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盘点”多人谈

2017-05-30 21:17连谊慧
语言战略研究 2017年2期
关键词:盘点汉语时代

连谊慧

散心按语:近年来,用字或词来描述和记录当年的社会变迁和国际时事,成为一项民众参与的文化活动,并在世界各地流行开来。在中国,举办时间最长、影响力最大的语言盘点活动是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和商务印书馆等机构组织发起的“汉语盘点”。十一年来,一年一度的“汉语盘点”已成为全民参与的语言年俗和文化盛宴,也构成了中国社会一道独特的语言文化景观。本期我们刊发9位专家、学者、媒体人围绕“汉语盘点”发表的观点和文章,以飨读者。

应理解网络原住民的创造力

李宇明(北京语言大学) 用汉字来表达思想与情感,实际上是汉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我们每个人的名字,都可以看做是父母親用一个字、一个词表达对社会的感受和对子女的期望。这次汉语盘点活动的嘉宾牛一兵、田立新、王蒙诸位,名字都有那个时代的烙印。王旭明和我都叫“明”,用最简单的字眼,反映出我们的父母对我们的期望:向往光明,照亮自己,也照亮他人。现在除了经常使用汉字的国家和地区之外,欧美地区继古代汉学之后,又出现了新一轮的汉语汉字“潮”。里约奥运会,有一些运动员拔火罐,身上也有汉字刺青,这也是中华元素,反映了汉字的魅力和中华元素正在走向世界。甚至可以说,汉语汉字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对我来说,每经历一次汉语盘点,就像进了一次学校,能学到很多新东西。一些新产生的词语,个人有喜欢的,有不喜欢的,但更重要的是对现代语言生活的了解。特别对年龄大一点的人来说,如果不经常跟着年轻人的语言走,慢慢就落伍了。特别是教育工作者,更应该了解年轻人,了解年轻人的想法,了解年轻人的语言。今天的年轻人,是在网络上长大的,离开网络就不能很顺心地生活,网络就是他们的家,就是他们的世界。我在《人民日报》(2016年9月15日)上曾经发表了一篇《关注网络原住民》的短文,把这些年轻人称为网络的“原住民”,而我们这些网络的“观光客”,要了解“原住民”,理解“原住民”,欣赏“原住民”的语言创造力。当然,我也相信网民的语言审美能力会逐渐提升,那些品质不大好的词语自然会被摒弃。语言说出来不仅影响别人,也是自己最好的化妆品,一个人说什么样的话,代表着你的思想、你的境界、你的品位、你的涵养,我们需要用语言很好地表现自己,使自己从内到外都呈现出一种气质。王旭明曾经说,不要要求大家的语言都高雅,俗也是很好的,问题是不要“低俗”。我觉得很有道理。网络那么大,什么样的人都在上面说话,网络语言实难“纯洁”。网络语言,除了网民的自觉规范意识,除了政府的监管力量,还要看到语言本身有很强的自组织能力,能够自我净化,一些不好的语言现象,会被自动淘汰。

书写民众心中的微历史

于殿利(商务印书馆) 作为每年岁末的语言年俗——汉语盘点在探索中已经走过了十一年的历程。十一年间,汉语盘点由语言学家倡导发展成为各界有识之士共同参与,由语言文字活动发展成为公共文化活动,由网友个体的世界观积累成为民众心中关于中国和世界的微历史。我们惊奇于民众的理解力与创造力,不断发现和深刻理解汉语的魅力,并发现了奋进的中国和多彩的世界,发现了人性的美好和弱点。

评选年度字词不是简单的字和词的游戏,它体现汉语的语言魅力,同时反映出新事物、新的社会现象甚至是新的社会潮流。像2014年国内的年度字词是“法”和“反腐”,不仅是政府的态度,还是治国理政的措施,更反映出社会关注的普遍问题和老百姓的关切。而2014年度国际词“马航”,则又一次唤起了人类对灾难的记忆。这些是人类文明和生活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语盘点的十一年记录了文明的成长,也记录了成长的代价。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十年往往是一个小结,“汉语盘点2015”活动中,“互联网+”

“一带一路”“二孩”“廉”“实”“恐”“悲”“反恐”等进入到前十名,再一次验证了文字所折射出的思想光辉和社会现实,它们标志着中国和世界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商务印书馆近120年的历史始终坚守着“昌明教育、开启民智”的使命,通过有思想、有高度的图书来服务教育,引领学术,更期许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传播文化,激动潮流。广大网友的积极参与和关切是支撑这一活动不断发展的原动力,支撑着我们以特有的方式感受文化、创造文化和享受文化。

