更新)”监测数据,对全国民办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状况、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和实证研究。通过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的比较分析,针对民办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给出对策建议:做好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创新,找准人才培养的科学定位;抓住教育对外开放的战略机遇期,“引进来”与“走出去”协同发展;注重校企合作模式,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注重境外差异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民办本科高校;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现状;实践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9-0012-04

Abstract: Using the monitoring data of "related information of the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stitution or Project (updated to December, 2016)"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this paper conducts a systematic analysis and empirical study of the condition, characteristics, major problems of the Sino-Foreign Cooperative privat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a. Through a comparative analysis by vertical and horizontal dimensions, it provides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s to privately-run education: To innova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ivate undergraduate colleges, find the scientific orientation of talent cultivation, grasp the strategic opportunity of education opening to the outside world, coordinate the "drawing in" with "going global", stres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university-enterprise cooperation model so as to agree with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and introduce the high-quality educational resources into China to enhance the core competitiveness.

Keywords: private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Sino-Foreign cooperation in running schools; current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 practical countermeasures

當前,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民办本科教育正处于发展的转型期和关键期。尤其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深入发展和普及率的不断提高,以及国家“双一流”建设的提出及深入实施,民办本科院校发展压力持续增大。然而,梳理民办本科教育的发展变革史,我们发现,正是借助和顺应高等教育国际化潮流,通过中外合作办学的战略途径,十多年来,一些民办本科高校在发展实践中取得了一些宝贵的重要经验和成果积累,一批发展模式成熟、办学特色鲜明、成效显著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为民办本科高校的成功转型和战略升级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不可否认,总体而言,民办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现状和形势都不容太乐观,一些现象及问题应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和关注。全面梳理民办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发现现状,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归因,理清发展思路及对策,对于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课题组通过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发布的“教育部审批和复核的机构及项目名单(2016年12月更新)”[1],系统全面采集到全国民办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机构项目信息,通过数量统计分析,全面剖析了民办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最新发展态势。

一、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办学区域分布较为广泛,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从2002年上海杉达学院和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两所民办本科高校首次获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以来,截至2016年12月,15年间全国271所民办本科高校中,有37所高校开办了55个本科层次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其中含2个机构),举办高校占比达到13.7%,年招生规模合计为6700余人。这些民办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分布在全国16个省市地区,从区域分布来看多数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黑龙江、广东、上海等5个省市地区。根据表1统计来看,上述5省市的举办高校数为21所,占比总数的56.8%;设立的机构项目数合计38个,占比总数的69.1%。由此可见,我国民办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主要分布在东部经济较为发达省域及东北地区。

(二)从纵向发展历程来看,出现短暂高峰期

对全部机构项目获批设立的时间统计来看,55个机构项目分别在2002年至2016年间的8个年度开设举办。其中2004年达到发展的峰值17个,其缘由可归因于2003年国家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国务院第372号令)及后续引发一轮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高潮。然而,此后的近十年间,民办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发展出现停滞,直至2013年起才进入一个良性增长态势。从统计数据来看,2013年以来的四年期间,民办高校获批设立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共计33个,占比总量的60%。可以预见,随着《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重要纲领性文件的深入落实及2016年11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民办教育促进法(修订)》后续推进实行,未来几年民办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必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

(三)办学模式呈现多元化,以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为主

经过十多年发展,民办本科高校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模式已经形成多元化的形态格局:一是从组织机构属性来看,分为独立法人机构(如浙江万里学院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合作举办的宁波诺丁汉大学)、非独立法人机构(如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怀卡托大学联合学院)和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如三江学院与美国纽黑文大学合作举办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本科教育项目)三种基本形式,三者在设立条件、法律地位关系、管理运行体制、办学规模、专业设置等方面均各有不同,其中绝大多数为项目,占比高达96.4%;二是从学生培养的模式来看,一般四年制采取国内外的“3+1”、“4+0”或“2+2”三种类型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模式,学生在求学期间可以在合作办学的双方高校“分段”培养,另有4个五年制项目采取“3+2”或“5+0”分段培养模式;三是从运行管理模式维度,可以分为独立建制模式、二级院系模式和特设专业模式三种,举办方一般根据办学规模及自身发展需求采用相应模式,区分标准主要是依据设立的机构或项目与母体(举办方)之间的关系;四是从文凭授予方式的维度,分为中外双文凭、仅授中方文凭两种模式,两种模式的比例相同。

