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类研究生校企合作培养探析

2017-05-30 23:14余修武蒋复量郑平卫冯胜洋
高教学刊 2017年19期
关键词:校企合作

余修武 蒋复量 郑平卫 冯胜洋

摘 要:工程类研究生为应用型高层次人才,校企合作是培养实践能力的有力途径。分析面向工程类研究生的校企合作中障碍与不足,健全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和校企合作培养,使学校与企业建立稳定长期的合作,促进工程实践培养,切实提高工程类研究生培养质量。

关键词:校企合作;工程类研究生;工程实践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7)19-0003-03

Abstract: Engineering postgraduates are high-level applied personnel, with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s its powerful approach to cultivate practical ability.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obstacles and shortcomings in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for engineering graduate students, th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protection mechanism and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are improved, so that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can establish a stable long-term cooperation, promote engineering practice, an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quality of engineering postgraduates.

Keywords: university-industry cooperation; engineering postgraduates; engineering practice training

我国正处于需要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方式的时期,为此国家坚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大量适应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工程技术人才。工程硕士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践为手段,培养能将理论与实践良好结合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工程研究生培养不仅要教授其扎实、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更要培养其工程实践能力与技术操作,而校企合作是培养工程研究生的有效方式。

校企合作可以发挥学校与企业各自的优势,协同培养适应社会发展、行业需求的专业人才,是利益共同体的双赢模式,企业参与培养为行业用人提供了应用型高级人才,形成企业促进工程教育更好地服务行业的良性循环。在国外,主要有德国的“双元制”,学生将在企业学到的实际操作和在职业院校学习到的理论知识相结合,并延伸到了应用型大学,还有澳大利亚的职业技术教育学院(TAFE)及美國的社区学院校企协作计划。1995年,清华大学率先成立了与企业合作委员会,该委员会多年来充分发挥了纽带作用,积极促进校企合作,加速技术转移,大力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同时也促进了大学应用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在国内发展至今,校企合作培养效果还不能满足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合作机制也还不够完善。目前体现为由学校牵头为主导,而学校普遍追求学生智力的提高,以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智力因素为主要功能,以获取学术价值为目的,而企业追求效益与生产力的提升,双方目标不同,因此企业从学校难以录用到满足要求的专门人才,沟通和合作也有一定的偏差。

一、校企合作培养障碍

(一)课程内容较陈旧

课程内容的理论知识占很大比重,并且部分专业课程沿用本科期间的内容与教学方法。1.与实践需要脱节,与学术型研究生所学课程基本相同,没能体现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育特色,没有完全依照产业发展、技能实践、企业需求选择课程与教材。2.课程设置种类少,与学生的研究方向联系不够密切。部分课程与自身研究方向无关,而学生也需要上这类课程才能修满学分。3.课程与本科阶段有部分重合,本专业升学而来的学生已在本科时学过相关课程。课程内容的缺陷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研究生的认识领域和创新科研能力。

(二)企业参与培养积极性低

企业是把人和物的要素结合起来的、自主地从事经济活动的、具有营利性的经济组织。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以营利为目的,无可厚非,尤其关注生产效率以及能否创造出效益的产品。在企业实践培养过程中,企业投入成本大,存在学生安全风险,眼前效益低。因此,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造成了学校“一头热”的现象。

企业投入最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对学生的投入。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补贴、福利及保险,学生顶岗实习可能面临潜在人身安全风险,增大了机械设备的损坏率和产品的不合格率,生产效率降低,企业在实习中培养的学生,毕业后不一定留任,导致人才流失和培养成本损失。二是对企业导师、员工的投入。企业需要对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安全认知、企业文化等企业认知培训的成本;企业导师因指导学生而占用工作时间所带来的产能损失;企业培训人员对学生进行企业专用知识或技能培训的成本。

企业的收益来源于企业可以选择优秀的学生,日后留任成为正式合格的员工,使企业岗位更加年轻化、有活力,减少对新录用员工的培训时间;学生顶岗实习从事生产性任务而产生的价值,还可以节约部分用工成本;成为员工的研究生其理论知识可促进企业产品、服务、技术的转型升级,增强企业竞争力与社会影响力。

(三)合作培养过程交流不够

由于对应专业企业地域分布广比较分散,与学校交流存在地域困难,相互之间不了解,建立合作存在困难,建立开展合作可能只注重合作协议的签订和挂牌等形式,而对协同培养及过程缺乏更多的关注,导致校企合作培养形式化;企业导师与校内导师接触也不密切,将培养过程割裂,企业未按照培养方案自行随意安排,校内导师往往也很少去企业体验学习和督促企业按协同方案培养学生,互通不够紧密。因而无法动态地掌握学生的培养状况,不能及时发现问题;还有异地导师与被培养学生之间答疑解惑沟通少,学生不主动向导师咨询,导师不关心学生,以致学生的问题与困难不能及时得到解决,阻碍了学生的提高。