对汉语文化的别样传承

牛一兵(人民网) 十年来每到年末、每到年终倒计时这十天,中国网民面对这一年共同的回忆,也都有一个共同的期盼,那就是汉语盘点。

过往的十年,历史长河之一瞬,但当与伟大的时代变迁叠加在一起,其迁延百载的力量,需要用深刻和感动去解读、去解析、去解码。孔子做《春秋》,每以一字臧否人物,汉语的一字一词到意象与义理,延时势于掌故,孕历史于乡愁。《论语》中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中国古代设有采诗官,借民间诗歌了解社情民意。汉语盘点也是通过这样的民意收集和提炼,接地气、晓民意、抒情绪、聚共识。民定而识变,道行而志通。汉字积淀着国史,国史叙说着汉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延发展、饱受挫折又不断浴火重生,都离不开中华文化的有力支撑。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与自豪。”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会发展,还会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热爱中华民族文化,首先要从热爱汉语言开始,汉语是中华民族的母语,它承载了祖国数千年的民族文化,是我们中华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

由商务印书馆发起的年度汉语盘点活动,至今已经走过了十一个年头,借助年度盘点的形式让全体中国网民梳理、点评一年的事件,用一个字、一个词来描绘当下中国,这是对汉语文化的一种别样传承。这样的形式更具有历史厚重感和现代仪式感,是对汉语言文化的崇高敬意。

梁启超先生曾经把中国划分为三个阶段:“中国之中国、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随着中国的日益发展强大,随着中国智慧、中国精神日益影响世界,世界之中国的语言将以其独特的魅力,说向世界,传向世界。

日常语言反映集体心理

金灿荣(中国人民大学) 汉字在所有的原创文明中是相对独特的。字母文字的优点是特别简单,人是可以猜出来的。但是汉字的构成特别复杂,相对地它的文化信息含量大。过去我们有个担心,这么复杂的信息可能不适合现代化,不适合计算机,现在搞计算机的朋友们告诉我汉字输入是最快的。汉字是非常神奇的,它传承的东西特别丰富,又非常适合现代化。

现在国际上有一种潮流就是使用汉字,这也是中国崛起的表现。很多国外的政治家演说时要用上几句成语,否则就会像中国人不会讲英文是一样。现在白宫北边出现了一个茶馆叫“Teapot”,翻译过来就是“茶壶”。白宫的一些年轻人茶歇都不喝咖啡了,都跑到那里喝茶去了。我上个礼拜刚从摩洛哥回来,当地人见到亚洲人已经不说日语了,全部说汉语,但他们刚开始学,一口气就说完“谢谢、不客气”。应该说,汉语国际推广和教学的任务还很艰巨。

回顾汉语盘点十年来评出的年度国际字,我们发现“乱”和“争”反复当选,它们反映了国际社会的常态。应该讲,国际政治到今天还是无政府的政治,所以竞争是本质,既然是本质就会频繁显现。大家都希望有一个良好的国际秩序,竞争可以有,但是不要太乱,要有序而健康地竞争,但做到这一点不容易。“争”的本质就导致“乱”的出现。网民非常聪明,善于用一个字来把握事情的本质。

现代哲学有个分支叫语言哲学,对日常语言的分析有其特殊价值,能够忠实地反映集体心理。因此,就日常语言去观察社会现象是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思路,汉语盘点的功能就在这里。

对于那些格调不高的网络语言,应适当引导,而不该去限制。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基本工具,发自于基层,不是精英规定的,总体来讲应宽容一点,但落实在书面上应慎重。

“时代新词”记录时代的创新及特点

侯 敏(中国传媒大学) 年度新词语是社会变化的记录仪和显微镜,集中体现了语言变化以及社会变化。新词语的调查是基于大规模的语料库文本完成的。以2015年为例,我们在国家语言资源监测语料库118万个文本、17亿字次中经过层层筛选,共提取新词语469条,真实记录了2015年度出现的新事物、新概念、新状况。

这项调查始于2006年,行至2015年正好十年。十年中那些使用稳定、富有活力的新词语,体现了这一时代的创新及特点,可谓“时代新词”。使用率、使用周期、发展趋势等指标决定了新词语的生命活力。以下是这十年中生命活力指数最高的前10个词(按生命活力指数排序):微博(2007)、中国梦(2012)、微信(2010)、正能量(2012)、电商(2009)、80后/90后(2005)、保障房(2007)、大数据(2011)、小长假(2007)、动车(2007)。

这些“时代新词”集中体现了时代的创新和特点,以及这个时代人们目光的聚焦点。

这是一个生活方式全新的时代。微博、微信的出现,几乎完全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很多人早晨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手机,转发、点赞、评论,享受着“御批天下”的快感。电商迅速占领购买市场,网购,不仅是少男少女的时尚,也成为中国大妈们的最爱;电商,不仅在城市里做得风生水起,也开始在农村遍地开花。保障房、小长假体现着这一时代的民生关注点,其中既有人们在追求幸福生活征途上的温暖、尊严、闲适,也有一些无奈的痛点。