(四)合作对象多元化,以美欧发达国家为主

截至目前,我国大陆高校先后与11个国家和地区的41所境外高校合作开展了民办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按照机构项目数量由大致小的顺序依次为:美国23个、英国7个、德国2个、加拿大1个、澳大利亚1个、新西兰1个、俄罗斯1个、韩国1个、日本1个、丹麦1个、台湾1个。外方合作高校按照各大洲分布来划分,美洲高校24个,占比58.5%;欧洲高校11个,占比26.8%;亚洲高校3个,占比7.2%;大洋洲高校2个,占比4.9%。比较而言,民办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合作对象主要是经济发达、科学技术先进的美欧及亚太主流国家高校,客观上,这些国家和地区也是全球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汇集区。这也充分体现了在合作对象多元化的趋势下,我国高等教育学习跟进美欧强国的客观现状。

(五)开设学科专业较广,以应用型为主

学科专业布局是衡量宏观总体辦学结构和内涵的一项重要维度。首先,从调查统计的学科门类来看:工学类招生专业个数为19个、管理学类6个、经济学类4个、艺术学类4个、教育学2个、文学类2个、法学类1个、医学类2个、理学类1个,十二大学科门类(军事学除外)中仅仅缺少农学、哲学、历史学3个门类,总体学科门类较为广泛、齐全。其次,从开设专业类别角度来看:总计41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工类24个(占比58.5%)、人文社科类17个(占比41.5%),开设专业数量前五名依次为:国际经济与贸易(8个)、金融学(6个)、视觉传达设计(5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个)、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4个)。由此可见,开设专业侧重于技能型的理工科专业,总体上设置专业大都以应用型为主。

(六)政策环境宽松,未来发展趋势较为乐观

至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发布以来,十余年间,仅在全国层面上先后出台了涉及“民办高等教育”和“中外合作办学”的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及规范性文件达到20多个,从顶层设计纲领性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到具体操作层面的《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中外合作办学评估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政策规章,这些文件涵盖了发展战略规划、总体原则、行政监管、质量保障机制、审批机制、评估与认证机制、法律关系、主体性质定位等。此外,各地还陆续出台了《福建省关于进一步支持和规范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2012年)、《湖北省关于支持民办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13)等涉及民办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方面的一些操作性较强的政策文件。这些从中央到地方两个维度关于机制方面的建设,初步构筑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制度保障体系,不仅为新时期民办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营造了良好宽松的政策环境,同时也对其健康、快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引和助推作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区域发展不平衡,优质教育资源引进严重不足

从省域分布情况来看,浙江、江苏、黑龙江、广东、上海五省市聚集了全国近七成的民办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而安徽、福建、山东、四川、广西、云南、陕西、贵州、青海等15个中西部省域尚处空白,明显存在着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现象。然而,进一步细致研究发现,这些办学空白省域的民办本科高校数量并不少,如安徽现有民办本科高校15所、福建15所、山东23所、广西12所、四川16所、陕西21所等。这些本身具有较大规模民办本科教育的区域却没有涉足中外合作办学的现象,值得我们深入反思。

此外,作为衡量优质教育资源重要评价因素之一的境外合作对象办学水平状况,也是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从纳入统计范围的全部55个机构项目来看,在对外方合作对象的深入分析中,发现涉及的41所境外高校以全球三大研究机构(USNEWS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QS、THE泰晤士高等教育)2016年综合或学科专业排名来看,能进入任一排名前200名的高校仅有英国诺丁汉大学(2016QS世界排名第70位)、美国阿拉巴马大学(2016USNEWS世界大学排名200名)2所大学,占比总量仅为4.9%。而课题组前期在对苏浙沪地区含民办在内的全部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调研发现,截至2014年底三地引进境外200强高校的数量和比例分别为:江苏6所,比值为10.2%;浙江4所,比值12.5%;上海12所,比值为18.2%[2]。因此,仅从引进境外名校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来看,与公办本科教育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二)办学历史普遍较短,多数缺乏沉淀和积累

