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雍君 熊祖超 张宽
摘 要 盆景,汉族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之一,是以植物和山石为基本材料在盆内表现自然景观的艺术品。被人们誉为“立体的画”和“无声的诗”。追根溯源,众说纷纭,有新石器时期起源说、东汉起源说、唐代起源说等诸类说法,而一般认为盆景起源于新石器时期,主要依据是目前发现最早的盆栽植物图案。
关键词 宜兴紫砂;枯山水;盆景;研究
0 绪 言
紫砂与盆景相结合,取紫砂之朴实与盆景之温润,其间蕴藏的独特审美已被认同。紫砂枯盆景新产品开发项目是利用宜兴的产区优势和枯盆景的独特造型,将两种工艺结合,开发出具有实用功能、独特审美价值的摆件。借用文人古画中盆景元素,结合现代文人空间进行创作研发。该项目既丰富了紫砂产品的种类,同时也为盆景爱好者提供了另一种观赏方式,用紫砂作为媒介置换盆景中的假山、假石、假土、假木元素,真作假时假亦真,借鉴日本“枯山水”形式,求得异曲同工之效。
1 紫砂之根
(1)紫砂壶发展
陶都宜兴,具有悠久的制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七千三百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开始烧制陶器,而紫砂壶是宜兴陶器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宜兴紫砂壶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苏东坡在《寄伯强知县求惠山泉》中说:“赤泥开方印,紫瓶截团玉。倾欧共叹赏,窃语笑僮仆。”与《游惠山诗》之三曰:“敲火发山泉,享茶避林樾。明窗倾紫盏,色味两香绝。”而这中间的“赤泥”、“紫瓶”、“紫盏”等提到的就是紫砂壶。
(2)壶与茶
壶,因茶而生。饮茶是华夏古国传统习惯之一,而宜兴,古称“荆邑”、“阳羡”,其西南丘陵山区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茶区,在西漢杨雄《方言》中就记载,“当时有人专门到阳羡买茶,东汉时王曾到宜兴科童艺茶”。
2 “枯山水”之源
(1)枯山水与枯盆景
我们不难得知:枯山水是中国园林在传入日本后,为适应日本地理条件而改造的微缩式园林景观。这种景观极具想象力,日本在园艺艺术上精巧探索,注重景观的象征和心理感受,用石象征山峦,用沙象征湖畔,用线条表示水纹,如留白的山水画卷(见图1),因其无山、无水而得名。
枯盆景(图2)则是置换盆景中的假山、假石、假土、假木元素,真作假时假亦真。枯盆景借鉴日本“枯山水”形式,求得异曲同工之效。正如文震享所言:“若盆中栽植,列几案间,殊为无谓,此与蟠桃双果相类。”唐代诗人白居易咏叹:“烟翠三秋色,波涛万古痕。削成清玉片,截断碧云根。风气通岩穴,苔纹护洞门。三峰具体小,应是华山孙。”清代程庭鹭在《练水画征录》中谈到徽派盆景时说:“以画意裁剪小树,供盆盎之用玩。”而当代艺术家李向伟称道:“咫尺千里之势,万古一瞬之情”,从文人们给盆景的评价和命名中,可以看出他们对盆景的一往情深。
(2)为有源头活水来
“枯山水”是日本对中国园林的延伸,很大程度上贯穿着日本“生如夏花之灿烂,死于秋叶之静美”以及对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人生意识,充满了对生命早逝的悲哀,以及大和民族对“死寂”的世界观,是“一花一世界”的抽象理念。
在当代学者朱良志看来:“日本的枯山水妙在寂,中国的假山妙在活。枯山水和假山都离不开真山水,枯山水是枯的,假山也是枯的。但中国人是要在枯中见活,日本要在枯中见寂”。如唐代诗人韦应物所说“万物自生听,太空恒寂寥”。
在我们看来,枯与寂是禅宗美学的极致表达,经历生死轮回。浩瀚宇宙生命三生万物归一。而《庄子·知北游》中有:“生也,死之徒,死也生之始,熟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若死生为徒,吾又何患!故万物一也。”可知,不同的两个象形表现同一个生命形式下的不同状态。
3 盆景之本
(1)盆景演变
盆景是由盆栽发展演变而来的:汉代是盆栽的过渡时期,汉代主要以木本盆栽和缶景为主;魏晋时期将山水的影子投入其中,以盆景发展为主;隋唐时期,山水理论加入其中,盆景工艺进入兴盛期;至宋代,树木盆景和山水盆景理念被提出,盆景工艺进一步丰富完善;元代时期,变为浓缩景观;明清时期盆景技艺日趋成熟,理论升华与完善;盆景工艺至今仍在不断发展中。
(2)易象
《易·系辞》中提到“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易传》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从对天地万物感悟来看,象外之趣与形的考究已是历代文人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
我们不难看出枯山水、盆景都是代表元素,一个是日本庭院的代表,另外一个是中国文人情怀的代表,二者都有个焦点,可以上升到禅宗理学。盆景是宋代艺术的见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基。日本僧人荣西是最早入宋求取禅法的高僧,1192年回国后弘扬禅宗教义。世界万物为第一自然,以“幻”中理想与境界作为最高追求,而人类内心渴望的第二自然,即为追求之“境”。
4 小 结
《老子》三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即本源论,故而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相互贯通。
水在流动,气在氤氲,山林葱茏之态跃然眼前,而紫砂枯盆景却要在方寸之地幻化出草木蒙笼其上,其精神的核心是“以自然为宗”,这种精神也是中国人所特有的。因为“中国人与西方人有着不同的自然价值观念,西方人与自然是相对相斥、相离相敌的关系,他们的愿望是征服自然。中国人与自然是相亲相近、共融共生的关系,我们的追求是天人合一”。在人与泥土对话的过程中,陶艺家试图通过自己特有的方式和角度去表达人与自然、人与理想的关系。而这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人工”与“天趣”的统一,也是紫砂枯盆景的艺术精神所在。正如当代艺术家许正龙所言:“自然、人、艺术能相生相融”。
参 考 文 献
[1]张正中.宜兴紫砂艺术创作及工艺研究[M].东吴学术.2014
[2]朱良志.顽石的风流[M].中华书局.2016
[3]张家骥.中国造园论[M].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
[4]许正龙.和合之道[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