这是一个科技腾飞的时代。动车、高铁、大飞机成为这一时代科技发展的象征,大动脉的打通,加快了经济建设的步伐,改变了人们的生活节奏,焕发了中国的勃勃生机;大数据、云计算带来了新技术和新思维,帮助人们透过数据,发掘本质,透过现在,看清未来。

这更是一个中国人开始追梦的时代。释放正能量,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千千万万中华儿女的中国梦。80后/90后则是这个时代人们关注的最大群体,他们不是“垮掉的一代”,而是“有希望的一代”;他们正在慢慢成长为中华民族的脊梁,让我们看到了国家和民族光辉灿烂的未来。(转引自《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2016)》)

年度主题词引发的时代思考

于 丹(北京师范大学) 新词语进入汉语盘点的视野,那就意味着从今开始将载入史册。其实,我们已经不知不觉身处其中了。

2015年汉语盘点的十大新词语排在第一位的是“互联网+”,这也是2015的主题词。今天的“互联网+”是企业的转型,是跨行业的融合,也是老百姓的生活方式。现在,虚拟空间和真实空间边界越来越模糊,乌镇大会上提出“互联互通、共享共治”。网络正在成为人类命运的共同体,不管你接受或者不接受、主动或者被动,它已经不只是信息提取方式或者创业方式,而正在成为国人的生活方式。如何在互联互通中寻找自由,不受这张大网的约束,不被异化而不断进化?这大概是“互联网+”带给我们的重要课题。关于“共创空间”,这是所有小微企业的聚集地,是小微企业的起步点。所谓“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的大事都是从简单开始的,天下的难事都是从小事开始的,那么小和大、易和难之间能不能有一个成长的路径呢?答案就在“共创空间”里。创业有规则,每个人的行业不同、思维不同,在这个空间里,怎么样孵化?怎么样成长?这也是一个有趣的命题。

2016年的主题词是“小目标”。曾几何时,“小”往往是被批评的事情,小孩子心里都有一个特别大的目标。走到今天,中国人开始有小目标了。在我看来,这是一个历史的进步,因为方向大才不会走偏,目标小才可以实现。2016年的热词还有“不忘初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本是《华严经》上的一句话,而今却反复被引用。《大学》中提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它翻译过来就是“不忘初心”。“明德”便是“初心”,是原来自己带着的,它被遮蔽、被扰乱的时候,你要不断使它重见光明。

黎巴嫩詩人纪伯伦说过:“我们已经走得太远,以至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为什么而出发,是一个人的初心,也是一个民族的初心。不管是被辉煌的灯光晃了眼,还是被重重的雾霾遮了眼,想要有一个清晰的“小目标”,必须要勇敢而真诚地找回初心。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关键字、关键词

杨 凯(人民日报社) 信息爆棚的时代众声喧哗。借流行语说话,的确容易让人产生“我想静静”的感觉。“静静”并不是遗忘,汉语盘点的背后,是对国家与社会、中国与世界的整体观察。汉字走上红毯,提示我们的记忆。那些一年中的星空璀璨和灯火阑珊,那些遭遇过的晴空朗日和愁云惨雾,不单是昨日的风景,亦是明日的镜鉴。

世界并不太平,因此“恐”“反恐”成了2015年度国际字、词,巴黎街头的恐怖袭击、马里人质事件、“博科圣地”肆虐西非……无不让人触动,追问着“这个世界会好吗”?日本强行通过安保法案、“艾兰之死”阴影下的欧洲难民潮、土耳其击落俄战机引发危机……无不成为这世界未来必须面对的麻烦。当然,也有好的消息:世界纪念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伊核谈判达成全面协议、巴黎气候大会通过历史性协定、NASA宣布发现类地行星……都昭示着地球村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斗争、博弈的同时,也在对话与合作中前行。

对中国国内来说,人们对这些热力四射的字、词、流行语更有感觉。“大阅兵”“习马会”,这是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荣光。“互联网+”,让人想起乌镇大会、记起一年中各行各业驾起互联网“云头”之后的起落与悲欢。说到“主要看气质”,不但会想起朋友圈里的晒照,更会想起网友才华横溢的英文译法,那是对雾霾天气的无奈揶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是的,我们都渴望有一次说走就走的出发,都渴望来一次如此潇洒的表达。

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关键字词、流行句子。那些语言的背后,既是世相变幻、时代变迁,更是我们观察变化、把握态势的内在冲动。以此观之,反躬自问,我们方能有“行远自迩”的路标。(转引自《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4日05版)