全部开设的55个机构项目中,有36个机构项目办学周期在6年及以内,占比总量的65.5%;办学仅有4年周期的机构项目数达到33个,占比60%。由此可见,除极少数如宁波诺丁汉大学这样的具有十余年办学沉淀的特例外,相对于公办高校而言,由于民办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多数设置较晚,无论是宏观的管理运行体制机制建设,还是围观的人才培养的模式及成效,以及在学科专业设置优化、外教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国际化校园文化塑造等方面都还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客观而言,由于目前尚未形成“百舸争流”的良性发展态势,而且特色鲜明、办学成熟的成功机构项目较为稀缺,因此近年来后续设立的机构项目也缺少学习和参照的范例,对于发展较为不利。

(三)专业设置覆盖面较窄,许多紧缺应用人才的领域尚未涉及

尽管在上文的统计表述中,民办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现已涉足12大学科门类中的 9个,但深入研究分析不难发现,由于开办机构项目的数量、规模和体量都比较小,因此在一些涉及社会生产生活领域紧缺的技能型应用专业还非常稀缺,甚至空白。如涉及我国现代工业领域的交通运输、汽车服务工程、包装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等专业,以及对口社会生活领域的护理学、酒店管理等专业目前都还尚未开设。

(四)单体办学规模较小,管理运行体制机制不够健全

根据教育部审批的各高校年度招生计划人数来看,每年招生人数超过百人的仅有6个机构项目,占比总量的10.9%,超过三分之一的机构项目年度招生计划在60人及以下。可见,多数民办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的单体规模均较小。此外,在机构项目的体制机制建设方面相较于公办高校也有较大的差距。以教育部涉外教育监管信息网公布的江苏公办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为例,截至2016年12月,在全省92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中,单独设立二级教学管理机构的有63个,占比高达68.5%。而反观民办本科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除2个办学机构采取独立设置外,全国仅有三江学院、黄河科技学院等少数高校采取以二级院系的形式在校内单设教学单位,多数均以“嫁接”的模式在普通院系中开设教学班级。在55个机构项目中,采取单设二级管理模式的机构项目个数仅为15个,占比总量的27.3%,远低于公办高校比例。且通过实地调研,多数民办教育中外合作办学机构项目缺乏相应管理制度,人才培养方案及质量保障体系也不健全。

(五)针对性扶持政策缺乏,民办高校发展动力不足

由于众所周知的外部政策等方面的因素,多数民办高校缺乏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动力和信心。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我国民办高校投资办学主体的市场盈利本质与中外合作办学禁止营利规定之间的矛盾。现实中大多数民办高校在登记注册时选择不要求回报,“是因为受到政府有关民办高校登记政策和法规的约束,其举办者在形式上选择了放弃要求回报,但往往以其他方式从所积累的资金中获取回报”[3]。虽然201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修订)》中提出“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可以自主选择设立非营利性或者营利性民办学校,营利性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可以取得办学收益[4]。”但是鉴于营利性民办高校的缴税等方面的约束性政策,以及是否理清划定两者之间的界限和灰色地带,民办教育促进法的修订能否在多大程度上提升民办高校发展中外合作办学的动力和信心还有待观察。二是民办高校大多存在自身学科发展水平层次偏低、人才培养质量偏弱、师资队伍不强等方面的不足,在教育市场国际化、透明化的今天,由此必然导致无法做到“强强合作”,且在强调“对等原则”的合作前提下,多数民办高校也很难对接并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

三、路径反思及实践对策

(一)做好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创新,找准人才培养的科学定位

以往高校的发展往往以学科为主导,形成了以学科逻辑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学科思维定式。民办本科高校转型创新,就是要逐渐打破定式,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真正增强民办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找准人才培养的科学定位,切实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具体到中外合作办学人才培养的定位,一方面民办高校应积极围绕当前 “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等重大发展战略,加快建立人才培养、科技服务、技术创新、万众创业的一体化机制;另一方面应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中国东盟自贸区等国际发展战略。据世界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的调查显示,88%的企业高管认为,海外并购或投资失败的首要原因是缺乏人才[5]。民办高校在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时,要明晰自身与合作方的优势所在,找准契合点,合作才能具有可持续性。

