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政
摘要:建筑的发展记载着人类的历史,文明进程和文化的兴衰。在人类文化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反映了生态意义上的物质功能,还体系现了存在于物质功能之上的社会性的精神功能。建筑一方面受到文化系统的影响和制约,另一方面反过来影响和作用于文化系统。古今中外,屹立于历史漫漫长河中的所有建筑,都可以解读出建筑设计中深厚的文化底蕴。
关键词:建筑空间;文化属性;关系
文化是人类创造的一切物质和非物质财富的总和,所以建筑是文化的一部分。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形成了不同的建筑及建筑体系,这才有了西方建筑和东方建筑的不同。建筑不仅仅是文化遗产,而且全面地与人类文化领域相联系,映射着其他领域的文化,映射着人类的智慧,哲理和审美。所以,建筑不仅仅是人创造的物质对象,而且具有思想文化的双重J性。
1建筑是文化的载体
人类所创造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世界,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各种现象无不与文化相联系,任何由人创造的事物都是一种文化现象。建筑以形象表达出某种抽象的概念,这是建筑文化特有的功能,建筑所包含的信息是诸多艺术中最多的一种,包括时代、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政治、哲学、宗教、伦理、艺术、民俗等意识形态的内涵和文化,所以说建筑是文化的载体,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也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的真实历史。
以故宫核心部分紫禁城为例,它东西长760米,南北长960米,占地72万多平方米。根据宫廷建筑的一般习惯,紫禁城也可以分作皇帝处理政务的外朝和皇帝起居的内廷两大部分。乾清门是外朝和内廷的分界线。外朝以“三大殿”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主,前有太和门,两侧有文华殿和英武殿两组宫殿。内廷以“后三宫”一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主,它的两侧是供嫔妃居住的东六宫和西六宫,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宫六院。故宫的这种总体布局,突出地体现了传统的封建礼制“前朝后寝”制度。紫禁城主要建筑严格对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上,特别强调其中的“三大殿”,“三大殿”中又重点突出举行朝会大典的太和殿(俗称金銮殿)。为此,在总体布局上,“三大殿”不仅占据了故宫中最主要的空间,而且它前面的广场面积达2.5公顷,有力衬托出太和殿是整个宫城的首脑。故宫整个的设计思想突出地体现了封建帝王的权利和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
紫禁城在建筑色彩上也很巧妙。善于运用鲜明色彩的对比与调和,房屋的主体部分,即经常照到阳光的部分,一般用暖色,特别是用朱红色;房檐下的阴影部分,则用蓝绿相配的冷色,这样强调了阳光的温暖和阴影的阴凉,形成一种悦目的对比。这种色彩风格的形成很大程度上与北方的自然环境有关。紫禁城,这座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中国古代建筑水平最高的建筑群记载了我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民族、政治、哲学等等的社会现象。它记载了历史,承载着文化,凝聚着智慧,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世界的瑰宝。
还有许多古城遗址、要塞、废墟,或其本身已不具备艺术性,但作为历史的载体,仍然具有重要的精神文明价值。例如汉长城、高阙塞、统万城、黑城和新疆的高昌、交河、楼兰、重庆合川的钓鱼城等古城址,都是历史的见证。某些有代表性的建筑和历史名城、古城遗址就是“物化”的历史,就是文物,有其特殊深厚的审美内涵,而不仅仅是对其形式美的欣赏而已。
2文化指导建筑
人类一切的建筑设计活动,都是以某种哲理观念为基础的,这种哲理观念影响着人们的建筑观,指导着建筑的构思和营造。文化指导着建筑设计,并通过建筑向人们诉说着文化的情感。人类的建筑活动,实际上是一种文化的整合过程,建筑的艺术形式是对文化的一种表现。
2.1文化指导下的东方建筑