(四)校企合作缺乏保障

由于缺乏合作管理强有力的制度,校企合作仍难以良好开展,甚至为一次一签的短期合作方式,存在责权不明、利益分配不均、短期效应、资源配置不合理等现象。一方面使得其他企业因为制度的缺乏而不愿与学校合作;另一方面,使得已参与其中的企业权益难以保障,降低了其积极性。现在的校企合作及效果还没有规范的考核制度,使得一些培养流于形式或管理混乱,没有项目支撑、没有合格的企业导师指导及后勤保障,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活动可能与工程项目无关,安排做一些杂务工作,浪费了人力资源和企业资源。

二、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学校应该与多个相关企业建立合作人才培养,即校企合作是“一对多”的对接形式。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保障机制是校企合作的前提,可以统筹校企合作的各方资源,使学校在研究生培养与企业需求上达成共识,提高校企合作的效率和质量,维护双方利益,形成长期常态化的合作机制。

(一)明确有效的合作管理制度

可以规定校企责权、资源利用与利益分配,使合作环节与内容规范化、制度化,以平等、合作、实践性为原则,进行协调培养学生。

1.参与合作企业的标准。企业要有一定的资质和规模,能委派出有相关资格的工程师技术人员负责培养研究生,并能为学生提供后勤保障与一定的资金项目支持。学校(学院)应向各专业相关的企业发起邀请,进行校企合作竞标,而后对申请参与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选择,对竞标成功的企业签订相关合同协议,以项目管理形式给企业支付合作培养经费。

2.合作管理责任制度。校企合作有一定风险,包含产权争议风险、操作风险和学生人身安全风险等。企业和学校应确定风险管理目标,识别并评估风险,制定并实施风险管理方案,确定何时何地风险承担归属,评价并反馈风险管理成效。

3.经费保障机制。校企协作常受制于经费不足,应从多方面缓解这一问题。政府加大财政投入的力度,给学校专项合作经费,并给参与企业一定的税收优惠,激励其参与校企合作;企业和学校加大对培育高层次人才的投入,为社会及自身作贡献;制定合理的费用使用标准,完善资金预算、管理及评价体系。为了有利于对学生的管理和培养,可以设定一定比率的经费由双导师负责管理和发放学生,充分尊重导师对经费管理的自主权,同时通过经费支付审批和财务稽核等方式提高对专项经费的监管力度。

4.校企合作制约机制。要使校企合作能规范健康发展,必须要有相关的制约机制,防止各主体因过分追求自身利益而使合作陷入困境,对其进行监督并约束,采取必要措施,平衡各方利益,维护并促进友好合作关系。校企合作过程应以市场调节来配置教学资源,降低运行过程中的制度成本,调整好参与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5.合作成果转化方案。学校的科研成果通常被束之高阁,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对接不足、知识产权市场转化弱、研发经费投入的科技成果落地少,造成了智力、科研资源和经费的浪费。在校企合作中科技成果转化方案不完善,会导致校企合作动力不足。必须强调科研成果的市场化导向,构建完善的产权制度及科技评价机制,拓宽科研成果转化的多元化融资渠道,调动相关方积极参与到科研成果转化的工作中来,保障科研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二)有力规范的绩效评估制度

由企业、学校、导师、学生多方自评与互评,按季度和年度进行考核,内容多元化,主要有学校评估和企业评估、双导师评估和学生评估、教学培养评估、实践技能评估、科研评估和成果评估等,以网上评估和现场评估的形式,对培养合作过程、投入与产出、培养人才素养做出质量评价。通过考核与奖惩挂钩,可以强化双方职责,同时反馈校企合作过程的不足,不断调整和完善管理制度与合作方式,有益于对双方共同关心的问题和需求进行统筹。

三、校企協同人才培养

学校的培养优势在于知识系统、教育效率高、理论性强,具有走在国际前沿、紧跟科学技术发展、解决工程理论问题的科研教学团队,他们集教学与科研于一体,即专注于专业新兴科研问题,又承担着培育高层次人才的任务,并由此衍生了大量科研成果。企业优势在于其具有良好的实践工作环境、技术与设备更新换代快,能将科研成果转换为市场产品。校企协作可以推进产学研合作,有效的校企联合方式可以加强校企合作的深度与广度,使两者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产学结合的专业人才培养,促进科技与经济的共同发展。