年度字词引领社会风气

祝华新(人民网) 汉语盘点十年历程中,有些词反复出现,和老百姓的生活距离非常近,反映出群众的生活实感。比如说“房”字,房曾经如泰山压顶;还有“被”字,表现个体在大变革年代的被动。但是从积极的角度来看,人民群众非常认同“中国梦”,期待政府的调控,希望通过“法”和“反腐”释放正能量,感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从这些年的字词中可以感到,再宏大的叙事都必须落实到民生。

2016年有一个新词进入中国人的视野,就是“政治规矩”。《人民日报》作为中央机关报是最讲规矩的地方,最近再次强调党内要称同志。其实,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央也有过这样的倡导,八十年代我刚到《人民日报》社时,见到社长、总编辑都是叫老李、老秦,记者、保洁员、司机都可以这么叫。可以说,《人民日报》社保持了共产党人早期同志般的感情和平等的人际关系。

我看到一个材料:1960年9月到1961年9月,我们党内的老领导人陈云同志因病在杭州休养,他的夫人于若木到杭州照顾他,陈云同志就提出来,这一年于若木是照顾他,必须把领到的那份工资还给组织上,最后陈云同志坚持让于若木退回了这一年的2000块钱工资。这就是政治规矩。

所以,政治规矩是我们党的生命,今年我们重申这个“规”,就是给党员、给我们领导干部立规矩,从严治党,把纪律挺在前面,从严自立,公权力的含金量在缩水,责任却越来越大。党员得有党员的样子,需要付出更多辛劳,接受更多约束。为政者心存戒惧,修身慎行。整治吏治就是宽以待民。

因此,“规”字当选2016年度国内字意义深远。2016年深化改革落地,从产权保护的宏观规矩到审批取消的微观执行,各级权力被套上“制度的圆圈”。规矩方圆,划定行动与思想的边界;党风、政风端正,引领社会风气向好。

提升语言盘点的品牌与格调

张 欣(人民网) 语言是感知社会最敏锐的触角,是反映世间百态、折射时代光影的多棱镜。近年来,汉语的年度盘点活动在世界范围内蔚然成风,影响日盛。近两年,全球华人文化圈、港澳台地区、全国各地、各级机构的汉字评选活动风起云涌,“你方唱罢我登场”,令人目不暇接。在个体表达意识觉醒的互联网时代,“网络新词”“十大流行语”等推选与投票活动充分调动了民众的参与热情,年度汉语盘点成为新时代下的语言年俗与全民参与的文化盛典。

年度汉语盘点以鲜活的形态记录着时代、文化的递变轨迹。在2016年的汉语盘点活动中,来自各类机构的“花式盘点”也呈现出不同的资源禀赋,既有以搜索引擎、输入法为助力的数据派,也有以语言文化分析见长的学院派,大家监测路径各异、观察视角多元,形成了各自的独家特色。而一年之中,可圈可点的流行语热点可谓此起彼伏、数不胜数,如何在信息洪流的冲刷下把握语言变化的脉动,找出怎样的一个字、一个词来为这一年“代言”,尤为考验评选机构的选择力。年度汉语的评选过程,如同大浪淘沙、矿中取钻,入围的字词无不经过诸多博弈考量。说到底,年度盘点并不是信息容量的比拼,而是郑重筛选之后的精心组合。2016年,各类汉语盘点活动之间纵横交织,既有相叠之处,也有各自偏重,决胜的关键则在于“评”的权重、“点”的升华。好的评点能够摸清、吃透人们语言表达中潜在的逻辑脉络,在纷繁琐碎的个体话语集合之上,凝练出观察社情民意的整体性视角。而一些“走量不走心”的评点,则在对大量不知所云的网络流行语的盲目堆砌之下,引发人们的审美疲劳,观之难免味同嚼蜡。

汉语盘点的命意所在、旨趣所及,其情感含量与民生含量,同样锁定了盘点活动的品牌与格调。伴随着数据科学的崛起,语言观测以年度为界,量化工具越来越多,背景更广阔,参照更丰富,汉语盘点更加不能浮光掠影、坐井观天,而应担当起时代瞭望者的角色,向更深广处挖掘,延伸出新的文化价值,形成真正的品牌影响力。随着中國方案、中国文化、中国精神逐渐影响世界,期盼各类汉语盘点活动能够在践行传承中华文化、凝聚汉语文化向心力、记录时代变迁与感悟的文化使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转引自《光明日报》2016年12月29日08版)

责任编辑:姜 贺

猜你喜欢
盘点汉语时代
学汉语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睁眼瞎盘点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盘点与展望
2014 年终·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