中国人自古以来对天地敬若神明,对“天”有一种神秘感与敬畏之情。因此,从远古传下来的祭天、祭日、祭风雨、祭祖、祭星辰的原始情感,充分表现在建筑之中。中国有各式各样的祭坛,多以砖石为主,建有无屋顶的、露天的台,庄严肃穆,充分地渲染了儒家那种礼治思想。同时,儒家思想维护“周礼”,强调封建等级制度和大一统思想,中国建筑总体布局方式对称齐整,主次分明,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是地道的儒家风范。深刻影响着中国建筑的形制布局。
北京四合院是北方规整式住宅的典范,分前后两院,前院横长,院门由于风水信仰多设在东南角,院内布置次要用房,后院方阔,通过垂花门式的中门进入,居中的正房体制等级最高,称为堂,是举行家庭礼仪,接见尊贵宾客的地方。堂屋左右接建耳房,耳房和左右厢房都做居室用。各幢房屋朝向院内。有前廊,用抄手游廊把它们和中门连接起来。住宅常沿中轴线串联多座院落,中轴左右也可并联一串院落。北京四合院的这种布局,实际上是宗法伦理中“礼”的体现,家族中的“礼”主要表现为父尊子卑、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整个庭院的建筑秩序象征着家族内部的伦理秩序,同时体现出它和京城相通的尊卑分明、秩序井然和雍容大度的气质。
2.2文化指导下的西方建筑
西方国家的建筑也与中国的建筑一样,深受当时的文化影响,并随着文化思想艺术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
在古希腊时期,雅典建立了自由民主政体,以雅典为主的希腊战胜了波斯,国民热情空前高涨,雅典帕提依神庙就是在这种自由民主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建造的。它的单纯、明朗和愉快的性格,体现了古希腊建筑艺术的最高成就,为后人树立了“不可企及的典范”。哥特时期是被成为“黑暗时代”的欧洲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是社会的“总的理论”,它是包罗万象的纲领,整个哥特建筑都是当时时代精神的体现,其特点为:尖拱、高窗、壁墩和竖高的雕像都统一在向上的动势之上。哥特教堂是那垂直向上的狭高空间和体态都渲染着上帝的崇高和人性的渺小,带着极其浓重的宗教色彩。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因素冲击以教会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的一场伟大的文化运动,在教堂建筑上,它的表现则是利用古希腊、古罗马神庙等建筑传统,创建出新的风格,以取代宗教味很强的哥特教堂。罗马圣彼得教堂是文艺复兴盛期建筑艺术最杰出的代表,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罗马圣彼得教堂历时120年才建成,最大特点是集中式平面和穹窿屋顶,单纯而逻辑简明,富有纪念性,与采用拉丁十字平面、处处尖踏耸立、复杂多变的哥特教堂完全不同。
3建筑影响文化
建筑本是满足人们的物质精神活动需求而建,但在建造完成后对文化的影响很大。文化影响建筑,建筑影响文化,二者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和互动性。
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中的德国馆建于1929年,占地1250平方米。德国馆在建筑空间划分和建筑形式的处理上创造了新的成功经验,充分体现了密斯的“少就是多”。用新的材料和施工方法創造出了丰富的艺术效果。密斯认为,当代博览会馆设计不应再用富丽堂皇的设计思想,应该跨进文化领域的哲学园地,建筑本身就是展品的主体。密斯在这里实现了他的技术和文化融合的思想。建筑的形体处理比较简单。屋顶是简单的平板,墙也是简单的板片,整个建筑中没有附加的雕刻装饰,所有构建交接的地方都是直接相接,没有任何过渡处理。同过去建筑上的繁琐装饰形成鲜明对比,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
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以其灵活多变的空间布局、新颖的体形构图和简洁的细部处理获得了成功,严谨而有序的思想使密斯所坚持的“少就是多”的建筑设计哲学,对20世纪建筑艺术文化产生了广泛影响。建筑对现代材料的运用,对功能主义的考虑,对经济效益的考虑对现在设计有重要影响,对现代主义文化的意识形态起到奠基作用。
国家体育馆“鸟巢”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主体育场馆,承载了第29届奥运会、残奥会的开闭幕式,以及田径、足球等诸多赛事,已然成为北京的新地标。同时它与奥运盛世的新契合更使其超越了单纯的建筑意义,而成为一种文化象征,具有更多内涵。某种意义上说,鸟巢实际上是中国人文思想的复归。
在奥运之后,鸟巢更凸显了其文化的内涵,它是奥运志愿者的无私奉献精神,是民族自信心与民族凝聚力的团结精神,更是绿色、人文、科技的集中体现。它激发了中国文化的魅力,焕发着中国文化的青春。
4结语
建筑是技术的、是艺术的、更是文化的。建筑设计师从文化的概念入手,以人们的生活方式为依托,以社会文化需求为导向,才能创造出既具有文化品位和审美内涵,又符合人类多元文化的需求的作品。