(一)共同制定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是保障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质量的依据,学校与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遵循加强和拓宽专业基础、提升研究能力、注重实践、突出应用的原则,聘请企业、行业专家、工程技术人员、学者和精英参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和修订工作,共同参与教学计划修订过程,把握人才培养的目标,充分体现实践性、研究性和应用性。人才培养方案要根据行业标准动态调整课程内容设置,要使研究生能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并拓宽其专业知识面,还要使其能与领域相应技能有效对接,以实习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和市场的要求,在产学结合中培养和提高职业技能与素质、技术操作和实践应用。

(二)校内外导师协同培养指导

设置校内外导师共同承担培养工程硕士的任务,由于校内导师实践工程经验不足,因此需要企业选派的培养人员必须是工程经验丰富工程师、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一定的指导表达能力。一般由校内专业教师负责课堂教学内容的确立、课程理论的授课、学术发展方向、科研方法以及学生的日常管理,校内导师要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和横向课题,加强实践性接触;企业导师负责技术工作和项目的对接、课程实践、操作部分的传授以及工程技术指导,与校内导师共同负责指导毕业论文,主要负责学生毕业论文的实践指导。校外导师要参与学校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课程设置、培养计划和目标等的制定,了解并掌握协同培养方案、目标和课程培养计划等。

(三)建立符合行业社会需求的课程体系

研究生在学校的一年集中学习,不能只是机械陈旧的理论学习,要使所学致用,理论知识必须有利于后续的实践历程,并在此过程中体现研究生培养的研究性与创新性。课程应该紧跟科技、行业发展,学校要认真调研人才需求的变化趋势,适时调整课程和教学内容。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来学校开设专业课程,讲解工程实例。学校教师持续关注学科国际前沿、学术动态,深入企业学习,掌握相关领域的生产实际与技术研发前沿动态。

实施开放式课程建设,由学校、行业部门与企业一同参与课程体系规划、课程研发、课程教学、教材编撰等,使培养的人才理论知识与市场需求能有效的同步。重视通识教育构建,令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能并存发展。课程内容调整以市场变化为依据,使研究生的培养课程、知识体系更加灵活,能跟随市场的新要求、新技能的发展变化。设置自主选修课程,支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需求。在本学科不能满足培养目标需求的课程,可以邀請相关学院参与制定和授课,加强校内学科交叉培养。

(四)建立稳固的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

工程研究生只有深入到企业实际生产环境中,切身感受工程技术中复杂多变的问题与困难,学生的理论知识才能得到应用,将理论创新与实践结合。以专业建设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动手能力,学校与企业一同建立具有一定程度的综合性研究生创新实践教学基地,有能体现较强的专业性。研究生创新实践教学基地是保证培养工程研究生的实践质量的重要平台。

四、结束语

工程研究生侧重于工程应用,目前的培养现状还没完全将工程实践培养落到实处。在分析工程研究生实践能力的不足和企业参与培养积极性低等校企合作培养障碍的现状基础上,提出了加快完善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及初步构建了校企协同培养方案。校企协同培养若要形成稳定长期的合作,必须消除企业的顾虑,保障企业的利益,使企业主动合作。对学校而言,校企合作可以满足学校对人才培养的实践需要,提高了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与办学水平。从共同制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建设,双导师制及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等方面来加强校企合作,推动工程类研究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改善。

参考文献:

[1]刘婷,王应密,吴嘉欣.研究型大学全日制工程硕士实践课程开发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1):154-157.

[2]张洪田.探索校企合作新机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4(2):31-33.

[3]王子健,武黎明,俞易利.互动、融合、创新——如何填补工程硕士教育与工程应用实践之鸿沟[J].高教学刊,2015(18):34-35.

[4]冯涛,黄翔,南文海.以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导向的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探析[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6(3):76-80.

[5]吴立军,吴晓志.校企合作中企业参与行为的博弈分析——基于企业和社会收益的不同视角[J].高教探索,2015(10):102-107.

[6]孔媛媛,邓艳.专业学位研究生协同创新培养体系与实践研究[J].学理论,2015(36):116-118.

[7]李春良,郝达靖.我国校企合作的模式研究及对策分析[J].高教学刊,2016(11):54-55.

猜你喜欢
校企合作
在新形势下创新汽车技术专业“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的初探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中职“人才孵化基地”校企合作订单班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韩国高校校企合作模式新发展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高职土建类专业产教创深度融合机制探索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