(二)抓住教育对外开放的战略机遇期,“引进来”与“走出去”协同发展

近年来我国在国家层面上明显加快了全面对外开放的进程。2010年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正式提出要“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办好若干所示范性中外合作学校和一批中外合作办学项目”,2014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释放出“扩大中外合作办学”的重大信号。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深入实施,2016年4月中办、国公印发的《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中强调要“充分发挥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形成重点推进、合作共赢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随后教育部于同年7月出台《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积极倡导沿线国家构建“一带一路”教育共同体。这些国策的指向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要求明确且具体。而相对而言,民办高校投资主体资金更自主、机制更灵活,也更易于整合优质教育资源“走出去”,开展境外办学活动。因此,民办高校应抢抓机遇,充分利用好先发优势,找准切入点,将引进教育强国的优质教育资源实施境内合作办学和“走出去”在教育水平相对弱势国家开展境外合作办学两种模式协同发展。

(三)注重校企合作模式,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

2013年以来,随着我国积极推进、相关国家广泛参与,“一带一路”战略正成为当前助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据统计,“一带一路”沿线多数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目前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总人口约44亿人,分别约占全球总量的29%和63%。截至2016年,中国已与30多个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的合作协议,与“一带一路”沿线17个国家共同建设了46个境外合作区。可见“一带一路”战略必将成为未来中国及中企融入国际发展体系的重要渠道和抓手。在具体实施层面,利用民办高校体制机制灵活,能够快速适应市场变化的比较优势,通过民办高校与行业企业深化产教融合,鼓励中国优质教育资源配合高铁、电信运营等行业企业走出去,探索開展多种形式的境内订单式培养、境外合作办学,开展多层次教育和培训,培养沿线急需的各类“一带一路”建设者。

(四)注重境外差异化优质教育资源的引进,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

在我国境内开展中外合作办学的核心问题是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相较于综合实力较强的公办本科高校而言,由于民办本科高校的办学及人才培养定位决定了应侧重于境外技能型、应用型优势学科专业的引进与吸收,尤其在交通运输、建筑、环境工程、水利工程等国家发展急需的专业领域联合培养学生,推动校际间教育资源共享,并以引进“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为切入点,推动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的改革。如部分高校积极引进的德国应用型本科工程教育,注重建立独具特色的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打造了自身核心竞争力。民办高校要找准定位,紧跟国家的发展需求和趋势,差异化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从而实现自己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审批和复核的机构及项目名单[EB/OL].(2016-12-31)[20

17-02-21].http://www.crs.jsj.edu.cn/index.php/default/index/sort/1006.

[2]郭强,赵风波,宗琛.本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区域发展比较研究——以苏浙沪为例[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03):67-71.

[3]潘懋元,邬大光,别敦荣.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第三条道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2(4):1-8.

[4]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决定[EB/OL].(2016-11-07)[2017-02-14].http://ww

w.npc.gov.cn/npc/xinwen/2016-11/07/content_2001583.htm.

[5]赵娜,李胜.看央企如何突破“一带一路”人才瓶颈[EB/OL].(2015

-08-16)[2017-03-01].http://news.xinhuanet.com/finance/2015-07/28/c_1116068272.htm.

[6]曾建兰.中外合作办学教材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高教学刊,2017(06):24-25.

[7]吴丽丽.中外合作办学教学模式的探讨[J].高教學刊,2015(21):1-2.

猜你喜欢
实践对策中外合作办学发展现状
中职院校教育学实践教学探究
浅谈高中美术教学现状及其实践对策
高校人事管理转变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实践探索与尝试
临床医学专业预防医学教学现状及社区实践分析
基于间断—平衡理论的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的政策演进研究
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创新探究
天然气储运技术经济分析
巨灾债券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浅析家庭农场发展现状及面临困境—以丽江市为例
产业与教育交互下的“中外合作办学”服装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